2013 (154)
2015 (47)
2016 (67)
2017 (115)
2018 (85)
2019 (93)
2020 (173)
2021 (141)
2022 (166)
2023 (174)
2024 (219)

最近作了点计算,看雅美之途对文学城整体阅读量的贡献是多少?
ChatGPT认为文学城在2025年9月的总访问量是429万次。我在同年的9月份在文学城发表了22篇文章,还是蛮多产的,总计72,728次阅读量,平均每篇3,305次阅读。也就是说我文章的总阅读量占文学城429万所有阅读量的1.69%,这是一个不错的占比。
清华校友硅谷居士曾经说过,文学城在2023年12月份的总访问量是1410万。我因此又去追问ChatGPT, 这家伙又来了一个月700万或300万的访客数字。他们还有“访客”或“独立访客”之分,具体定义我也没懂,似乎区别在于是否多次读文章。
全球最大中文网站也只有这程度的阅读量,似乎59-100位类似雅美之途的博主就可以撑起文学城的阅读量,这几乎不可相信。
在此感谢文学城编辑的持续支持,我的博文在阅读量过了6000点后会进入限流阶段,也就是显示的阅读量基本上会停止增涨。如果没有限流的话,我的占比会更高。为什么会限流我不太懂,应该是因为五毛们使用虚假点击后,文学城采取的反制措施。
我在这篇文章的标题里没有使用流量这个词,原因其实很简单,它似乎与文学城的原则不符。因为一提到流量,人们往往就会想到公众号、赚钱、博眼球这些内容,然而文学城并不是这样的地方。文学城是一个相对严肃的媒体平台,在这里写作是没有任何稿费的。
请读者不要举例我的文章中有广告植入,那是文学城的运营操作,与作者并无关系。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的努力确实为文学城带来了关注,也间接产生了营收效应,对此我们乐见其成。

回想自己的写作历程,时间已经相当漫长了。早在同济读书时,我就开始尝试投稿,为当时的女朋友和后来的太太挣可能的7元、15元甚至30元的外快。
当年同济赵修竹教授主编的《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编辑部设在图书馆里,我常常跑去那里,寻找投稿的机会。那时我还向全国各类专业期刊投稿,上海生化所主办的《生命的化学》就曾发表过我的几篇文章。面对武大或复旦生物系的学生,我几乎不像一名传统意义上的医学生。
抵达美国之后,我开始在网上以及圣路易斯当地的报纸上写文章。后来也曾在新浪博客上发表文章,但是那里的限制太多,那种环境与微信公众号类似,连“薄瓜瓜”这三个字都无法出现。我的写作总是围绕着教育、科学、人生与社会这些主题,仅以这些类别划界,我算是海外作者中写得比较成熟的一位。
渐渐文章开始产生影响力,有时这种影响甚至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现。记得有一次在超市里,有人认出我来,兴奋地说:“你就是那个雅美之途啊,真是幸会!”。我持续更新博文还有些神的力量,因为有人说在为我的写作祈祷。
随后更有趣的事情不但发生。有位读者几乎每天都读雅美之途,她一度动员儿子来参加我的升学咨询,但是却屡屡未果。每当儿子看到家里的电脑桌面上出现雅美之途的网页,就立刻明白妈妈又要“动员”他了。发展到后来,只要桌面上出现“雅美之途”这几个字,儿子就会对妈妈发火。既然儿子不愿意咨询,那就从咨询母亲开始,我们确实也这样进行了一段时间。
没想到的是,随后那位学生的想法改变了,他主动提出也想参加。这个孩子非常优秀,他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后就会紧紧抓住不放,包括寻找吴老师的帮助。
我毫不忌讳地说喜欢与聪明的人在一起,聪明的学生可以给我带来乐趣。从各个方面来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思考和勇于质疑。聪明的人往往不轻易相信,但是当我把逻辑和因果讲清楚后,他们就会立刻接受,并且全力以赴地去做。
这位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最初带着疑问来,但当我们把思路理顺后,他很快就被说服了。后来他在申请中表现非常出色,最终同时被UPenn和哥大录取,这是一次让我难以忘怀的经历。
这样的学生与同济美国牛人很不同,后者或许因为出身在军人或特权家庭,更喜欢逞强逞能,连在科学研究中都给人印象是“耍蛮”。
我自己一向是有求必应的人,比如以前有个从圣路易斯申请哈佛的学生,他是相当主动地约我讨论。他后来确实被哈佛录取了,尽管耶鲁拒绝了他,这一点也值得一提。
大家都知道,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而媒体常被称为“第四种力量”。成为知名博主之后,我也多少掌握了一定的媒体影响力。但是在使用这种力量时,我始终非常谨慎。有些事情我会坦率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绝不会利用自己掌控的平台去报私仇或发泄个人情绪。
像饶伯伯或施一公这样的公共人物,我们当然可以公开评论他们的学术或社会行为。但是我始终力求客观,从不借助媒体对个人采取攻击性的行动。即使面对那些几乎可以称得上无赖的人,我在写作时也往往会留有余地,不去刻意伤人。
正因为如此,我尤其反感某些人在掌握媒体后滥用舆论的力量,将像肖传国等“往死里整”,甚至在事后仍觉得痛快。我不是那样的人,也不愿让自己的文字沦为伤害他人的工具。

阿毛应该是中科院上海分院的博士,在美国几轮博士后可能在UIUC或Purdue这样的中西部大学城定居至今。他其实早就不是博士后,在美国很多大学博士后只能做五年。他很久以前至少是Scientist或Faculty的职位,应该为自己的慢长科学人生自豪。
阿毛与太太在纯朴的美国中西部将两孩子培养成人,聪明的上海人注重投资,从文中推测他现在单人的退休金是百万美元左右。在30多年前如果听我话的华大朋友,现在应该都比阿毛的退休金还多,复利真是个拥有魔力的东西。
生活在美国这个强大国家的幸福感出现了,当然从来不投资的浆糊脑袋的同济美国牛人除外。这家伙是黄冈的农民后代,家中缸里有粮食最为重要。在美国持续工作几十年都会生活得很好,因为拥有清华校友硅谷居士所推崇的定投(定期投资),在美国最可怕的是经常换工作或者失业在家。

C3aR的论文在eLife发表了,不仅仅贡献文学城[偷笑][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