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雅美之途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校庆之时写给母校同济医学院的建议

(2017-03-04 04:37:33) 下一个

同济医学院创办人德国宝隆医生后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7年是我们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诞生110周年的纪念年,请接受我作为数以千计的海外同济校友之一的诚挚祝贺!同济的医学是所有同济品牌的祖宗,走在世界任何地方,我们见到同济人都亲切。所以我们可以说今年是全世界所有同济校友喜庆的日子,包括上海、武汉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天涯同济人。

外国传教士和西方各界人士正是通过同济与北京协和、湘雅和中山这些老牌的医学院,把现代医学传到了中国。同济在50年代从上海整体搬迁到武汉后,为湖北和中南地区人民的健康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母校两所附属的同济医院和协和医院为中南地区首屈一指的诊疗中心。现在作为一个有自信的国家,我们在昔日熟悉的校园欣慰地看到同济创办人德国宝隆医生的塑像,这表现的是我们对历史的尊重。可能宝隆医生都不可想像,他在上海创办的医学院的毕业生已经能在美国竞争激烈的环境里成就学术生涯。海外同济医学院校友的杰出代表包括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和哈佛大学的系主任,以及活跃在科学前沿的美国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和斯坦福大学正教授,还有大量任职于世界众多大学的教授和执业医生。

我们在同济完成医学教育,又长年生活和工作在海外的学术机构,我们自然会将自己在母校的经历与海外特别是当今领先于世界的美国医学院的办学理念相比较。我在祝贺母校校庆的同时,写下这些建议,目的是为了同济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一。同济应该重视医生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的培养。在美国的医学学术界,医生科学家是指一批学临床出身的医生最终走向了以探索生物医学的未知为主体的科学研究的职业生涯。这里并不一定强求医生科学家从事与疾病相关的研究,但是他们即使做纯粹基础研究的领域都带着不同的视野。美国的经验证明,医生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临床诊疗水准的提高和对医疗产业的推动。举个著名的例子,医生科学家研究脂蛋白运输的分子机制最终直接造福于包括糖尿病的各类代谢性疾病。而小的例子,大家知道高浓度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存在于杂交瘤刺激产生的腹水中,而腹水产生的病理机制恐怕只有学医的人最明白。学医出身的医生们习惯于起早贪黑的临床训练,他们更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自己选定的并且热爱的基础科学领域里耕耘,这些特质对他们的成功帮助巨大。

虽然美国的医生科学家也因与临床同行赚钱的巨大差值而面临压力,但是美国仍然是医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佳国家,早期美国的很多诺贝尔奖的原创性工作是由纯粹的MD背景的科学家完成的,包括DNA聚合酶、限制性内切酶、癌基因、LDL受体和朊病毒的发现。在美国顶尖的医学院里,你可以欣赏到一些科研做到蛋白质结构域的精细程度而临床上又是美国最佳医生的医生科学家。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细胞调亡系列蛋白,免疫分子(CD46、CD47和CD2AP)和淋巴细胞的阳性和阴性选择原理这些涉及基本生命规律的重大发现都是在医生科学家的实验室完成的。美国诺贝尔医学奖得主Joe Goldstein总结了NIH在1964-1972的八年间产生的九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经历,9位里面的7位仅有MD学位,另外两位拥有MD和PhD双博士学位,他们这些杰出医生科学家的代表几乎都是在NIH才开始学习如何成为实验科学家的,从拿试管和加样器开始的。当然深层的原因是NIH在越战期间能够招到最为聪明的医学毕业生,因为进去了就属于已经在为美国政府服务,而不必担心被招募入伍去越南打仗。

美国现在的医生科学家的绝大部分来源于MSTP培养计划,也就是Medical Scientist Training Program或医学科学家培训计划,为美国NIH资助的学费全免的人才计划。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MSTP为全美人数之最,原因是它早在NIH资助之前就有,NIH资助实施后,华大仍然保持自己原来的资助额度,再加上NIH的,所以华大可以拥有其他名牌医学院一倍的双博士人数。该计划的程序是本科毕业生进入医学院后,先读1.5年左右的医学基础课程,然后进入实验室花费4-6年完成哲学博士研究,再回到医学院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临床课程的学习和见习,所以总共需要7-9年才能完成MD和PhD的双博士学位。中国的优势是高中就进医学院读相当于MD的医学本科,只要读博士就是相当于美国的MD和PhD,所以仅从程序上能够使大量的值得培养的人才走上医生科学家的职业道路,关健是需要营造从事原创性科研的环境以及对医生科学家的政策性支持。

同济应该规定所有临床科室的主任必须拥有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从事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对内、外、妇、儿这些大系里的亚专科的主任们也应该有同样的要求。每个系和专科都应该具有一定数量的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并且拥有独立实验室的医生科学家。临床科系的医生科学家的薪金应该至少达到全职同级临床教授的总收入的80%,并且在时间上应该保证医生科学家有80%左右的时间从事与经营实验室有关的科学研究,各系和专科的学术结构以医生科学家为主体。全职临床医生教授的评价指标,应该以临床疗效而不是以所谓的SCI论文为标准,而医生科学家则应该相当看重原始科研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吸引到的研究经费。医生科学家的追求最终必将推动医学的发展,开创了现代免疫治疗的美国科学家Steven Rosenberg是位外科医生,工作于美国NIH的临床中心。他在几十年前首先尝试将病人的淋巴细胞在体外诱导成杀伤细胞,然后输入病人用于抗肿瘤治疗。大家知道美国的外科医生的薪酬在医生行业里都是高的,Rosenberg的工作单位如果不给他在薪金和时间上的外科医生级别的保护,他肯定不会做出这个造福全人类的进展。无独有偶,应用抗血管生成成功阻断癌转移途经而开创癌症治疗新领域的哈佛教授Judah Folkman,也是一位外科医生。

同济是中国相当级别的医学院,应该有宏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视野,我们暂切不谈世界水准,但是同济应该有高远的追求。我们走在麻省总医院的科室,你会知道人类首例乙醚麻醉就发生在那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放射系存放了人类第一台应用到临床的PET造影议;在瑞典Lund大学则有一个扁牌提醒人们:那里的包括华裔在内的科学家第一次确定了人类的染色体为46条。我们同济真正追求的应该是这些改变世界医学进步的发现,而不是国内崇拜的一位学语言学的美国费城人弄出的SCI指数,那是个很有偏见的洋玩意。同济以往编医学院教科书的成就非凡,我们在校时全国的内、外、妇、儿科这四大专科的教科书的一半出自同济教授之手,当年中国的医学生靠读这些书获得医学知识,我们也因此而自豪。但是编写教科书不是科学的原创,真正的知识来源于实验室,以编书论学术成就的政策不值得鼓励。

第二。同济应该釆取措施让教授在学校的决策中拥有发言权。同济教授在新教授的招聘和晋升,系主任的筛选和学校资源的分配都应通过教授委员会的形式积极参与。同济应该创造出良好的教授与医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这些努力将在教授的晋升评议中得到鼓励。我们在同济的感受是,如果不是在同济做研究生,同济医学生除了上大课或实习的机会外,很少有机会与教授直接接触,虽然同济教授的授课质量基本上都是中国最好的。

第三。同济应该尽力避免近亲繁殖。同济应该建立机制鼓励自己的学生特别是博士生去外校发展。在留校担任各专业的永久职位之前,同济背景的学生必须在同档次的医学院找到相应职位才能聘用,这应该作为留校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国其他名牌医学院如果也这样努力,定能打破国内医学界普遍存在的近亲繁殖现象。

第四。作为精减机构的措施之一,同济应该考虑撤销现有基础医学院的行政框架。基础医学院自己不授予医学本科学位,里面各系是医学生教学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世界上没有其他发达国家设有这样的机构。北医首先创立基础医学院并授予分开的学位,结果造成他们的毕业生连在美国考行医执照的资格都不行。当时的考虑是希望培养既懂医又能从事科研的人才,这显然是中国当时没有医生科学家概念的时代局限造成的。大家不用太担心,这里只是建议同济撤销基础医学院学院的行政建制,各学科仍然会保留。这样相反会加强基础医学院现在各系的功能和它们主任的权力,因为他们直接向医学院院长汇报。基础科系可以是非医学背景的博士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的地方,也应该鼓励学医出身的人才就职。国内的清华大学医学院和天津医科大学的院长分别为学生物和学农学出身的人士担任,这在任何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是不可想像的事情,我们也可以把这现象解释为中国高水准的医生科学家缺乏的表现之一。

美国仅拥有医学学位的医生科学家的诺贝尔奖得主。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产生的医生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5)
评论
czh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雅美之途' 的评论 : 回复 'czhz' 的评论 : 医学院一级教授数量通常比综合大学多,比如上一医,上二医的一级教授数量远超复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t's highly unlikely, particular for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College.

----------------------------------------------------------------------------
上海第一医学院一级教授: 颜福庆 黄家驷 胡懋廉 钱悳 张昌绍 荣独山 徐丰彦 谷镜汧 林兆耆 杨国亮 吴绍青 陈翠贞 王淑贞 郭秉宽 沈克非 苏德隆

上海第二医学院一级教授:高镜朗 兰锡纯 邝安堃 叶衍庆 余贺 胡文耀 倪葆春 黄铭新 傅培彬

复旦大学一级教授:陈建功 苏步青 周同庆 郭绍虞 周谷城 卢鹤绂 陈望道(校长)

武汉医学院一级教授:姚永政 于光元 李赋京 梁之彦 李宝实 金问淇 陶桓乐 杨述祖

武汉大学一级教授:李剑农、 李国平、 高尚荫 刘永济 刘赜(博平) 李达(校长)

游水皖鱼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zhz' 的评论 : 复旦大学1941年内迁重庆后成为国立大学了。 还有现在的上海财经大学,当时叫国立上海商学院也是国立大学(它同上医一样是1932年从中央大学分出来的)
游水皖鱼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zhz' 的评论 : 复旦大学1941年内迁重庆后成为国立大学了
CQZ702 回复 悄悄话 这次大规模的院校整合,复旦交大浙大收益亮朵,同济简直就是吞在并劣质资产,又一个闷亏。倒希望吃下的土地以后有助力。
雅美之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zhz' 的评论 : What you stated were all aligned with the history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hank you for sharing!
czhz 回复 悄悄话 胡适当年给国民政府建议办好5所基础好的国立大学: 北大,清华,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上海当年一共4所国立大学: 交通,同济, 上医,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迫解散,后在广州复校的暨南大学。复旦只是一所相对可以的私立大学,但与同济和交大完全不在一个档次。49年后,清华遭肢解,燕京被关闭,校园划归北大,浙江大学理学院被划入复旦,损失了苏步青,谈家桢等一大批名家,浙大的医学和农学院被剥离,留下的理学部分与文学院整体,外加之江大学文理学院合成师范学院,后改名杭州大学。保留的工科部分一度改名浙江工学院,后经学生强烈抗议,改回浙江大学。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浩劫。
czhz 回复 悄悄话 同济大学医学院内迁武汉,虽惠及武汉,但确实伤及同济大学和上海。另一所伤得更惨的是交通大学,主要部分迁往西安,上海只保留了船泊动力系等,好象还一度改名上海船泊学院。幸免于难的是上医,当年中央准备将上医前往重庆,由于上医的党委书记(电影“东进序曲”中男主角,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黄秉光的原形)力争,最后决定由上医派师资帮助重庆建医学院,即后来的重庆医学院。得益最大的是复旦,浙江大学理学院和同济大学文学院被整体划入复旦,使原本上海滩上的二流私立大学一跃成为仅次北大的综合性大学。
雅美之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zhz' 的评论 : 我们班四位去了北京协和实习,其实是去那里读医学生的第五年实习,毕业后留下来做住院。结果全跑到美国来,仅一位回去了。
雅美之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QZ702' 的评论 : 这样说吧,与美国还是有差别,主要是观念上,现在正在赶上。硬件国内与美国不少地方与美国相当了。
czh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QZ702' 的评论 : 我不是学医的。
czh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雅美之途' 的评论 : 协和是因为自己的毕业生太少(甚至可以说长年为0也不为过) 。协和医院又必须补充新医生,所以一般让全国各地医学院推荐3名左右的优秀毕业生到协和医院实习,且多数会留下做住院医。
CQZ702 回复 悄悄话 2位搞医学的,讨教一个问题,我碰到一个福建医学院毕业,后来北协和研究生,然后德州培训,纽约就业,他很看不起国内的医学,差距真的这么大吗?
雅美之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zhz' 的评论 : 北京协和开始只有北京和上海的生源,后来才放开去别的地方招生,而20-30人规模太小了,所以还把我们同学要去协和医院完成最后一年实习。
czh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雅美之途' 的评论 : It's highly unlikely, particular for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College.
---------------------------------------------------------------------------
it is true.复旦当年连谈家桢都没上一级。Shanghai Second Medical College.的临床优于上一医,这是国内医学界,至少是上海医学界的共识或常识,而临床教授的数量超过基础教授。
czh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雅美之途' 的评论 : 协和招生是20名,不是30,而且仅在少数大城市。武医是卫生部的部属院校,但不是重点医学院,招生时不是第一批录取的,不硬性要求过重点分数线。医学院里,那6所是重点,考生必须过重点分数线。虽然6所里有些不如武医,但人家至少招生时级别地位高于武医。
雅美之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zhz' 的评论 : 医学院一级教授数量通常比综合大学多,比如上一医,上二医的一级教授数量远超复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t's highly unlikely, particular for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College.
雅美之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zhz' 的评论 : 回复 '雅美之途' 的评论 : 除了北京协和,我读书时同济可以排第四或五位,
----------------------------------------------------------------------
你不识中文?我说了“6所重点里,至少2所师资不及武医”,也就说它能排4-5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just made a statement without attention to argue with you.
czhz 回复 悄悄话 医学院一级教授数量通常比综合大学多,比如上一医,上二医的一级教授数量远超复旦。
雅美之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zhz' 的评论 : 当时情况是这样的,"最好"学校属于教育部,只有上医,北医,川医和中山四所,北京协和和二军大都不在里面。下一层是卫生部院校包括武医(同济)和湖南医(湘雅),北京协和也不在里面。原因是因为协和很特别,它当时只招30名学生(上海15名北京15名),前3年在北大,后面回协和读5年. 他们的课本都与我们不同,我说它既不属于教育部院校也不是卫生部院校是这层意思,北京协和当年都没有参加曾经举办过的医学生毕业统一考试,并且沒读完大量协和学生出国了。当然卫生部管医科院。
czh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雅美之途' 的评论 : 除了北京协和,我读书时同济可以排第四或五位,
----------------------------------------------------------------------
你不识中文?我说了“6所重点里,至少2所师资不及武医”,也就说它能排4-5名。
czh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雅美之途' 的评论 : 而且也不能说协和属于医科院,协和本身就是医科院。
雅美之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zhz' 的评论 : 除了北京协和,我读书时同济可以排第四或五位,相当不错了,最近可能有所滑落。
czh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雅美之途' 的评论 : 北京协和在教育部和卫生部之外,它属于医科院,
-----------------------------------------------------------------------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医科院不属卫生部?
czh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雅美之途' 的评论 : 二军大没有我们强,当时差不少。
----------------------------------------------------------------
你没看我写的“6所重点里,至少2所师资不及武医”?
czh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雅美之途' 的评论 : 同济整体搬迁到武汉后,一级教授比武大还多,怎么才叫强?
----------------------------------------------------------------------------
我没说不强呀,我说它师资雄厚,但地位不高。
雅美之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zhz' 的评论 : 北京协和在教育部和卫生部之外,它属于医科院,并且是八年制,与所有医学院都不同。二军大没有我们强,当时差不少。
czh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雅美之途' 的评论 : 我入校时只有北医,上医,川医和中山是全国重点,但是后两所与武医相当。
----------------------------------------------------------------------------
你漏了协和(当时叫首都医科大学)和二军大。我也说了,武医的师资强过6所中的2所。
雅美之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QZ702' 的评论 : 我们同济是一家人,大量武汉同济毕业生去现在的上海同济医学院任职。同济在武汉的牌子不会丢的,华中科技大学也是国内相当的大学了。
雅美之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zhz' 的评论 : 中南同济医学院由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院和汉口协和医院合并成。我们当年是全国招生的,北京和上海同学都有,当然以湖北为主体。
CQZ702 回复 悄悄话 我们 这么 定位 同济 医学院 的, 她 是 同济 的 骄傲 和 荣光, 但是 回不来 了. 非常 惋惜. 裘 先生 在 同济 的 地位 很高 的.
雅美之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zhz' 的评论 : 回复 'CQZ702' 的评论 : Both of you are welcome to read my article written a long time ago.

上海同济 武汉同济 (2010-09-20 06:20:10)
转载

标签: 武汉 同济 教育

雅美途's Notes: We are surprised to realize that we have already arrived in an age that we are able to tell a decade-old story. In the fall of 1998, we sensed an upcoming transition that our Alma Mater, Tongji Medical University, may have to face in the era when the new Zhijiang University was emerging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four different schools in Hangzhou. My browse activities led me find a newly developed website of Tongji University America Alumni Association (TJUAA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ir president Jian Wu. He was a computer science major from Shanghai Tongji and had been working as a software engineer in the Bay area of California. My email communication with Jian received an enthusiastic response on my initial proposal of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y to merge two Tongjis in the future. After a few round of discussions, we believed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to have a combined Tongji website to serve all of the Tongji alumni. I drafted an essay to explain our joined mission and this article was put into the combined Tongji alumni website.

Unlike the strong influential alumni groups in the United States, our voice had a limited calling power as this campaign was ultimately unsuccessful and we are now part of HUST since 2000. One positive outcome from this is that I got reconnected with one classmate who was doing the postdoctoral training in Germany, while I was coordinated to collect the communication list of the alumni from Wuhan Tongji. Later on, we all were aware of Chen Ligong's noted article on the opposition of Wuhan Tongji's merge with HUST, and some details in the nearly humiliated negotiation process with Wuhan University. We completely understood the feeling when Qiu Fazhu and Wu Zhongbi were in a position to defend Tongji’s brand in their talks with the arrogant Wuda officials. Reading through these twelve-year old words, the emotion is still there.

Essay written in 1998 for combined Tongji website:

“As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in China, Tongji started her prospective journey as a medical school in Shanghai, which was established by German physician Dr. Bolon in 1907. Early Tongji Medical School with its special relationship with Germany, while a powerhouse in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had served as a unique academic basis to introduce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to ancient China.

The rich history on medical educatio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Tongji University for almost a half century. However, the order of separating Tongji's Medical School from its main campus in 1950s had a terrible impact on Tongji University's operation as a first-class university although the separated Tongji Medical University in Wuhan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one of the finest medical schools in China. Last year, thousands of Tongji alumni around the world, together with faculties and students of Tongji University in Shanghai (Shanghai Tongji) and Tongji Medical University in Wuhan (Wuhan Tongji), simultaneously celebrated our Alma Mater's 90 years birthday. Looking back, the two universities of Tongji not only share the respected name but also the tradition of excellence 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Looking forward, the two Tongjis have to face the future challenge: recombination of the high education system in response to the merging China's economic power.

The idea of potentially merging Shanghai Tongji and Wuhan Tongji in a near future has received a strong positive response from numerous alumni and friends associated with both universities. It will be an exciting project to pursue in terms of combining two solid schools with a similar history. In a united Tongji University, medical students need spend three to four years of their college life in the main campus of Shanghai Tongji to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on basic science and humanity knowledge. With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s about how nature and society operate and function, the medical students will have more broad views to go back to Wuhan Tongji for finishing their formal medical training. The requirement of completed college education prior to medical school, beginning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pproximately one hundred years ago, is a characterized principle of America's medical education system. This system is renowned for its ability of producing not only highly quality clinical practitioners for manage care but also the outstanding physician scientists for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 If we could establish this system in Tongji successfully, the demands of high quality pre-medical education are also a driving force to enhance Shanghai Tongji's development on basic science and humanity departments, a transition from a technical institute into a re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It is obvious that we need work hard to overcome the geographic barrier between Wuhan and Shanghai, but these concerns can be minimized in the situation when China becomes more advanced in electric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ne of Ivy League, Cornell University has been successfully operating its medical school in New York City, several hundred miles from its main campus in Ithaca, Upstate New York. We even can view this problem positively, medical students who have a privilege to study in the environment of both Shanghai and Wuhan sub-cultures will enrich their life experiences in a wonderful young age.

It is also a privilege for any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even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host a medical school. There are only 128 medical schools in this country compared with more than one thousan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round the fifty states. If you consider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Francisco (UCSF) as a medical school of UC, Berkeley, Princeton University may be the only elit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who does not have a medical school in the United States. We have impressed that the medical schools in this country are almost always the largest and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university. The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 is very simple, that is because human being cares about themselves, life science has a direct beneficial impact on the mankind.

W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unification of two universities of Tongji is an exciting project to explore. The positive results of the project will benefit both universitie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ongji University's position in the map of China's high education. We have agreed to unite our America's Alumni organization of both schools as one of the initial steps. Let's work together to push this project forward and turn our dream into a reality as soon as it can.”
雅美之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zhz' 的评论 : I am very fair to say that: "外国传教士和西方各界人士正是通过同济与北京协和、湘雅和中山这些老牌的医学院,把现代医学传到了中国。". 同济整体搬迁到武汉后,一级教授比武大还多,怎么才叫强?
CQZ702 回复 悄悄话 我87入同济的,在上海的本部;估计和博主同龄,czhz不知道同济以及同济医学院的历史,不过可以看看维基。
czh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雅美之途' 的评论 : 中南同济医学院在武汉医学院之前。
----------------------------------------------------------------------
中南同济医学院与迁离上海的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武汉医学院,但你们提同济时是refer 它吗?
雅美之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zhz' 的评论 : 我入校时只有北医,上医,川医和中山是全国重点,但是后两所与武医相当。
czh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QZ702' 的评论 : 目前同济成立了新的医学部。
---------------------------------------------------------------------
同济大学87年左右就试办了医学系,但那有那么容易,听说后来要兼并铁道医学院,还不如没有医学院。
雅美之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zhz' 的评论 : 中南同济医学院在武汉医学院之前。我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
czh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QZ702' 的评论 : 考虑到博主的感情,一直不好意思说。同济大学医学院离开上海后,就不怎么同济了。正如哈佛离开剑桥/波士顿地区就很难哈佛了。事实上也改名为武汉医学院,84年才变为同济医科大学。假如博主是84年前毕业,应该算武汉医学院毕业生。武汉医学院师资雄厚,但地位并没有博主说的那么高,没有被列入6所重点医学院(虽然6所重点里,至少2所师资不及武医)。招生也限于那一带地区,也就那一带的人认它是同济,大部分人只认上海同济。就事论事,冒犯处请海涵。
CQZ702 回复 悄悄话 复旦都吞不下上医,保留着医学部;你们可怎么就成了一个小弟的医学院,实在惋惜的是同济医学的品牌。
CQZ702 回复 悄悄话 不是和你辩论,同济医学部回不去,是所有t
同济人的切心之痛,况且你们的同济成分马上凋零,很可惜。目前同济成立了新的医学部。
雅美之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QZ702' 的评论 : My whole essay is about the Tongji Medical School so the sentence is certainly referring to medical school as well.
CQZ702 回复 悄悄话 "同济在50年代从上海整体搬迁到武汉后,同济在50年代从上海整体搬迁到武汉后"
不对,仅仅是医学部;遗憾的是成了别人家的了。同济医学起家,然后发展成综合院校,50年代的高校整合,医学部内迁,要是能够吞并他人,而不是被小弟兼并,岂不是更好。
阿留 回复 悄悄话 “全职临床医生教授的评价指标,应该以临床疗效而不是以所谓的SCI论文为标准”,非常赞同!
文章再多,不会治病也是全然没用。

临床和科研是两条线,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雅美之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zhz' 的评论 : Nice to be aware of this piece of knowledge.
czhz 回复 悄悄话 Steven Rosenberg是位外科医生,工作于美国NIH的临床中心。他在几十年前首先尝试将病人的淋巴细胞在体外诱导成杀伤细胞,然后输入病人用于抗肿瘤治疗。
-----------------------------------------------------------------------------
这哥们的名声主要还是靠当年给里根动手术加媒体宣传得来的吧。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