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文学城网站的博客里,连载了关于父母之爱的主题之后,我注意到“中西文化”常常被泾渭分明,哪些属于西方文化,哪些属于中国文化;然后如“心境”所言,“各打五十大板”,或批判,或接受。但我的文字并不是在批判或者赞扬哪一种文化,我只是尝试着从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探测在人际关系的每一个方面及层面上,无条件的爱的逻辑含义与力量;以此鼓励人们挑战自己再思考关系的理念。 比如对待“做自己”的理念,有人认为在美国通俗文化的熏陶下,这个理念被滥用误解为不需要做正确的事情,不需要努力改善自己;也有人说,“做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等等。比如认为父母希望并培养孩子成功是天经地义的;而中国父母错的是拔苗助长等等。好像我们的思维定式一看到某种思想、某种理念,马上跟某种“文化”接轨。
其实,中西方文化对“做自己”或者“培养孩子成功”的理念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以。从科学的角度上讲,我们首先需要对自己诚实;其次,我们需要有勇气评估自己或者孩子的天赋、兴趣、能力、性格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找到满足。
有一位母亲给我来信说,她认为她逼着女儿从小学理科没有错,因为现在她的女儿所学的专业很吃香,薪水很高;而且女儿也成家有了孩子。她相信这就是“中国式成功”。但是这位女士没有问问自己:女儿生活得幸福吗?还有一些人问我,中国人讲究孝顺父母,而西方的子女不管老年父母的死活,想跟孩子见个面吃个饭还要预约等等。可是我们都晓得,不是所有西方的子女都跟父母疏远;也不是所有的中国子女都跟父母亲近,哪里都有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家庭。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若有问题的话,那么为什么会延续几千年?这说明中国文化一定有其优秀的方面;西方文化不一定处处符合中国的国情等等。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人活不出人的风采、人的潜力、找不到人的幸福,人的满足。中西方都有很多人不懂得享受生活。
为什么习惯划分“中西文化”?在中国文化当中,有一种“民族哲学”,这种思想认定,这些是“西方文化”、那些是“中国文化”。但是,我在我的书里要讨论的,并非从美国文化的观点,也不在“民族文化”的范畴之内,而是从“人心”或者“人性”的观点出发;如果读者仅从“民族文化”的观点来解释我的论点,我想不会理解书中要表达的意义:人作为人,有人的需要,即,人需要不是挣得的,从恐惧和控制中解放的承诺。
我一直在认真拜读每一封来信,不管是公开的评语,还是私下的信件,都让我受益匪浅,看到我自己的限制。许多理念,比如像爱,我们可以比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表达方式;但是,我们需要跳出“民族哲学”的盒子,打开眼界,完全从另外一个崭新的角度望过去,这样才能看到不同的风景,并且欣赏到它的美丽。
--------------------------------------------------------------------
楼下的,这只是你或某些所谓精英的一厢情愿,这个世界从有人类那些开始,所有的矛盾都是由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所产生的。也许你生活的周遭让你感觉到其他种族的友好,但别忘了那是你没有侵犯到他的核心利益!再有每个种族的精英包括西方,他们对待中国的态度是很复杂,也许有友好,但并不代表他们希望和东方文化融合。所以谈融合和谐也只是在一定的层面上`,特别是白人,在对待他们自己的文化上一定不会像中国人对待自己的文化那样不
尊重自己的传统不尊重自己的祖先。恰恰是因为中国人不尊重自己的文明自己的文化,整天谈融世,所以让西方特别瞧不起中国人
很多传统文化现象在我们这一代早已发生变化,中国当代文化已经是中西融合体。比如孝道就已经不是现在中国家庭的核心观念了。现在不是五四时期需要大声疾呼打倒孔家店,反而是在西化大潮面前如何保持民族优良传统的问题。如果把中西文化看成是相加而不是相减,用融合而不是对立的态度,我们是否更为富有呢?
-------------------------------------
说的很好!坚持自己的民族属性,拥有自己的文化思想,我想这就是个性、自由的展现。没有必要因为西方的暂时强大而抛弃自己的文化。不同就是不同,而且在西方人表面的宽容自由下,恰恰是突出了西方的自私。我们的文化自有我们的人民去选择评价,我们就是喜欢吃米饭。难道为了迎合西方就要改变自己。说白了,现在的中国知识分子很没有风骨。我最不喜欢把西方和东方进行比较的那些所谓精英了。哪个国家的精英不是在守护自己的传统?所有这些发表意见对中国文化枪声的都是不懂自己根的。
为什么?说来可笑,因为没几个中国学者真懂老子和孔子,而西方人的理解基于中国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