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
前几天,全美的头条新闻是某大公司总裁在一场演唱会上,与情人亲密互动的画面被镜头捕捉,令人尴尬。据报道,这位总裁的太太已提出离婚,而情人的丈夫也向她提出分手。看来这两对“执子之手”的夫妻关系已经回天乏术。
其实,这也不算罕见——比尔·盖茨不是离婚了吗?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也刚刚“扶正”了他的情人。许多人不解:熬到孩子长大、快退休享清福的时候,为什么还会离婚?甚至即使不离,也是貌合神离、行同路人?
什么是“银发族离婚”?
所谓“银发族离婚”(Gray Divorce),是指50岁以后发生的离婚或分居。很多此类夫妻已经共同生活数十年,彼此的人生早已交织,誓言“与子偕老”的那天仿佛还历历在目。为什么说变就变?
美国心理学家齐沃娜·查尔兹(Chivonna Childs)指出,年长夫妻离婚,多半不是因突发事件,而是多年积累的问题最终爆发。目前,美国银发族的离婚率已是1990年的三倍。
除了离婚,也有不少人选择“沉默婚姻”(silent marriage)——不吵也不闹,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像室友一样各过各的生活。也许是出于经济压力、害怕孤独,或“为了孩子”,他们宁愿维持婚姻的外壳。但最终,仍有很多人在晚年选择结束这段名存实亡的关系。
查尔兹指出,银发族离婚常见的原因包括:
华人银发族离婚的“隐形因素”
对华人夫妻来说,除了上述因素,还有一个特殊却常被忽略的问题:移民身份带来的脱根感。
作为第一代移民,我们就像是“鱼儿离开了水”,或“连根拔起的大树”。远离母国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未能完全融入当地文化和社区。一方拼命打拼事业,另一方全力投入孩子教育,结果夫妻之间渐行渐远。没有共同的兴趣与话题,情感交流逐渐枯竭。
查尔兹博士的建议与华人处境的落差
查尔兹博士提出了三点改善建议:
这些建议虽然很好,但对多数华人夫妻来说,却往往“听起来很美”,做起来却寸步难行:
一、物质掩盖关系困境
华人许多夫妻更重视“物质成就”而忽视“关系质量”。房子、车子、孩子、票子似乎代表了一切。夫妻关系不好,忍一忍、过得去就行了,反正生活还在继续。
二、心理咨询文化障碍重重
三、幸福时光?想都不敢想
对有些人来说,婚姻里早已积压满满的怨气和痛苦。你一肚子委屈,我一肚子苦水,怎么“制造幸福时光”?人脑偏偏又最会记住伤害,忘记美好。
四、沟通不是起点,而是终点
一句话说得好:“没有婚姻问题,只有个人问题。”如果一方有忧郁症、另一方有人格障碍,沟通何来?如果双方都来自创伤家庭,没有人懂得如何亲密相处,那要“改善沟通”就像要一个小学生解大学微积分——根本不现实。
真正的修复之路:从自己开始
也许,真正有效的路径是按照“婚姻金字塔”的逻辑,一步一步打好基础:
当个人成长了,婚姻才可能成熟;当我们能够改变自己,才可能创造幸福。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为了夫妻关系,更是为了孩子。他们值得在一个温暖稳定的家庭中长大,学会如何建立亲密关系,拥抱幸福人生。
愿那位在演唱会上“曝光”的总裁夫妇,能成为我们的一个提醒:除非你改变,幸福免谈。
不如趁还没长出银发前,就开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