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66)
2015 (82)
2018 (46)
2020 (48)
2021 (68)
2022 (73)
2023 (43)
工农兵学员是中国文革时期的特殊产物,是在大学停止招生数年之后,从工人、农民和军人中招收适龄“优秀”青年进入大学读书、深造。要成为工农兵学员,据说必须有所在工作场所、服役部门或插队的地方的群众推荐,领导批准才行。当然首先要受名额的限制,而且我的理解,农村的推荐只限于城市去的知青,原先就是农村户口的是没有资格被推荐的。(这个是一点点逻辑也没有。但中国的政策是不需要考虑道德因素的。中国农民在共产党统治下所承受的,所失去的,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登峰造极的了。)
招收工农兵学员有没有达到恢复办学的目的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但不是本文要谈的。我这里关注的是,对做梦也想回城的知青来说,推荐上学是不是依旧是可望不可及。
作为最幸运一代(出生于1962-1972)的一员,我自然与这一学员身份彻底无缘,但间接的与工农兵学员的接触是不少的。然后我发现,工农兵学员中高干子弟不成比例的占了相当一部分。后来我在工作单位与一位曾经的工农兵成了朋友,知道了她真的是没有任何门路,完全凭自己苦干才从农村被推荐上学的。我当时心里想,要强调这个,是不是很多人是开后门的呢?几年后,我听说了发生在一个家庭里的故事,我就相信,我的猜测不是没有道理了。
这是一个老爸官职高不高、低不低的干部家庭。说不高是因为真的不是什么大官。说不低是因为他担任的是一个上海小三线工厂的党委书记,局部权利特别大。了解内情的人知道,上海小三线是为了备战在山沟沟里开办的军工厂。虽然工作地点在山沟沟,员工却都是从上海去的,也保留上海户口。更绝的是,这样的工厂在当地是个独立单位,不受地方的领导和管辖,不要说有自己的独立伙食供应,还有自己的子弟学校,员工及家属的的衣食住行都是靠着单位的。上海户口是个值钱的东西,而员工与上海的一切关系都是通过单位发生的。作为第一把手的党委书记,几乎是掌握员工生杀大权的人。
文革期间老爸受冲击,靠边站了。那时上海有连续三年的高中、初中毕业生全部必须下乡,一个也不允许留城,是谓一片红。上海的大儿子正就赶上一片红,去了农村。
文革最乱的那阵过去,老爸复职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出手下最得力的两员干将,去儿子插队的地方,为儿子回城做努力。那两位干将轮流吃住在那里,陪当地的领导喝酒、吃饭,拉关系。军工厂资源丰富,他们答应为那个儿子插队所在地提供当时紧俏的水泥、钢材、玻璃等等,据说攻关数月,终于把那个金贵的儿子调到了小三线工厂边上的农村插队。到了那里,就是到了自家地盘了。你想,那么远的地方都能搞定,能把人调出来,家门口的还不是早就摆平了。那儿子不仅不再需要以务农劳动赚表现,还可以随时享受厂里的一切条件。大家都知道是头的儿子,都会主动招呼吃喝,还让他利用厂里的条件,自己做手工玩。他也能干,据说就在那段时间自己做了个小提琴。有次动车床,出事故,差点把手指头割下来,估计把相关人员的魂都吓掉了。后来当然是毫无悬念的被当地“推荐”,成了工农兵学员。
于是我理解了,为什么工农兵学员中官员的子弟比例偏高呢。那时候,虾兵蟹将为了子女的前途自然是各显神通。既然读书是当时最好的又几乎是唯一的出路,有能量的岂有不居一席之理啊!
说到底,上山下乡是一场灾难,就是成了工农兵学员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大学教育。无论是被真推荐、假推荐的还是没有被推荐到的,都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牺牲的又何止是这些孩子!荒唐年代荒唐事,没有赢家!
更多博文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 看看我们都带些什么!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 青岛人生活简单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 洗海澡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 表哥、表姐们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 吃的特殊记忆和老少酒鬼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系列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 – 开篇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 – 后记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续) – 来自徐家姐妹的反馈
育儿篇系列
与女儿谈恋爱、婚姻、生活
飞吧,孩子!
谈海外华人到底该不该逼孩子学琴和中文
到底该不该推娃—老调新谈
美国点滴系列
五角大楼文件事件真相(3)-- 美国媒体在最高法院斗智斗勇
我在美国占便宜的事 (一)戆人有戆福
美国点滴(七)也谈西方的公平概念
美国点滴(二)纽约地铁与上海地铁之比较
在美国,保健品和药品的关键区别是什么?
美国黑人和白人对不公待遇的不同应对方式
美国教育系列
美国专家对聪明孩子与天才孩子的比较
美国高三学生的生活
我的文章系列
真的希望你过得好!
鲜为人知的癌症新说 – 正确解读统计数据
如果当初嫁给他?
70年代大舅眼里的上海
有这样两种中国人
什么是民主,我们真懂了吗?
"回炉班",当然懂啦!第一次听说.工农兵学员后来都低调的,可以理解.也蛮可怜的.
估计回炉的作用不大,他们的差距不是一点点.我和我哥哥都是小学生时到我妈妈学校去玩,正是工农兵学员在上课的时候,看过他们的教材,连中学水平都没有.我妈妈说都是特意为他们编的教材.
我读书时,指导员都是留校的工农兵学员,念个稿子错字连篇,就跟包子似的.有一次我回家,对我哥哥抱怨说指导员把哭泣念成哭立.我哥哥说,秀才念半边字还是不错的,他的指导员念可歌可拉!
都是时代的产物啊!
1/4的比较应该是比"正常"比较高了些吧?而且最后一届,很可能有能量的早就入学了,这些只是余下的,当初没有随时站在起跑线的人.
其实我该文只是说个现象.这个现象不值得褒,但我还真无意要特别去贬.原因曾稍稍写了一点,但感觉不够深入,干脆去掉了,打算专门另写一文讨论.
谢谢留言!欢迎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