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忆重庆清华中学87届

(2012-11-03 15:09:40) 下一个
回忆重庆清华中学87届
李革胜 10-30-2012

重庆清华中学87届大多数是81年考进来的, 因为那时清华中学还叫9中, 是九龙坡区重点中学, 跟1, 3, 8, 20中, 外语学校等重庆市重点中学相比, 还是差了一些。”1984年恢复清华中学校名,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亲笔题写校名”这是我们知道的。”1982年学校列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 这笔者确实不知道, 直到87年毕业还以为是所区重点中学, 跟省重点扯不上关系。因为该校升学率实在是太烂, 从77年恢复高考以来, 直到87年, 每年考上大中专也就是三, 五个学生。

87届大多数是81年从李家沱小学考进来的, 其中大多数都是从区机关托儿所出来的, 幼稚园, 小学, 初中, 高中都是同学。今年回国见到高戈, 曾全胜, 袁群红, 刘洪杰, 谢峰等发小, 倍感亲切, 不胜唏嘘, 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他们。以此文纪念。

81年是中国高考招生最少的一年, 因为77级读了5年, 和78级在82年同时毕业, 那时大学宿舍都挤不下了, 那一年高考竞争惨烈无与伦比, 9中区区三个学生考上大中专。1981年, 小升初有个口号, “考不上重点中学, 就没有希望读大学”, 这好象是从作家刘心武的”班主任”中提炼出来的。

当时, 重点中学予录线是语文, 算数总分182, 笔者小学毕业考试, 数学100分, 语文81.5, 差0.5没能上重高, 不过对这个分数一直心存狐疑, 被老师打了偏见分, 语文分数低得不合常理, 太离谱, 有猫腻。 笔者语文从没低于90分, 但作文没有办法复查, 只好悻悻而去。 后来班主任高戈的妈妈吴缨缨老师发现, 堂堂重点小学上重点高中的5个全是女生, 有点阴阳失调, 传出去不好听。加上78年就开始学英语, 笔者的英语一直是佼佼者, 就推荐第6名的笔者去考外语学校。那年夏天我们到20中参加第二轮考试, 住在一起, 彼此认识。所以都知道81年整个李家沱地区十来所小学, 考上1, 3, 8, 20中, 外语学校的, 一共就6个学生, 李家沱小学的钟东, 李兰英, 邓旭, 染料厂小学的刘毅, 陈军, 第6名就是执笔者。后来, 外语学校的老师亲自到教育局面试, 经过体检, 终于拿到重庆外语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为了纪念81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日子, 兄长一直把外语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保存到1987年离开重庆去上海读大学的时候。

鬼使神差, 没有去外语学校, 来到9中, 人生轨迹完全变了。重庆清华中学就象上海的复旦中学一样, 是个区重点, 教学质量和同在九区的育才中学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不过, 在花溪河畔的清华中学确实风景秀丽, 有愚公池, 芳泽亭, 工字堂, 红教学楼, 白实验楼, 山清水秀, 最神奇的是, 这里还有一个落差100米花溪滩水力发电站, 每年夏天涨水, 都可以看到汹涌澎湃的河水奔腾直洩花溪河, 腾起水珠10多米高,形成水帘, 雄奇壮阔, 9中有山, 有湖, 有河, 有瀑布, 是当时重庆最漂亮的中学。笔者最爱和曾全胜, 邓迎旭等好朋友去花溪河, 当地人称小河沟, 的一个叫蛇湾的地方游泳。笔名”小河沟”就是从这里取的。

据传, 陈军对重点中学予录线也是颇有微词, 考上市重点8中没有去, 宁做鸡头,不做风尾。81年9中入学成绩第一名是陈军, 第二名是笔者, 到87年高考, 陈军604分成为重庆市高考状元, 被中国科大物理系录取, 笔者583分获九龙坡区亚军, 当时重庆育才中学第一名也只考了572分, 听说去了清华大学, 那时清华大学读5年, 嫌它时间长, 加上北京生活质量不如上海, 炒作没有现在那么凶。陈军9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中科大生物系毕业, 拿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奖, 不愧为重庆的高考状元, 清华中学的骄傲。可以和北京大学邓小兵校友一比。

1987年还没有扩招, 那一年是清华中学历史上的丰收年, 大中专加上招干的同学有一百多人, 完全可以和重庆市老牌重点中学相比肩。主要是三军用命, 全力拼搏, 即老师玩命, 学生给力。四班的化学老师李平是77级西师的高才生, 教学有一整套方式方法。五班的政治老师曾昌蓉非常胆识过人, 大胆指导学生填高考志愿, 结果五班考得最好。教导主任熊天龄老师和秦校长都是实干家。

这是一个拼搏的集体, 每一年都有很多故事, 让人哭, 让人笑。再回到81年, 笔者和武汉大学龙洪, 四川大学的祁威, 四川工大的王戈, 西南大学的赵毅, 袁群红, 北京师大李智云, 重庆师范王建红, 三医大张航等在熊昌炳老师的一班。重庆教育学院刘霞和重庆医大文庭俊, 川工肖毅等在二班, 陈军和吉林大学潘智勇, 四川大学刘洪杰, 重庆大学潘学渝, 高戈, 华中科大王渝等在三班。复旦大学沈定友等在住读班四班。当时三班是快班, 二班是慢班, 一班是中等班。一班和三班经常打足球打架, 不打不相识, 友谊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笔者在重庆清华中学几乎没有和任何女生打过交道, 比如和袁群红幼稚园, 小学, 初中, 高中一直都是同学, 但从未说过话, 直到42岁回重庆见到发小, 才第一次说话。在高中期间, 组织委员钢院刘星收团费, 说过一句话, 邮电学院李祺蓉收电影票费, “山本五十六”说过一句话。 连老婆刘霞都没有说过话, 那时只是见她天天和同桌辣妹符晓打口水仗。当时交情最好的是杨强, 王洪松, 张航, 邓林, 钱颂军, 刘毅等玩家, 做的都是发神经的事, 如从李家沱步行一夜到解放碑, 下四国大战, 去北培爬缙云山, 指点江山, 意气风发。

这些事就象发生在昨天, 毕业后同学们经常聚会, 彼此关心, 互相帮助。这类故事讲起来, 三天三夜都不够。
故以此文献给重庆清华中学87届的老师和同学们。 (1小时写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