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林间溪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多彩多姿的贵州 2 古镇今昔(上)天龙屯堡

(2021-04-08 21:41:32) 下一个

当你看到这张照片,你一定会问:这是哪个少数民族?我要告诉你,她是如假包换的汉族人。位于贵州安顺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的天龙屯堡是一个被时间忘记的地方,这里的人们至今依然保持着600年前的服饰和生活方式。天龙屯堡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最早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名叫饭笼驿。由于军事地理位置重要,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对西南的统治,调北填南、筑墙造堡、驻军屯垦,在这里及周边大量屯兵。大约20万来自江西、湖广和江浙的汉家子弟远离家乡,在这里驻扎下来。军人们战时打仗闲时屯田,逐渐由驿站发展成为屯堡。清朝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奉旨实行“改土归流”,屯堡人由军户转变为普通百姓。由于大山的隔绝,六百余年来,这里的人们仍保留继承着明代的服饰、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如此的屯堡有200多个散落在安顺,它们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天龙屯堡是其中最大最典型的,2009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走在天龙屯堡的巷子里,时间停留在几百年前的明朝。街头穿着宽袖大襟颜色鲜艳的妇女摆着小摊贩卖着自己的绣品和其他小商品;小屋前卖豆腐的老太,虽说衣衫的颜色并不鲜艳,但样式也是古色古香。为了确定他们的服装不是为了旅游吸引人们眼球的需要,我在后来与当地人的交谈中有专门问到。得到的回答是这就是他们平时的衣装,世世代代如此,只不过近年来的衣料颜色更鲜艳,质地更好罢了。屯堡村庄里小巷弯弯曲曲,大多数建筑沿袭了具有江南水乡风韵的石头村落形式。灰色的石墙、斑驳的门窗无不显现出年代的久远,世间的沧桑。数百年来,更朝迭代,世事变换,而屯堡人却在这黔境一隅顽强地坚守着他们祖先的传统,保持着大明朝的文化。

天龙屯堡保持着明朝的生活习俗,形成独特的屯堡文化        

青石板、石头房,小镇安安静静,街头巷尾不时可见摆摊的妇女,她们守着自己的小摊,手里做着活计。若不是那些红旗和广告牌,我们真以为回到从前的岁月 

小镇中看见的唯一一家外来人开的小店

卖豆腐的老太在自家门前出售刚做好的豆腐和自家产的辣椒

村里的房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因地制宜,采用山里的石头建起的石头房

另一种是木板房,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保留着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

屯堡二字其实是二个概念——“屯”是指军屯,是军队传递书信,接待来往官员和部队家属居住的地方,“堡”是指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在村里可以见到构筑坚固的屯堡的屯堡群和高耸的碉堡,在碉堡的不同方向留三角形的观察窗眼。现在依旧保存完好,岿然屹立。

沈万三旧居

看着眼前屋檐下“沈万三旧居”几个大字,我不禁有些好笑,南京的首富沈万三怎跑到贵州来了,这旅游的噱头也太过了吧。走进去一看介绍,原来是我孤陋寡闻了,沈万三出资帮助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墙的故事还有下半章。据说沈万三修完城墙后又表示愿出资百万黄金代替皇帝犒赏大军,没想到这下马屁拍到马腿上,驳了朱元璋的面子。明太祖龙颜大怒,下令抄没其家产,将沈万三充军流放到贵州。沈万三的后半生就是在这里度过,据说他从头再来,利用当地土特产又重新致富。

沈万三经商的头脑和致富的能力非同一般,以至被当地人当成财神爷供奉

演武堂

演武堂原是屯堡子弟习武演兵的场所,现在是表演地戏的地方。每到整点,当地人会给游客表演地戏。地戏是屯堡文化的特色,如今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地戏源于明代的军傩,由征南大军带入黔中。屯堡人的祖先跳军傩,用于作为出征的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最初的地戏是当地的战士为了不忘打战,而创造出的特殊的演武方式。逐渐演变成驱邪纳吉、征战祭祀的形式。面具是地戏的灵魂,没有面具,不成地戏。面具用桃木手工雕刻而成。地戏演的全是忠臣义士报国杀敌的英雄故事,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唱和舞。演员头戴精美的“脸子”,腰围鲜艳的彩裙,身背战旗,持戈扬戟,在一鼓一锣的伴奏下着粗犷、原始、拙朴的跳跃,间杂高亢嘶哑的唱腔,远古战争的场面历历在目,演员由人而神,观者的思绪已飘向历史的空间。

快到整点,我们来到演武堂,堂内悄无一人,没有演员,也没有观众,我们是唯一过来捧场的。后果可想而知,地戏取消。

带着一些遗憾,我们仔细观看挂在墙上的面具。根据人物的需要,面具做成白脸黑脸红脸等等,倒不狰狞,甚至还有些俊秀,这大概是因为地戏里主要表现的是英雄人物吧。

天龙学校

小巷的尽头出现一个广场,广场四周古木成林、房屋斑驳,一看就是时代久远,天龙学堂就坐落在广场旁。天龙学堂建于1907年,由清末武举陈日瞻所创办。天龙学堂是屯堡建筑中的杰作,采用屯堡人惯用的石木结构,石墙体、木架房,气势宏大。学校分为主楼、教学楼、图书楼、宿舍楼、伙房等建筑。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天龙学堂依然完好,特别是图书室的3个大字,字迹清晰,就连书者“吴稻俞”三个小字都清晰可辨。民国时期曾有多位政府要员、名士题匾,特别是著名的辛亥元老,书法大家于右任书写的对联,更是为该校增色不少,可惜文革中匾额对联被毁。我们走进牌坊式的校门,校内古木参天,丹桂飘香。饱经沧桑的建筑群依然显现出昔日的辉煌。

天龙学堂前的广场,一看就是年代久远,世事沧桑                        

走进石灰斑驳的学校大门      

操场中间是一颗古树,对面是学校主楼,侧面为宿舍、伙房等   

图书馆是学校唯一的二层楼建筑            

屯堡人的婚礼

我们在小巷中穿行,前面传来人们欢快的笑声,许多当地人聚集在巷口,原来这里正在举行婚礼。结婚仪式上午已经完成,人们吃过喜酒准备观看表演。我们也坐在小凳上,等待着表演开始。屯堡人很热情,一位老奶奶拿出满满一簸箕花生、瓜子送给每一个人。看见我们也毫不例外,手中被塞得满满。表演很快开始了,身穿色彩鲜艳的当地妇女,载歌载舞好不热闹。

一家有喜事,大家来帮忙,邻居们帮忙准备婚席

吃过喜酒就要开始表演     

人们身后的建筑是村里的三教寺。由于屯堡大量的军民驻入,有了信仰的需要。于是三教合一,建造了这座三教寺。

当地人坐在场地,耐心地等着演出开始    

老太太为大家送来瓜子和花生       

演出开始了,演员当然都是附近的居民,她们载歌载舞好不热闹。奇怪的是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居然都是妇女,不见男子。大概男人都是当兵打仗的,并不参加平民活动,久而久之成为习俗

前街毗邻的是几家大户人家。这家毛式大宅现在改造成餐馆,经营屯堡军旅食品。其特色菜肴是屯堡李氏马烧腊。这道菜肴源于明朝李将军入黔征战所需,以马肉为原料,辅以贵州当地中草药为佐料制作,解决了行军打仗马肉不易携带和保存的问题。看了墙上的说明,我来了兴趣,中饭就在这里解决,尝尝马肉的滋味

院子里倒也素雅               

好可爱的小南瓜                 

毛氏大宅的菜单贴在门前的墙上,招揽客人                         

李氏马烧腊传承了600多年的制作工艺,我们迫不及待要尝一尝。果然味道不错,全是精瘦肉却一点也不材,口感很好。我想如果能够普及,倒不失为一道健康食品

旁边的几户大户人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