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union结束之后,大家纷纷返回自己的单位。我决定多留两天,一来是和多年未见的朋友秦相聚,另一方面,也想在成都周边玩玩。秦的身体不好,我们不敢走远,周边的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乐山大佛以前都去过,也不想和大家挤景点,于是选择了大文豪苏轼的故乡眉山,来一个二日游。头天去眉山参观苏轼故居三苏祠,第二天参观柳江古镇和光明寺。
车行一个多小时抵达眉山市,市区街道整齐、高楼林立。虽只是一个地级市,却规模不小。眉山古称眉州,自古以来英才辈出,人文荟萃。除了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的故乡,这里还走出了被毛泽东赞为“千古一人”的南宋名将虞允文,不畏权贵、怒斥“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尸位素餐、不堪其职”的东汉忠臣张纲、写下“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的西晋文学家、孝子李密等等享誉古今的名流巨擎千余人。留下古建筑、古墓葬、古祠堂、古书楼等遗址达一千多处。眉山文化厚重,素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的美誉。宋代曾是我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走出了886个进士,以至宋仁宗发出“天下好学者皆出眉山”的感叹。眉山不愧为历史文化古城。
眉山街面整齐,看上去发展不错
古纱觳行,曾是眉州最热闹的地方,三苏父子的故居就坐落在这里
眉山最著名的当然是三苏祠,它是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的故居。苏洵、苏轼和苏辙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的文学造诣都很高,父子三人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占据三席,人称三苏。其中又以苏轼最为著名,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共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祠原是一个很小的宅院,三苏父子生长于此。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上重建,并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它是历代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走进三苏祠大门,院墙内两株600多岁的古银杏,树干遒劲、枝叶茂盛,长长的树冠伸出墙外,蓊郁葱茏,生机勃勃。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藤木花草掩映参差;红墙环抱、假山叠石,翠竹潇潇、碧水潆绕,好一个清雅幽美、思慕前贤的所在。
苏轼酷爱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代表了坚忍不拔、虚心谦逊,淡泊宁静、高风亮节的情操。三苏祠里处处栽竹,有三分水,二分竹之称。
前厅,上方悬挂“文献一家”匾额,上联:一门父子三词客,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
首先,导游带我们来到一间偏厅,房间中央展示一幅长轴画卷,是北宋时期眉州古纱觳行的写实描绘,被誉为小清明上河图。北宋时期,眉山经济繁华,古纱觳行是丝绸、棉麻交易的地方,街道不长,但非常热闹。特别是每年二月蚕市开市,更是热闹非凡。苏轼三父子故居坐落在这里。苏轼之母程氏夫人本为官宦小姐,为了支持丈夫读书,支撑起家中的生活用度开销。她不顾身份,典当陪嫁,在纱觳行租了一间门面,做丝织品生意。后买下5亩宅院,建造起一家人的温暖家园,这也是后来的三苏祠的原始根基。经过后世的不断扩建,如今5亩宅院已发展成为占地106亩的四川清代古建筑群园林。
飨殿,三苏祠建筑的核心,门上挂着“是父是子”匾额,通俗解释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明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殿内供奉三苏父子座像以及牌位:苏洵为父,身着红色官服剧中,苏轼和苏辙身着紫色官袍分坐两边。宋代,1至3品官员身着紫色官服,而4到5品官员的官服为红色。
苏洵在三人中官职最小,曾任校书郎、主簿等微职,追赠为光禄寺丞,赠太子太师。嘉佑元年(1056年)苏洵携二子赴汴京拜谒翰林学士欧阳修。苏洵献上文章32篇,受到欧阳修的赏识。文名因而大盛,一时间汴京学子争相效仿苏氏文章。次年,二子应试,同登金榜,一时轰动京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官拜翰林学士、礼部郎中、户部侍郎、兵部尚书等。由于秉性刚直,才高招妒,为官场所不容。适逢王安石变法,苏轼因先反对王安石操之过急的革新政策,后来又不赞同保守派全盘否定尽废新政的做法,同时被新旧两党不接受,导致仕途失意,一路被贬,最终客死他乡。然而苏轼在文学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散文、诗、词、赋、书法、绘画各方面都是成绩斐然,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全才,杰出的大文豪。
苏辙,字子由,号东轩长老。17岁随兄进京赶考,名登五甲,入朝为官,位列宰执。任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等,是三苏中官位最高者。其学问深受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辙和哥哥苏轼关系非常好,有人戏言:苏轼一生都在贬官的路途上,而苏辙一生都在保护哥哥的行动中。
从飨殿后门出来,进入第二进园子,园子主体建筑是启贤堂,堂前栽有金桂树、荔枝树,还有一口苏宅老井。启贤堂是苏氏家庙,修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供奉眉山苏氏先祖唐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时代官职,同宰相)苏味道的塑像,以及历代先祖的牌位。
一口古井坐落院中,虽经千年,井水甘洌、经年不枯。井水养育了才华横溢的苏氏三父子,被视为圣水。当地人认为常饮此水会使人耳聪目明,才思敏捷。游人虽不能直接饮用,但也常有人用井水洗洗手脸,以沾沾诗气、才气。
井旁有一株古老的黄荆树,相传为苏洵所栽。千年古井和千年黄荆是三苏祠的祥瑞之宝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 院子里陈列一个老荔枝树根。苏轼离开故乡之时,亲手在院中栽种一棵荔枝树,并与友人相约,等到荔枝成熟,一定回来一起品尝。但终究他失约了,他再也没有回到故乡。33年后,苏轼埋骨异乡。荔枝树却一直在等着他,一等就是900多年,最后也终于倒下。后人将树根挖出作为纪念,如今是三苏祠的镇馆之宝。
博物馆在荔枝树的原址处又种下一株新荔枝树,期待来年果实累累
2020年为纪念苏轼诞辰983周年,苏氏亲宗为三苏祠捐铸铜钟一口,铭刻“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家训,以表达对先贤的敬仰和对后人的鞭策。
瑞莲亭 相传苏洵种莲池中,得开并蒂莲花,被视为科考吉兆:奇池荷极盛,并蒂兆科甲,苏祠瑞莲被誉为眉山八景之一
木假山堂 这是一个特别的所在,其名源于苏洵名文《木假山记》。传说苏洵偶得木假山三峰,爱不释手,于是撰写文《木假山记》,借树木抒写人生遭遇和感慨。水池中的方台上堆建一组石山,与堂前的木假山相映成趣。
来凤轩是苏轼兄弟读书的书房,门前的对联为:门前万杆竹,堂上四库书。室内藏有关于三苏的文献资料,墙上挂着苏轼手书《梦南轩贴》的复制品。据说,现在传世的苏轼手迹真品仅有两件,保存在香港的收藏家之手
披风榭 南宋诗人陆游来眉州,于披风榭上写下了《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东坡盘陀雕像 为纪念苏东坡,博物馆建造了这尊东坡盘陀雕像,雕像根据北宋画家李公麟所绘东坡画像雕刻。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二十一岁进京应试,名动京师。他为官四十余年,先后出任凤翔、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曾任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他一生仕途坎坷、跌宕起伏,但一直爱国爱民,秉持求实求真,独立不惧的处事原则,坚守高尚节操、潇洒自适的生活态度,赈灾济贫、兴利除害,仁政爱民、民为邦本。陆游赞叹到:“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忠臣烈士,所当取法也”。
八娘伴母 三苏的杰出成就,程夫人劳苦功高。程夫人不仅勉励丈夫读书求学,也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孩子“立其志、养其德、顺其性、强其骨。读书明理,学史明智,教子先教德,有德才能成器。三苏父子进京赶考,兄弟二人同榜登科名动京师。可惜程夫人未能等到好消息,就与世长辞。司马光在《苏主簿夫人墓志铭》中,赞扬她“知力学可显其门,而直道可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
“连鳌山”是苏轼最早、也是最大的书法手迹。眉州城西有座连鳌山,山形如鳌。17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在连鳌山附近的栖云寺读书。正逢丹桂飘香、秋风送爽之际,苏轼兄弟和朋友一起登山,一时兴起,提笔留下“连鳌山”三个大字。三苏祠博物馆将字迹从连鳌山的崖坡上复制过来
东园坐落一座碑廊,碑廊中有苏轼手迹石刻80多篇,宋、明、清、民国石碑30篇。虽大多数碑都是现代翻刻的,但是如此集中看到苏轼书法也是少见的。苏轼的四大名碑《丰乐亭记碑》、《醉翁亭记碑》、《表忠观碑》和《奎宸阁碑》都尽在其中。
东坡盘陀画像碑,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翻刻的石刻文物。碑刻内容由四部分构成:北宋画家李公麟绘制的苏轼画像;苏辙题诗:“人曰吾兄,我曰吾师”;黄庭坚赞词: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以及翻刻纪事。
泡菜城,眉山以盛产泡菜闻名,当地民间制作泡菜已有1500历史和传统,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制作泡菜,被称为中国泡菜之乡。泡菜也能和苏东坡联系在一起,早年就有苏东坡和弟弟吃“三白饭”的故事,即一碗白饭、一碟白盐、一碗泡白萝卜。为了纪念苏轼,眉山人将腌制的泡菜统称为东坡泡菜。在眉山市东坡区岷江东岸,有一座中国泡菜城,以及泡菜博物馆,号称是泡菜行业的国家4A级景区。在这里可以了解各地制作泡菜的历史,领略眉山人的泡菜手艺,品尝东坡泡菜的酸、香、脆、甜,也可选择心仪的泡菜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