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湖秋枫

边跑边看边吃边喝游世界
个人资料
plum59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屠呦呦获奖的启迪:听听她的老师怎么说

(2015-10-09 08:40:46) 下一个

今年十月五日,当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消息一宣布,她的母校北京大学就立刻向她表示了祝贺。中国媒体也大张旗鼓地报道了她的获奖信息。

四年前,当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基金会临床医学奖后,我就想,屠呦呦肯定是大学时期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为了证实这一点,我真得找人问问。教过屠呦呦的老师大多已经过世,所剩无几。但我还挺走运,毫不费力就找到了一位老教授。论资历他是屠呦呦的老师。

虽然退离教学科研第一线多年,但身体健康,思维敏捷。老先生很熟悉屠呦呦过去的工作和多年来围绕她的争议。得知她获得拉斯克奖,他认为这是件好事,不管是对提高整个中国医药界的国际声望,还是学校的知名度。

老先生介绍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屠呦呦在北医药学系时,他带过她的班级。老先生还记得屠呦呦。可她在校时的专业基本功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显然,屠呦呦不属于最优秀学生的行列。我问教授如何评价屠呦呦个人在发现青蒿素的作用。他认为,“523项目”是一个全国性的协作项目,所有参与者都是有贡献的。但如果只把奖授给某一个人的话,屠呦呦还是能排在第一位的。毕竟是屠呦呦解决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从学术方面,老教授提出了直率的批评。那就是,屠呦呦在工作中的屡次失误:  她受传统中医学影响太深,只认中药水煎剂,造成提取有效成分的一再失败(国内报道是失败190次)。他说,提取植物成分的原则是要用不同极性的溶剂提取 (室温下乙醚萃取包括在内 - 作者注),然后从各组分中寻找有效成分。这一直是开发植物药的入门课,基本功,可却被抛在脑后。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这一席话让我思考了很久。的确,屠呦呦中学成绩并不很突出【1】,20岁才考入药学本科专业,本科成绩平平,毕业没被留校。工作中没有一鸣惊人,取得成绩后仍然磕磕绊绊,临花甲之年才被评上正研,属“三无”之列。连她本人也没想到拉斯克,诺贝尔奖光环会降临她头上。

这给海外华人的子女教育很深的启示。勤奋好学,学业优秀,学历光鲜并不是成功的全部。性格,运气,机遇有时会是更重要的因素。正是因为她的执着,在失败面前不放弃,最终找到了灵感。同时,她又是极为幸运的。她既受到体制的制约,又获益于体制。由于美国同行的慧眼和力推,终于使她在耄耋之年名至实归。

人的成功与否,既不在于起跑线上的输赢,也不在于个人成绩是否优秀。

原来,人生并不需要一张完美无疵的成绩单。

【1】来自2015年10月6日《钱江晚报》

 

作者: 李子59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8)
评论
plum59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闲闲客' 的评论 : 有财就变得有才,哈哈哈哈。。。。
闲闲客 回复 悄悄话 大赞最后一句!好事!谁说炸药奖不势利,现在开始关注中国了.
plum59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QQ' 的评论 : 多谢来访。祝周末愉快!
XQQ 回复 悄悄话 博主所言极是。成功的光环最终会落在执著不懈之人上,尽管他/她并非完美之人。
plum59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inna118' 的评论 : 的确,学医学药都有这个问题,就像小学生背书一样。

多谢诸位光临和评论。
linna118 回复 悄悄话 学医药就是死记硬背,灵活聪明的人还不适应。 上大学时我们班每次考分最高的那位就是一个智商很平常死记硬背的女生。 她的勤奋可能值得有些人学习, 但她那种读法自己没烦,把别人都搞烦了,每天折腾到凌晨。我对她的作法嗤之以鼻,我们大部分人的学习时间可能不到她的一半。她考研究生四次没考上因为研究生考试内容突破了她所能知道的书籍范围。最后提了教授了搞了一个在职的什么破学位, 也算是中国特色。
ONCOCIDIA 回复 悄悄话 屠呦呦经国内外一些同胞的竭力举荐,自2011年获拉斯克奖后始被大众知晓,也算实至名归。先母当年是国内某中医药研究单位的生化室主任,也参与了523计划开发抗疟药青蒿素,也在自己身上注射试药,... ...。庆幸能替她见证这一历史。
ljwxc01 回复 悄悄话 grit,坚毅,是最可宝贵的品质。孟子所谓天降大任于是人也,说的就是这个特质
一师是个好学校 回复 悄悄话 如果有机会去诺贝尔博物馆参观,大家可能会对若贝尔奖的评选有个更清楚的了解。感觉讲解员的介绍,若贝尔奖得主确实有运气的成分---因为每年评出来的预选名单中几乎每个人都有此种机会,所以评上的不是比别人好,而是运气。这几乎就是讲解员的原话。You really need to be in the right time at the right place.
playnice 回复 悄悄话 主要是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难题,造福于人类。否则,没人会想起她。
plum59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rmweak' 的评论 : 老兄所言恰如其分。中国的文化就是这样, 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平凡。搞科学人要有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可能一生也得不到什么大奖。
明海蓝天 回复 悄悄话 弃而不舍,天道酬勤。有志者事竟成,
yuan222 回复 悄悄话 需要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也需要有坚持,坚韧,努力+运气的科学家。屠呦呦和袁隆平都有努力和坚韧,同时他们二人又有运气。袁隆平的运气是发现了那株雄性不育系的野生水稻。屠呦呦的运气则是碰巧读那个古书,得到了灵感。

实际上,那个古方子治不了疟疾。近几百年来的中医们也从来没有能够治疗疟疾。这就是运气了。(当然他们也努力了。同时还有成百上千的科学家也努力了)。
plum59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飘飘欲仙' 的评论 : 欢迎仙子下凡 :))
Armweak 回复 悄悄话 俺真服了。在屠呦呦拿诺贝尔科学奖以前,中国学生家长的最大目标是爬藤。现在杠铃上陡然加了50公斤 --- 要向诺贝尔奖的新目标奋斗了。:-)

俺敢说,获诺贝尔奖的没有人会从小立志,人生目标就是拿诺奖。芸芸众生中每个人都有一条人生之路,拿诺奖的人,享受也好,消磨也罢,走着他们特别的人生之路。诺奖获得者,看重的只是他们从事研究工作的过程,享受过程中看到的各种风景,而这个过程和看到的各种风景,对于他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人生苦难。天朝酱缸国中“人上人”名利文化熏陶出来的人,总是想着成功以后的鲜花和美酒。不享受诺奖的研究过程,只企盼诺奖的最后结果,那么,最后结果肯定很失望很难如愿,这就是为什么至今天朝用来装诺贝尔奖的口袋,依然几乎空空如也的重要原因。为了成功历尽艰难,即使在头悬梁锥刺股以后,成功地拿到了诺奖,那也是苦逼的一生。头悬梁锥刺股所带来的人生磨难,远远和诺奖的得到不成正比。

中国的文化,太畸形啦。


飘飘欲仙 回复 悄悄话 人生并不需要一张完美无疵的成绩单。--说的太对啦
plum59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十全老人' 的评论 : 多谢老兄到访。基本功要学扎实,但别追求满分而忽略其它。国内学术界进来急功近利者多,潜心做学问的少。大张旗鼓地宣传屠呦呦的得奖,恐怕会导致今后以得大奖为目的的科研热潮。
plum59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weibao' 的评论 : 同感。谢谢评论。
plum59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wsnyy' 的评论 : 没错。不能追求满分忽略其它。
plum59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ea_fan' 的评论 : 回去叫你家大娃二娃好好念书,前途远大。
plum59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农家苦' 的评论 : 农兄言之极是。青蒿素类药物的发现并不应该理解成中国学术的Excellence。忽视基础知识,肯定要增加探索的盲目性。
十全老人 回复 悄悄话 "靠读书出国"已经是把读书当成改变命运的手段。这是一种无奈,但绝不是高层次的思维。这种古代书生考科举的思维方式注定了不会有大境界和大成功。好,到此为止,不想辩论也不针对谁哈。
十全老人 回复 悄悄话 很多走到成功巅峰的人都不是什么学校里的第一名,双百分。记得丁肇中也讲过类似的话,他和他认识的得诺奖的人,没有一个在读书的时候是第一名,因为第一名仅仅意味着你把既有的知识掌握得最好,不意味着你有独到的贡献。
十全老人 回复 悄悄话 这给海外华人的子女教育很深的启示。勤奋好学,学业优秀,学历光鲜并不是成功的全部。性格,运气,机遇有时会是更重要的因素。正是因为她的执着,在失败面前不放弃,最终找到了灵感。
======================
完全赞同。书读得“出类拔萃”也只是“读”得出类拔萃,和真正意义上的执着和灵感,并产生自己的东西并不是同一件事。
weibao 回复 悄悄话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功德五读书" 深有同感。我们这代人靠读书出国的,书都是读得出类拔萃的。可大多数就是没有命。
wsnyy 回复 悄悄话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功德五读书。。。
比她勤奋努力聪明能干有才华有的是。问题是你有这个命吗?
年轻时俺对于命运之说嗤之以鼻。可现在是深以为然。
tea_fan 回复 悄悄话 在失败面前不放弃, 这条关键.
谢谢李子哥分享.
农家苦 回复 悄悄话 李子兄总结的是。

我个人始终认为,见识和基本功还是海外华人科学家更具优势。遗憾的是,大多数身在海外,尤其是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的华裔,对中国传统的东西抱有太深的成见,束缚了自己的思维。

曹公曾言:学我者生,仿我者死。总是在别人手下做科研助理,难免摆脱不了西人导师的门见。寻门而入是基本功;破门而出才是创造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