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奖的启迪:听听她的老师怎么说
文章来源: plum592015-10-09 08:40:46

今年十月五日,当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消息一宣布,她的母校北京大学就立刻向她表示了祝贺。中国媒体也大张旗鼓地报道了她的获奖信息。

四年前,当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基金会临床医学奖后,我就想,屠呦呦肯定是大学时期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为了证实这一点,我真得找人问问。教过屠呦呦的老师大多已经过世,所剩无几。但我还挺走运,毫不费力就找到了一位老教授。论资历他是屠呦呦的老师。

虽然退离教学科研第一线多年,但身体健康,思维敏捷。老先生很熟悉屠呦呦过去的工作和多年来围绕她的争议。得知她获得拉斯克奖,他认为这是件好事,不管是对提高整个中国医药界的国际声望,还是学校的知名度。

老先生介绍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屠呦呦在北医药学系时,他带过她的班级。老先生还记得屠呦呦。可她在校时的专业基本功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显然,屠呦呦不属于最优秀学生的行列。我问教授如何评价屠呦呦个人在发现青蒿素的作用。他认为,“523项目”是一个全国性的协作项目,所有参与者都是有贡献的。但如果只把奖授给某一个人的话,屠呦呦还是能排在第一位的。毕竟是屠呦呦解决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从学术方面,老教授提出了直率的批评。那就是,屠呦呦在工作中的屡次失误:  她受传统中医学影响太深,只认中药水煎剂,造成提取有效成分的一再失败(国内报道是失败190次)。他说,提取植物成分的原则是要用不同极性的溶剂提取 (室温下乙醚萃取包括在内 - 作者注),然后从各组分中寻找有效成分。这一直是开发植物药的入门课,基本功,可却被抛在脑后。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这一席话让我思考了很久。的确,屠呦呦中学成绩并不很突出【1】,20岁才考入药学本科专业,本科成绩平平,毕业没被留校。工作中没有一鸣惊人,取得成绩后仍然磕磕绊绊,临花甲之年才被评上正研,属“三无”之列。连她本人也没想到拉斯克,诺贝尔奖光环会降临她头上。

这给海外华人的子女教育很深的启示。勤奋好学,学业优秀,学历光鲜并不是成功的全部。性格,运气,机遇有时会是更重要的因素。正是因为她的执着,在失败面前不放弃,最终找到了灵感。同时,她又是极为幸运的。她既受到体制的制约,又获益于体制。由于美国同行的慧眼和力推,终于使她在耄耋之年名至实归。

人的成功与否,既不在于起跑线上的输赢,也不在于个人成绩是否优秀。

原来,人生并不需要一张完美无疵的成绩单。

【1】来自2015年10月6日《钱江晚报》

 

作者: 李子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