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科学与佛教 — 3

(2011-09-28 17:34:17) 下一个

觉知 - 佛教认识世界的方法:

 

许多佛教经典对觉知,及其修行方法有非常详细的论述。例如,唯识与中观的经典。这一节里,作者将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觉知。或者说,仅仅探讨那些通过人的努力能够达到的觉知,而不是那无法通过努力达到的觉知。认识终极真理或者“觉醒”(Enlightment),需要具有这两种觉知。前者与人的努力有关,并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后者与人的努力无关,并且不是一个渐进的,而是“顿悟”的过程。那种认为光靠人的努力(修行)就能达到终极真理的观点是不现实的。因为任何努力都是自我的运作,它的结果不会比自我更伟大。然而尽管“顿悟”与努力无关,但如果不具有通过努力而达到的更完善的觉知,“顿悟” 也不可能发生。或者,发生了也觉察不到。佛陀努力了很多年都没达成,且在菩提树下通过中道而悟。准确地说,中道既不是努力,又不是不努力。它是超越二元的。本文仅探讨努力能够达到的觉知,而将努力达不到的觉知留给禅的世界。

 

觉知(Awareness)是人对“存在”的觉察,知道。也许含有接纳,不分别的意思。它是意识产生前的东西。一般人的觉知是不完善的。与“觉醒”相比,就像是梦中的觉知。也就是说,无法觉知“存在”的很多细节与深度。人们知道,电影是由一张张影像组成。而大家看到的却是连续的动作。这个事实可以得出几个结论。如果用时间(x轴)与觉知(y轴)来做一张二维函数图,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间改变,觉知不是一个常数。如果觉知是常数,我们就应该看清那一张张影像。因此,随着时间改变,人的觉知有高有低,就像波那样。这是第一个结论。第二个结论是,觉知低的时间(波长)一定大于俩张影像交换的时间。否则,我们也能看清影像交换,或者至少影像交换时的跳动。从这俩结论可知,人的觉知有点像没有负值正弦函数。夸张的说,人的觉知也是“量子化”的。正是这种有缺陷的觉知妨碍人觉察全部“存在”。佛教的认识论就是从这有缺陷的觉知出发,并通过修行来首先建立完善的觉知。佛说过,“在一个闪电的刹那间,人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念头”。而完善的觉知就应该能看清那每一个念头。98年,作者来到San Jose的一个南传佛教道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吡钵舍那”(Vippasana)禅修,即修观。在佛教的修行次第里,这种方法本来应该在定力修行完成以后。但“条条大路通罗马”,直接修观也是可以的。在那一个多月里,道场里基本只有我这个居士与出家人。每天早上四点开始坐禅修观,适当地加入走禅修观直至晚上十点。师傅要求我尽可能觉知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心念起伏,外界发生的事件,甚至在用餐时的一举一动),但对觉知到的事物不起分别。在修行的后期,我已能觉知自己心念慢慢浮起。但是最让我感到意外的还是刚离开道场时的感觉。在告别师傅后,我开车上了101高速公路。一加速就发现外界不一样了,路边树上每片叶子的飘动都历历在目。急忙停车在路边定定神。试了几次都那样。太多的信息反馈干扰了开车的反应,我只好慢速地行驶了半个多小时才习惯了。后来,作者才明白那一个多月修观使得自己的觉知比以前增强了。那些原来觉知低的地方得到某种补充,所以才能觉察更多的外界事物。佛教就是用这样的修行来建立完善的觉知。这种觉知使人能觉察许多通常得不到的信息。大家可以想象,作者这样根器差的人都能在一个月修观中达成某些觉知的改善。而那些几十年连续修行的出家人所具有的觉知一定远远超过通常人的觉知。而完善的觉知应当能觉察到“存在”的各种缘起缘灭。也许我们可以形容这完善的觉知已经不是那“量子化”的或者间断的,而是连续不断的。这种清晰,连续不断的,直接觉知“存在”是人认知自然的更高级的途径。它具有整体性与直接性。

 

然而当出家人通过修行建立了完善的觉知后,并不意味着能觉知到了“存在”的实相。这是因为观察到的仍然是“见山是山”的表象。觉知的完善只是一种量变。在一定的条件下,它能产生质变。觉知的深入才是这种质变。量变到质变转换需要非常强的定力。这也就是佛教强调修“止观”的道理。一位南传佛教的高僧(乌希腊南答大师) 曾经告诉作者,觉知一定要洞穿表象,才能观察到“存在”的实相。这也许就是通常所说的“见山不是山”的境界了。更进一步,明白实相与表象的关系,就回到了“见山还是山”的境界。那时,见缘起而知性空。泰国高僧阿姜查在他的自传“寂静的森林Pond”最后一章里,描述了这种觉知洞穿表象的经过。有兴趣的读者可引为参考。说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这种觉知对科学有什么意义和帮助。这个问题比实际想象的远远要大,因为它涉及到佛教,哲学及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不偏离本文的中心,在这里作者只讨论它对科学观察的作用。这些看法仅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并不一定正确。现代科学在三大领域存在观察的困难。它们是宏观的天体领域,微观的量子领域,及人的生命领域。人们要靠仪器来获得有限的,有误差的信息。然而,修行建立的超强觉知是可以用来直接观察这些领域。观察的方法就是“作意”。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里对“作意”有详细的描述。如果被观察系统具有“Localization”的特征,应该能观察到可描述的信息。物质体系往往具有“Localization”的特征,因为那是场强非常大的地方(爱因斯坦言)。如果被观察系统具有“globalization”的特征,观察到的信息就难以用逻辑概念来描述。这也就是为什么佛说世间的因缘不可思议。它只能心知,意会而无法言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5)
评论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pplebee3' 的评论 : 你说到点子上,定力是根本。我就是因为定力不够,在顿悟契机来时,被吓回来了。师傅说我上辈子修得不错。这辈子俗缘太多,进步不大。了生死不那么容易。即使明心见性后,还有许多业障要清楚,才能彻底悟道。现在才明白,佛讲的次第很重要。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niersi' 的评论 : 你的说法对。实际上,榭兄的非动也是这个意思。语言在这里永远是桎梏。不知古风兄去向。风兄说米大是野狐禅。我对佛教各派都了解,但米大没任何佛教的修行经验。他还有很强的争辩心。我很早就不关注他的东西。
佛教无数派,但修行只有两方面,即觉知灵敏度(如来禅的次第),觉知空灵性(祖师禅的明心见性)。根据自身的情况,把握什么为先是最重要的。没必要去搞明白禅宗公案的意思。一旦明白,反而成为障碍。如你所说,要持久的努力是根本。
applebee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niersi' 的评论 :
本质当然是不变的。除尘后就如明镜了。然后再观就是来来去去不着吧。但人还是会有念想,所以定力就很重要了,就是要保持平静安稳。一兄可能要灭生死了?
niersi 回复 悄悄话 我觉得动和不动是有时间在里面,但是超越时间概念的。
记得古风师兄说无常=真常。真常我理解的是'不动尊'(不知y兄和古风师兄还有联系。如果有,请帮助带问好)
那个禅宗经典 '银盆里盛雪'。我个人理解的谜底是雪会化为水,雪,水,蒸汽本质都是水。比喻本质不变(这个形而上的本质-道就是不动尊)。公案活灵活现。完全符合逻辑但又超越逻辑。并非米大师说的无逻辑乱舞。另一个公案是 one hand slap. 答案是无声之声。但奥秘必须个人体会。
我再也不回米大师的贴了。(他喜欢讨论中belittle others 争论浪费时间无益)他的确有所悟。但仿佛有点偏。而我只是一个'人'。离终极很远。也无法指出他偏在哪。那个不动,就是你(和万物)与生俱来的本性。这一点说的对。但这个本质. 非nihilism, 而是尘尽光生。我现在用内观慢慢除尘,很艰难的工作。需要持久的努力。葛印卡老师说需要数生才可能出离轮回。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中间小谢' 的评论 : 你这个非动的说法,比大师的不动说法更严谨。赞同你的说法。我也注意到,许多大师在语言方面不如我们表达准确。尽管他们实证经验深厚。
中间小谢 回复 悄悄话 如果動是時間属性,而時間并非存在的基本属性(甚至在現代物理學里也不是),那麽存在必有非動的属性。我們大概把非動覺知為不動?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pplebee3' 的评论 : 当然是指整个存在,不仅仅是地球。动是我们日常看到的物质现象。不动是存在本质。也就是你说的沉思状态。我没看到不动。大师一定是知道我没看到。但是知道我也有一定修行经验,才提醒我努力。我们之所以看到动,是因为心在动。所以,宁静致远。
applebee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fz9465' 的评论 :
他说的是指地球还是宇宙?我有次突然灵感觉宇宙是呈沉思状态. 还有你说的动是不是指其实世界是不动的,只是意念在动?有很多疑惑好像都与佛教有关,好像都与关注你有关。我是基本不去寺庙的,看过的佛教教义都是网上搜索的。还有禅修也是自己定心,没什么特别规范动作姿势。可能都谈不上禅修,禅的知识也是网上看的。当然还有你的。再聊。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pplebee3' 的评论 : 不是幻觉。它是一种觉知灵敏度明显增强后,每个叶子飘荡的细节都非常清晰的觉察。与以前21念佛后的感觉类似。只不过更敏锐而已。一天,我拜访乌希腊南答大师,与他一起静坐了一段时间。他突然告诉我,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不动的。要看到这点,觉知需要强的穿透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在告诉我,觉察力还需要提高。我还只是看到动,没看到不动的部分。
applebee3 回复 悄悄话 一兄,你那次看到的叶子飘动是幻觉吗?我的意思是你的觉知灵敏度与空灵度更强了,所以实际的物象就会以一种幻的形式呈现出来,那就是看山不是山。如果定力从量变到质变,那么是否是说你看到叶子飘起来了,但对你没影响。问好!
雨滴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回复squirrel_6的评论:
完全正确!它是一种用接受的态度去看待生活。
squirrel_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yfz9465的评论:
嗯,我想连续不断的觉知如同进入禅定状态,很难持久。人放不下的念头太多了。如果不说禅定层面,仅从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态度来说,觉知就是一种开放宽容的心态,用平等心去观察万物的真和美,你觉得呢?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只是,连续不断的当下觉知很困难保持。这是属于可努力的部分。印度教擅长这点。
squirrel_6 回复 悄悄话 觉知也是一种真实自然的生活态度,比窄化自己思维的所谓理论总结更接近大千真相,更能获得生机盎然的人生。

我很敬佩和喜欢的印度心灵大师Krishnamurti说:“你必须对万事万物都觉察。还有,你愈加仔细思考那些不容易懂的事,你就愈有能力过真正富足的生活。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注意过清醒时水面上的阳光,那光芒是多么的温柔,黑暗的水面舞动着,树梢后有一颗孤星,高挂在天空......”,“真理美就美在我们必须每一刻都自发地觉察它,而不是延续旧有的记忆。”

你的觉知训练很可贵,佩服你的努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