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23 (1)
2024 (1)
当代的灵魂之问
人们都非常熟悉柏拉图的灵魂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但是没有人能有终极答案。原因是:这个问题属于“为学日增”的范畴;或者属于西方哲学三先贤说的“知识论”的范畴。它被局限于语言二元对立的边界;思维逻辑无法穿越“生”的来方,与“死”的去处。这样,个体生命就无法与【存在整体】建立某种联系;它使得生命本身拥有无穷困惑。而几千年以来,人类从来没有在此前进一步;更没有给人带来任何启示性的智慧。这样的现实似乎隐喻着,能否有更好的观察视角?千年前,老子说“为学日增”外,还有“为道日损”。那么在精神体验上,是否有更好角度来表达这灵魂之问呢?
精神从来不是任何主义的意识形态,或者伦理的价值理念。精神建立“为道日损”的基础上;即,为【悟道】而削弱自身分别心的持久修行基础上。简单地说,精神是一种深邃博大的直觉内在。而【精神】这两个字仅仅是指向这【直觉内在】的标签。 精神的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康熙皇帝的“正大光明”。一些人也许认为“正大光明”是政治伦理理念,它要求士大夫不要在背后搞阴谋诡计。作者认为这种解释不是康熙的本意;因为那样的政治理念是不配挂在乾清宫上的。康熙皇帝以“仁”著称;他的“正大光明”实际上是指一种感觉的特性。“正”是指感觉深邃而不偏不倚,使得道理得到圆融;而不单单以“公理”,或者“婆理”为本。“大”是指感觉的博大而产生包容宽容的心态。 “光明”是指觉知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与空灵性使得智慧涌现。这种感觉才是任何伦理的基础。脱离此感觉来讲价值讲主义,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然“正大光明”是指向人的感觉;作者不经意地想到它具有了艺术品的特征;也许在人类艺术的宝库中有作品已经表达了相同的境界和意向。于是在近两年里,作者在人类的绘画,音乐,书法,舞蹈,… 等等作品中寻找具有如此意境艺术范例。功夫不负有心人,最近终于在古典音乐中找到了一个自己认为能比较恰当表达“正大光明”的境界;那就是俄罗斯音乐家拉赫的作品 - 帕格尼尼狂想曲的主旋律。
♥ Rachmaninoff's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 YouTube
有了“正大光明”的逻辑标签,以及拉赫音乐的感觉内涵作为参考坐标;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将灵魂之问以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即:“什么是自己的直觉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