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佛教 — 3
文章来源: yfz94652011-09-28 17:34:17

觉知 - 佛教认识世界的方法:

 

许多佛教经典对觉知,及其修行方法有非常详细的论述。例如,唯识与中观的经典。这一节里,作者将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觉知。或者说,仅仅探讨那些通过人的努力能够达到的觉知,而不是那无法通过努力达到的觉知。认识终极真理或者“觉醒”(Enlightment),需要具有这两种觉知。前者与人的努力有关,并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后者与人的努力无关,并且不是一个渐进的,而是“顿悟”的过程。那种认为光靠人的努力(修行)就能达到终极真理的观点是不现实的。因为任何努力都是自我的运作,它的结果不会比自我更伟大。然而尽管“顿悟”与努力无关,但如果不具有通过努力而达到的更完善的觉知,“顿悟” 也不可能发生。或者,发生了也觉察不到。佛陀努力了很多年都没达成,且在菩提树下通过中道而悟。准确地说,中道既不是努力,又不是不努力。它是超越二元的。本文仅探讨努力能够达到的觉知,而将努力达不到的觉知留给禅的世界。

 

觉知(Awareness)是人对“存在”的觉察,知道。也许含有接纳,不分别的意思。它是意识产生前的东西。一般人的觉知是不完善的。与“觉醒”相比,就像是梦中的觉知。也就是说,无法觉知“存在”的很多细节与深度。人们知道,电影是由一张张影像组成。而大家看到的却是连续的动作。这个事实可以得出几个结论。如果用时间(x轴)与觉知(y轴)来做一张二维函数图,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间改变,觉知不是一个常数。如果觉知是常数,我们就应该看清那一张张影像。因此,随着时间改变,人的觉知有高有低,就像波那样。这是第一个结论。第二个结论是,觉知低的时间(波长)一定大于俩张影像交换的时间。否则,我们也能看清影像交换,或者至少影像交换时的跳动。从这俩结论可知,人的觉知有点像没有负值正弦函数。夸张的说,人的觉知也是“量子化”的。正是这种有缺陷的觉知妨碍人觉察全部“存在”。佛教的认识论就是从这有缺陷的觉知出发,并通过修行来首先建立完善的觉知。佛说过,“在一个闪电的刹那间,人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念头”。而完善的觉知就应该能看清那每一个念头。98年,作者来到San Jose的一个南传佛教道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吡钵舍那”(Vippasana)禅修,即修观。在佛教的修行次第里,这种方法本来应该在定力修行完成以后。但“条条大路通罗马”,直接修观也是可以的。在那一个多月里,道场里基本只有我这个居士与出家人。每天早上四点开始坐禅修观,适当地加入走禅修观直至晚上十点。师傅要求我尽可能觉知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心念起伏,外界发生的事件,甚至在用餐时的一举一动),但对觉知到的事物不起分别。在修行的后期,我已能觉知自己心念慢慢浮起。但是最让我感到意外的还是刚离开道场时的感觉。在告别师傅后,我开车上了101高速公路。一加速就发现外界不一样了,路边树上每片叶子的飘动都历历在目。急忙停车在路边定定神。试了几次都那样。太多的信息反馈干扰了开车的反应,我只好慢速地行驶了半个多小时才习惯了。后来,作者才明白那一个多月修观使得自己的觉知比以前增强了。那些原来觉知低的地方得到某种补充,所以才能觉察更多的外界事物。佛教就是用这样的修行来建立完善的觉知。这种觉知使人能觉察许多通常得不到的信息。大家可以想象,作者这样根器差的人都能在一个月修观中达成某些觉知的改善。而那些几十年连续修行的出家人所具有的觉知一定远远超过通常人的觉知。而完善的觉知应当能觉察到“存在”的各种缘起缘灭。也许我们可以形容这完善的觉知已经不是那“量子化”的或者间断的,而是连续不断的。这种清晰,连续不断的,直接觉知“存在”是人认知自然的更高级的途径。它具有整体性与直接性。

 

然而当出家人通过修行建立了完善的觉知后,并不意味着能觉知到了“存在”的实相。这是因为观察到的仍然是“见山是山”的表象。觉知的完善只是一种量变。在一定的条件下,它能产生质变。觉知的深入才是这种质变。量变到质变转换需要非常强的定力。这也就是佛教强调修“止观”的道理。一位南传佛教的高僧(乌希腊南答大师) 曾经告诉作者,觉知一定要洞穿表象,才能观察到“存在”的实相。这也许就是通常所说的“见山不是山”的境界了。更进一步,明白实相与表象的关系,就回到了“见山还是山”的境界。那时,见缘起而知性空。泰国高僧阿姜查在他的自传“寂静的森林Pond”最后一章里,描述了这种觉知洞穿表象的经过。有兴趣的读者可引为参考。说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这种觉知对科学有什么意义和帮助。这个问题比实际想象的远远要大,因为它涉及到佛教,哲学及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不偏离本文的中心,在这里作者只讨论它对科学观察的作用。这些看法仅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并不一定正确。现代科学在三大领域存在观察的困难。它们是宏观的天体领域,微观的量子领域,及人的生命领域。人们要靠仪器来获得有限的,有误差的信息。然而,修行建立的超强觉知是可以用来直接观察这些领域。观察的方法就是“作意”。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里对“作意”有详细的描述。如果被观察系统具有“Localization”的特征,应该能观察到可描述的信息。物质体系往往具有“Localization”的特征,因为那是场强非常大的地方(爱因斯坦言)。如果被观察系统具有“globalization”的特征,观察到的信息就难以用逻辑概念来描述。这也就是为什么佛说世间的因缘不可思议。它只能心知,意会而无法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