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72)
2013 (74)
2014 (70)
2015 (55)
2016 (64)
2018 (67)
2019 (63)
“文革小报”寻根又七十九篇。
文革期间,不是没有超刺激的“惊险”宫廷故事,比如,1971年的林彪林大帅事件,该是当年全世界数得着的“惊险”宫廷故事。可是,只此一个,而且是文革开始后五年多的事儿了,不够用啊。
其实,还有别的“惊险”宫廷故事,上“小报”:
取自1967年春,山东临沂的“红卫兵”。
临沂的同学们应该是“转贴”,此故事最早版本出现的北大,网上有帖子说原文(大字报)是由北京大学团委的丁键执笔,北大数个学生“合编”,在1966年6月“发表”,早于此“小报”出版前大约一年。因为此文有“八月份第二号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邓小平慌忙跳了出来”一说,所以此文算是“转贴山寨版”吧。
可以看出,整个文章的范畴,是“北京市”的故事。其中只要说“彭刘”集团的地方,其中的“刘”是指北京“市委”的刘仁而不是刘少奇刘大人。
作为“惊险故事”,基本要素还是存在的。有主要“正面人物”,“触目惊心的二月兵变被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给彻底粉碎了”;有主要反面人物,彭真。有“剧情”,就是“兵变”。
为什么此款“惊险故事”没能成为名著传开来呢?
就是上面那个“剧情”稍有些问题。“兵变”,具体到哪个军、哪个师、哪个团、哪个营、哪个连、哪个排、哪个班?没提。同时也没说哪位双手打枪的李向阳涉及其中,只有一个笼统的“释放几百万劳改犯”。要知道,惊险故事的魅力在于用“惊”与“险”抓住读者,而没有从大到小的队伍,连个兵名也没有,“兵变”是如何威慑到太祖的效果没显出来。没有威慑到太祖的“惊险”,光让太祖宏观的“手撕”彭真,效果递减。
太祖只能宏观的“手撕”彭真的一个原因是老彭一辈子是个“文官”,尽管给太祖认真的当过“打手”,那只限于“政治斗争”,不曾涉枪。该是此“兵变”惊险故事不十分惊险的主因。
可能意识到此不给力问题,这个“二月兵变”的“惊险故事”后来从此版又有了些演进。
此文的原发日期是1966年的6月,当时,彭真已倒。这些编“惊险故事”的人基本上算被动打手,按文革的打手的帮规,“你不倒我就不打”,另一个可用人物尚未成为太祖批准的“可打”对象。到了1967年,“革命形势”有了新发展。
贺龙贺大帅“被揪出”,成为可打对象。
就有了“二月兵变”新版,贺大帅和他的一系列旧部都成了“兵变”的骨干。
有了贺大帅这些军人,“新二月兵变”的细节不比唐国强主导的横店版埃及故事差:
不在话下。
后注:文革的“惊险故事”,江湖版的更刺激些,过几天贴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