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篇旧贴,几年前发在国内一论坛,这两天清理机器时偶然发现。重读了一下,大部分内容还不算过时,因此献丑重贴一次。
-----------------------------------------------------------------------
闲话几个演技派
这里说的演技派,选择范围只包括好莱坞仍然在世的演员,没别的原因,完全是本人想偷个懒,否则写起来会长不少。其实,在本人打算写这篇文章时,马龙.白兰 度是准备当作重点来写的,没了他,下面这个名单的份量轻了许多。另外必须说明的是,有不少演员,比如安东尼.霍普金斯,凯文.斯帕西,蒂姆.罗宾斯,肖恩.潘,梅利 尔.斯特里普等,都没有出现在这个名单里,并不是说他们不符合本人的“演技派”标准(正相反,他们非常符合),而是由于本人的个人偏爱而不得不将他们割爱。闲话少说,开始。
1.罗伯特.德尼罗。
这个名字是任何一个“演技派”名单里都不太可能缺少的一个。论长相,德尼罗实在普通,属于那种扔进人堆就找不着的一类,但他的表演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却得益 于此。他出生在纽约意大利人区,父母都是艺术家,但是德尼罗并没有从父母那里继承多少艺术气质,相反,提起他,观众多半会将他的形象与公车司机,退伍军 人,流浪艺人联系在一起。当然,观众首先想到的,一定会是黑帮老大。
德尼罗演艺生涯的第一个角色,是在1965年的影片《曼哈顿的三个房间》里扮演了一个在餐厅里用餐的顾客。这个角色不要说台词,甚至在演员表里都没有被列 出来。他真正引起影坛的注意,是在八年后出演的《穷街陋巷》里扮演的外号叫Johnny Boy的黑帮人物。随后的一年,他出演了他本人的第一个里程碑式的角色---《教父II》里的青年维托。这个角色不仅为他赢得了一座奥斯卡奖,而且成为了 他最擅长的一类角色的标志和符号。德尼罗后来在《铁面无私》,《盗火线》,《好家伙》,《浪人》,《Analyze This》,《赌场》中多次扮演类似的角色,成为好莱坞名副其实的扮演黑帮老大的No.1。
除了黑帮人物,德尼罗能够胜任的其它角色种类也很多,比如《猎鹿人》和《布朗克斯传奇》里富有责任感的朋友和父亲;《愤怒的公牛》脾气暴躁,心胸狭窄的拳王拉莫塔;《喜剧之王》里在演艺界艰苦谋生的喜剧演员;《出租车司机》里对社会不满,却无力改变现状的青年;《荣誉之人》里性格倔强的海军教官;和《午夜 快车》里忠于职守的警察。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所有这些角色都有迹可寻。如果将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用一个线段来表示,那么位于线段的左顶点的人物有这些特点:讲义气,有责任感,忠 诚,善良(《猎鹿人》,《布朗克斯传奇》);位于线段右顶点的人物则冷酷,凶残,心狠手辣(《铁面无私》,《恐惧角》)。其他所有人物的性格,介于这两极 之间,却多少能看到些两极的影子:没受过太多教育,直率,倔强,一根筋。按照影片人物的不同,这些人物被演绎得或者偏左一些(《美国往事》,《午夜快 车》,《拜见岳父》),或者偏右一些(所有黑帮老大角色),但基本上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德尼罗戏路宽广,但他的弱点也很明显:首先,他演不了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物,比如说教授,学者,诗人。而且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演过一个,与他的本色反差很大的角色,这与下面要评论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形成了对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获奖的次数。
2.杰克.尼科尔森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尼科尔森与德尼罗一起被称为好莱坞两大演技派男星。当时,他俩无论从出演角色的数量和质量上比较,都堪称旗鼓相当。在1990年由好莱 坞外国记者投票的八十年代好莱坞最佳男演员评选中,尼科尔森以两票的微弱优势击败德尼罗当选。九十年代后,他在影坛的活跃程度和成绩,都超过了老对手德尼罗。
尼科尔森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抛弃了他们母子,他被母亲和姨妈抚养长大。这个经历对他本人性格中的的叛逆成份多少有些影响。和德尼罗一样,他从未正式学过表演。在走上演员的道路之前,曾当过很长时间的公司职员。
尼科尔森在1958年出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哭婴杀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演艺生涯在1975年终于开花结果。他凭借在《飞越疯人院》里的出色发挥,获 得了当年的奥斯卡影帝,从此事业一帆风顺。他塑造的代表形象有:《唐人街》里的侦探,《闪灵》里的发疯的作家,《邮差总按两次铃》里的流浪汗,《母女情 深》里的退役宇航员,《普里奇家族的荣誉》里的黑帮杀手,《好人无几》里专横的将军和《尽善尽美》里的有洁癖的作家。从成绩上看,尼科尔森胜过德尼罗,他 到目前为止一共获得过十二次奥斯卡提名,其中三次获奖(两次男主角,一次男配角),这一成绩相当可观。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他的这些角色就不难看出,其实尼科 尔森的戏路不如德尼罗宽阔,他胜任的角色大都是反面人物,即使是普通人,身上也多少有股邪气。这些人在性格上都多少有些玩世不恭,冷漠和固执己见,这类性 格的角色尼科尔森演来十分得心应手,毫不费力,但这种“偏科”也正是尼科尔森在表演风格上的最大弱点。
纽约时报曾登过一篇评论尼科尔森的影评,其中说尼科尔森演过的角色,几乎都是“笑起来象鲨鱼”的那一类。这一评语虽然尖刻,但的确一针见血,道出了尼科尔 森在表演上的短处。当然也有例外,他于2003年出演的《关于施密特》里的施密特,就是一个毫无邪气,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退休职员,影片展示了他退休后寂 寞孤独的心路历程。一般来说,这类电影差不多是主角演员的独角戏,是他(她)发挥演技的最佳机会,也是考验一名演员功力的最好时候。尼科尔森的表现虽然合 格,但是距离出色还有不小的距离。这里不能不提的是,《关于施密特》公演后的第二年,比尔.墨里出演了一部题材十分近似的影片《迷失在东京》,他在其中扮 演了一个陷入中年危机的演员。角色对白不多,形体动作更少,完全是靠表情和眼神演绎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墨里的表现相当出色。相比之下,尼科尔森的演绎过于 表面化,没能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他在当年的奥斯卡评选中落败,是正常的结果。
3.丹尼尔.戴.刘易斯
把刘易斯放在第三位并不是指他的水平,而是本人有意为之,这样便于将他和前面两位作个比较,尤其是在已经讨论了德尼罗和尼科尔森在表演风格上的弱点之后。
刘易斯出身于一个英国的艺术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诗人,祖父,母亲和姐姐都是演员。在第一次上银幕之前,他已经在舞台上演了很多年的莎翁戏剧。家庭的 艺术熏陶,英国严谨的文化传统和莎翁戏剧的扎实训练,造就了刘易斯身上的贵族气质(虽然他本人并不是贵族)和难得的表演天赋。
刘易斯开始在国际影坛展露头脚,是凭借1985年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一片。这是一部具有浓厚英国风味的电影,刘易斯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典型的传统英国绅士,身材瘦长,衣着讲究,走起路来总拿着一根文明棍,举手投足之间,优雅中带有一些矜持和有意的做派。
在那之后,刘易斯又先后出演了十几个不同的角色。
他先是在《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一片中小试身手,然后接拍了以真人为原型的影片《我的左脚》,在片中以令人信服的表演能力塑造了因从小罹患小儿麻痹而高度残 疾的诗人克里斯蒂.布朗。刘易斯从外型,动作到语言和内心,不仅精彩地将一个残疾人的生活再现于银幕,而且完美地表达出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无论是在他 少年时向心爱的姑娘送情书被对方退回的时侯,还是他后来获得文学奖颤抖着发表获奖致词的时候。这部影片中的刘易斯,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英国绅士无 论从外型到气质仿佛是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很多看过这两部的中国观众是后来才知道扮演这两个角色的竟是同一个人!
在《我的左脚》为他赢得包括奥斯卡在内的无数奖项之后,刘易斯再次改变风格,在《最后一个莫什干人》中扮演了一名土著战士。他在片中长发披肩,目光深邃, 在丛林中如猎豹一般地闪展跳跃,英气十足。这个角色不仅又与他前面演过的所有角色大相径庭,而且再次赢得了当年的英国电影奖和伦敦电影评论奖的最佳男主 角。此后的一年,刘易斯在《纯真年代》里又扮演了一次他熟悉的,有贵族气质的绅士,虽然故事地点换成了19世纪的纽约。
《以父亲的名义》和《拳击手》两部影片,是刘易斯对自己演技的新挑战。在这两部以北爱尔兰共和军为背景的影片里,刘易斯饰演了两个来自中下层社会的人物, 他再次展示出了他多变的演技。在《拳击手》中,他不用替身亲自上阵演出片中的拳击场景。电影拍完,他的拳击教练说刘易斯已经可以在很轻易地在当地拳击界找 到饭碗了。
2002年,接片谨慎的刘易斯与马丁.斯科塞斯再度合作,在《纽约黑帮》中出演外号“屠夫比尔”的恶霸,这又是刘易斯的一次获奖无数的表现。不过平心而论,他这次饰演“坏蛋”的尝试,不如他过去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他有着令人信服的塑造角色的能力,但是刘易斯的作品并不算多,这与他的追求--不愿意重复自己--有很大关系。若论塑造角色的深度,他也许比不上前不 久去逝的马龙.白兰度,但是在广度和深度上同时达到一定高度的演员,他恐怕是首屈一指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本人心目中,他是当前演技派的No1的原因。
4.汤姆.汉克斯
如果要让美国人选出他们一个演员来扮演他自己(或者她的丈夫),那么得票最多的恐怕非汉克斯莫属。对美国人来说,长着一张令人信赖的面孔的他,可以是邻居,同事,朋友或者丈夫,当然是在银幕上。这充分体现了汉克斯在表演上的平民特色。
今年48岁的汉克斯于1980年初登银幕。90年之前,他演出的角色大都是好莱坞体制下的“流水线产品”,虽然十年中他多少有了些名气,但还没有演出过令 人难忘的角色。1993年,他和梅格.瑞安一起主演了《西雅图夜未眠》,成为当年被谈论最多的影片。紧接着,他在《费城》中出演了一名艾滋病患者,这个角 色为他赢得了第一座奥斯卡奖。第二年,他再接再励,凭借广受好评的《阿甘正传》里阿甘的角色再此获得奥斯卡奖。短短两年的时间,汉克斯一跃成为好莱坞一线 男星里的领军人物。
在那之后,汉克斯又陆续出演了《拯救大兵雷恩》,《荒岛余生》,《毁灭之路》等影片。
总的来说,汉克斯的表演风格是属于不温不火的一类,扮演的角色绝大部分是老百姓生活里的普通人:有责任感,富于同情心,热爱生活。他扮演的“阿甘”,后来不仅逐渐成为美国文化的一个代表形象,同时也是他个人演艺生涯的一个顶峰。
汉克斯演过的角色里,普通人角色占压倒多数,他从未演过精神世界异于常人的角色,或者坏人,而这些角色往往是比较能够出彩的。阿甘这个角色似乎是个特例, 其实不然。阿甘虽然智力不高,但他的精神世界与许多正常人相比,显得简单,朴素,健康。尽管如此,这个角色的难度不小,对演员的水平是个考验,而汉克斯表 现堪称完美,即准确再现了阿甘的精神世界,又在表演上丝毫不显得夸张,没有“做”的痕迹,十分难得。
作为演技派的一员,汉克斯在戏路上也试图作出突破。他曾在〈毁灭之路〉里扮演了一名黑社会杀手,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尽管这个角色已经被很大程度上地人性化了(显然更符合汉克斯的本色),但汉克斯的演绎并未能打动观众。
说点题外话,汉克斯在实际生活中就是一个富于爱心和同情心的人。本人曾看过他在一次电视访谈中谈起他在拍摄《费城》期间,为了体验生活,曾和几位艾滋病人 有关接触。他说:“电影公演的时候,我在观众席里找,希望能看到他们,因为这部电影是为他们拍的。但是我不知道他们中有多少个能活到电影公演的时候。”话说到这里,汉克斯的眼里已经含满了泪水...
5.艾尔.帕西诺
从气质上看,帕西诺比德尼罗有一个优势,就是他能够扮演具有艺术气质的角色,但是帕西诺极少尝试扮演这类人物。帕西诺的演艺生涯要比前面几位幸运得多。他 1969年出演了第一部影片《我,纳塔利》,仅仅三年以后,他就因为在名垂影史的经典《教父》里扮演重要角色而家喻户晓。在《教父》系列以后,帕西诺的演 员生涯陷入了瓶颈。他连续出演了十几个警察,黑帮匪徒一类的角色,但观众反应和票房都一般。这种情况持续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1993年,帕西诺终于凭 借在《闻香识女人》中扮演了一个双目失明的退休上校而获得奥斯卡评委们的肯定。
帕西诺在表演上有一个特点--富于激情,他演绎的很多角色时不时会因愤怒或者激动而声色俱厉,《疤面人》,《塞尔皮科》,《闻香识女人》,《卡里托之 路》,《爱之海》,《魔鬼代言人》,《盗火线》,《知情人》中的角色都是如此。看得多了,有点千篇一律的遗憾。
值得一提的是他于1995年出演的《盗火线》。这部影片最大的卖点,是他和德尼罗两位演技派名家的正面交手,而且他们在片中各自扮演了自己所最擅长的角色 --警察和黑帮。对观众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一次享受。他们两人果然不负众望,将不受约束的警察和沉稳内敛的黑社会老大表现得活灵活现。
6.达斯汀.霍夫曼
一生获得过两次奥斯卡影帝(最佳男主角)的演员屈指可数,而霍夫曼是其中一个。和帕西诺一样,霍夫曼在踏入影坛的初期,运气比较好。他1966年出 演了第一部电视电影《第五匹马的旅程》,两年后,他领衔主演了后来影响很大的影片《毕业生》,这部影片为他在好莱坞和观众中赢得了知名度。现在再看这部名 片中初出茅庐的霍夫曼,其表现与他后来非凡的表演技巧相比,还略显青涩。
拍完《毕业生》后几年,霍夫曼出演了影片《午夜牛 郎》,在片中扮演了一个穷困潦倒的皮条客,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不同凡响的塑造人物的能力,赢得了电影圈内外的一致好评,并获得当年英国电影奖最佳男演 员。1976年,他与罗伯特.雷德福一起出演了以“水门事件”为故事原型的《总统班底》;三年后,他再放异彩。先是在《克来默夫妇》中成功地扮演克来默, 并因此获得了他的第一座奥斯卡,后又在《宝贝儿》中以令人吃惊的技巧扮演了一位靠男扮女装获得成功的演员。这部影片不仅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而且再次展示 了霍夫曼非凡的表演天赋。
霍夫曼自己并不承认自己有表演天赋,他认为自己只不过比别人刻苦而已。有一次他和劳伦斯.奥列佛 合作出演一部电影,片中有一个霍夫曼在一次长跑后与奥列佛交谈的场景。为了如实表现运动后的大汗淋漓,奥列佛真的出去跑了一个多小时,然后才“大汗淋漓” 地回到了摄影棚。奥列佛知道后很惊讶,拍拍他的肩膀说:“何必呢,老兄。这只不过是在拍电影。”
勤奋总会有回报的,何况是一个有天份的人。1988年,勤奋的霍夫曼再次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了丰硕回报。他参加了《雨人》的拍摄,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自闭症患者,获得巨大成功。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当年几乎所有电影评论奖的最佳男演员奖,都被他获得。
7.苏珊.萨兰登
本人在梅丽尔.斯特里普和苏珊.萨兰登之间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决定选择萨兰登。当然不是因为斯特里普不合格,而是本人更倾向于选择一个在表演深度和广度都上都有造诣的演员。相比较而言,萨兰登更符合本人的标准。
出生于1946年的萨兰登在她24岁时初登银幕,在随后的十几年里陆续出演了大大小小二十多个角色,从酒巴女郎,妓女到公司秘书,家庭主妇。这些影片 虽然大都影响不大,但萨兰登比较宽广的角色塑造潜力得到了观众和电影圈的认可。在这期间她出演的最有名的影片是由法国名导路易.马勒执导的《大西洋城》, 这部影片为萨兰登赢得了她的第一个奥斯卡提名。1987年,她先是与尼科尔森合演了《东镇女巫》,然后在第二年与凯文.科斯纳一起演出了棒球题材的《德拉 姆牛》。能够看出,萨兰登已经在演技上上了一个层次。
1990年,他与吉娜.戴维丝联合出演了引起很大反响的影片《末路狂 花》,在其中扮演了片名主角路易丝,再此获得奥斯卡提名。可惜那年的《沉默的羔羊》气势太大,席卷了奥斯卡的所有主要奖项(影片,导演,男,女主角)。平 心而论,萨兰登在《末路狂花》中的表现要好过最后获奖的朱迪.福斯特演绎的警察。
三年多后,萨兰登在《客户》中又一次表现出了具有相当水准的演技。1995年,她终于凭借《Dead Man Walking》中的出色发挥赢得她早该获得的奥斯卡奖。
总的来说,萨兰登的表演节奏感控制的非常好,张弛有度,即能激情飞扬,也能沉稳干练,扮演顾盼神飞的风尘女子也很得心应手,活灵活现。这样的多面手在女演员里十分罕见,即使是女演员中公认的演技派高手梅丽尔.斯特里普,在塑造角色广度上也自叹不如。
值得一提的是,萨兰登的丈夫蒂姆.罗宾斯也是一位演技不俗的演员。本人认为他在《神秘的河》里的表现,虽然不如后来获奖的肖恩.潘富于激情,但更有一 种心灵的深度。无论是在他向妻子叙述事情经过的时候,还是后来在海边被肖恩.潘质问的时候,罗宾斯几乎没有任何形体动作,完全是靠眼神和对白在表演,效果 显著。如果本文将继续开列演技派名单,那么下一个人选将肯定会是他。
8.爱德华.诺顿
将诺顿排在第九,丝毫没有水平上因素,正相反,本人认为他是年轻一代演员中最有可能继承马龙.白兰度衣钵的一位。之所以没把他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完全是本人按照“论资排辈”的老观念作事的结果。今年才三十多的诺顿,只好让位给前辈了。
诺顿的演员生涯与前面几位最大的不同,或者说最能体现他表演天份的一点,是他踏入影坛的第一部影片,就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这部影片就是拍摄于 1996年的《一级恐惧》。诺顿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罪犯,而他的双重性格,实际上是他自己为了骗取别人同情和信任而故意伪装出来。显然,这 个角色对演员演技的要求很高。诺顿初出茅庐,却毫不怯场,以令人吃惊的效果出色地传达出了角色阴暗的内心。这个角色为他赢得了第一个奥斯卡提名。但是不知 道为什么,呼声最高的诺顿最后竟败给了小古巴.戈尔丁,后者在《杰里.马奎尔》中的角色难度和表现都显然无法与诺顿相比。
诺 顿一炮打响之后,在1998年出演了《美国历史X》,再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在随后的1999年,他与布拉德.彼特联合出演了反响巨大的《角斗俱乐部》。在 这部带有反叛意识的影片里,诺顿再次展示了他不同凡响的,对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的把握和演绎能力,将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诠释得淋漓尽致。这部影片,使诺顿毫 无争议地跨入了演技派高手的行列。
2001年,诺顿与罗伯特.德尼罗和马龙.白兰度合作演出了《Score》,影片讲述一个 犯罪团伙策划并实施偷盗一件珍宝的故事。如此豪华的演员阵容,观众是有充分理由期待一次精彩的演技大碰撞的,但是这部影片的情节编排,人物设置和导演的整 体把握都不够理想,使得该片没能达到预期的轰动效应。尽管如此,诺顿的表现,却是该片中不多的亮点之一。在片中,他再显“变脸”本领,扮演了犯罪团伙中的 年轻人。在众人面前,他装扮成一个即弱智又残疾的可怜人,而实际上,他不仅毫无残疾,而且智力出众,对犯罪计划谋划周密。可惜他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机关 算尽,仍然败在了老谋深算的德尼罗手下。
《Score》之后一年,诺顿接受斯派克.李的邀请,出演了他执导的《第25小时》。这也是一部不以情节取胜,而着力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影片。此时的诺顿,演绎这样的角色已经是轻车数路了。
作为演员,诺顿在形象上并不占优势,但他的表演技巧即使与比他经验丰富得多的前辈高手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还要好。出生于1969年的他,今后前途无量。对他来说,获得奥斯卡只是时间问题,和次数问题。
顺便提一句,诺顿的老家就是本人居住的地方,名列“全美最适合居住的10座小城”之一。我的一位同事曾与诺顿是高中同学,给我看过一张他们高中棒球队的合影,诺顿也在其中,当时的他比现在英俊许多。
9.布拉德.彼特
这个名字出现在这里,会让很多人觉得意外。的确,在好莱坞,大帅哥彼特有机会接到手的角色,大部分都是《秋日传奇》中的Tristan和《特洛伊》中 的阿喀琉斯这样的“女性万人迷”。其实,彼特拥有的远不仅仅是富于魅力的外表,他的演技也是一流的,虽然他的演技没有太多发挥的机会。
彼特的演员生涯可以说明一点:运气对一个演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彼特出演《末路狂花》之前,从观众到电影圈没人听说过这个名字。彼特从纽约刚来到好 莱坞的时候,什么样的小角色都接过,有段时间他甚至需要在加油站打工谋生。《末路狂花》在选角时,他并不在名单里。片中那个小混混角色的第一人选因故退 出,彼特才得到了它。而彼特出演这个角色的唯一动机,是为返回洛杉矶挣点路费。这个角色全部的戏加起来不到10分钟,彼特得到的片酬是600美元。今天, 任何一部大制作商业片要想请彼特出演,没有2000万的片酬制片商是不敢去找他的,而这个数目比当年《末路狂花》整部影片的预算还要高。
凭借《末路狂花》而小有名气之后,彼特在1992年出演了《大河奔流》,在片中他扮演了一个自由自在的小镇青年。随着这部影片的广受欢迎,彼特的名字 开始被更多的片商所注意。在1995年,彼特迈出了他走向演技派的坚实一步:他在《七宗罪》里扮演了警察米尔斯。在这部影响深远的影片里,彼特从头到尾胡 子拉岔,而且表演张弛有度,对节奏感的把握已经颇见水准。
《七宗罪》之后,彼特在《12只猴子》里扮演了一个精神病人。这个 角色虽然是个戏份不多的配角,但彼特的表演可以用惊世骇俗来形容。他为这个角色设计了一套“随时抽搐”的肢体动作,而且眼神游离不定,言语断断续续,实在 令人印象深刻。这个角色的成功塑造,为彼特走进演技派的行列打开了大门。
演技日渐成熟的彼特,在99年和诺顿一起演出了自己的集大成之作《角斗俱乐部》。他在片中演诺顿的假想自我,在每一场与诺顿的对手戏里,双方一收一放,旗鼓相当。彼特阳刚气十足的演绎,和诺顿的内心活动互为对手,又相互依赖,表现力堪称一流。
在表演技巧上,彼特不如诺顿,但他有诺顿无法比拟的外形条件,因此比诺顿更有可能接到一些有领袖气质的人物角色,包括黑帮人物角色。在塑造角色的多样性上,他的前景广阔。
写于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