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boris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接着讲第三个故事。。。

(2020-12-28 15:39:00) 下一个
接着讲第三个故事。。。
 
我父母的故事。
 
我父亲是小八路,家里是比较宽裕的农民,后来土改的时候定了个富农。小时候出得起钱,到省城保定去念高中。如果不是战争,大概以后当个小学教师之类的乡土知识分子。日本人来了,中学没念完跟着同学去从军,那时候国军早跑得没影子了,投了八路(这个故事多年前写过帖子,现在找不到了。),还不到17岁。
 
解放的时候,他已经是师一级的干部了,念了半截的高中,当时也算是知识分子了,被抽调出来深造,在那里遇到母亲。(见我另一个帖子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3898/202012/17556.html
 
母亲是上海人,外公自小聪慧,从小渔村跑到大城市学生活,因为为人可靠,后来成为外企高管(当时叫买办),不是资本家,算是收入比较高的打工族,所以解放以后没吃什么苦头。家里的男孩子,都出钱上大学,女孩子不给上。我母亲不服气,自己去考私人的奖学金,结果考上了中学大学都管了。念书的时候,加入地下党,赶上个抗战的尾巴,所以也算抗战干部。前几年国家为抗战人员发纪念章的时候,大学校长还专门到我家来代表国家来颁发这个纪念章,说像您这样的学校里已经凤毛麟角了。
 
四九年以后,母亲到东北参加组建大连工学院的工作,在那里与父亲结识并结婚。这件事情,组织上是不大赞成的,因为除了外公是买办,我还有个在美国的舅舅。但是父亲为了爱情顶住了组织上的压力。这个对他后来的迁升肯定是有影响的。后来父亲离休了,我也成年了,在干休所遇到单位里以前的领导,对我说,文革期间本来是准备派父亲到五机部(兵器工业部)参与领导工作,因为母亲这方面的家庭关系没有通过。过了几年,后来父亲结业到北京工作,母亲也到了北京,做了一辈子教师。
 
做军人的妻子,需要做很多牺牲。父亲过几年调动一次工作,全家就得跟着走。而当地经常是没有适合她工作的机会的,这不是说当地没大学可以教就去教中学好了,那时候是有级别的,没有哪个中学要你这么个级别比校长还高的老师。。只好呆在家里当随军家属,而司令部里其他干部的家属,基本上都是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我现在想起来,那些年母亲其实是比较郁闷的,部队在小城市也没什么娱乐和文化生活。孩子上学也是有一招无一招的,学校质量跟北京没法比。
 
后来孩子们长大了,两个人商量着这么着不行啊,孩子耽误了。于是母亲带着孩子们回到北京继续做教师,一个人操持家的辛苦,为了孩子们能得到好一些的教育。
 
还好,我们这些孩子继承了父母会念书的基因,考上大学后来又陆续到国外留学。这在军队大院里其他人家基本是没有的。
 
老两口都退休了,又重新回到两口子过日子。两个人一个南一个北,一个城里一个农村长大的,矛盾肯定是有的,但是我不记得他们怎么吵过架,也从没打过孩子。这也是大院里别人家没有的。我很感激他们给我们在家里宽容的环境。
 
母亲在家里是最小的,有时会发发小脾气。父亲一辈子忙公务,是不管家务的。他那些同事都是如此。那时候一定级别的干部跟家庭是有一些界限的,比如去军区总院做手术,按规定有警卫员陪去照料而不是家属跟着去。退休了,就是老百姓了,没那个架子了,在家里学着做饭,做得不咋样,母亲拒绝吃。。。我看不过去,劝她给个面子。不干。。
 
父亲去世以后,跟母亲谈起两个人的一辈子夫妻,母亲沉吟之后,说,这一辈子,他让得我多。。。
 
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每天撕一张的那种日历,永远停留在他去世的日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