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red]引子:如果 我 是 王勃。。。?[/color]
[color=darkblue]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
王勃的诗句都很平静,静得让人吃惊,笔触不漏,一个文笔流畅,才华纵横的17少年郞如何做到哀而不伤?我不懂,他懂事的让人心疼。又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睿智少年。
行走在成人的阳光下,少年的记忆行云流水。
旧唐书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莽撞少年。
那个年纪,我在干嘛?我也是个背双肩书包的小二郞。年少的我虽然天天混课堂,但那个无知的灵魂却在调皮游荡。。。
王勃闹着玩,撰出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被驱逐出沛王府。杨炯在《王勃集序》里说“临秀不容,寻反初服”。被赶出的少年王勃,出行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王勃的短的人生,至少有过些许明艳锋芒的色彩。在无奈转身化为孱孱流水之前,他在瞬间回顾时光中的所有美好。无论多么的不舍与不甘,文学的殿堂无论如何他已经如愿到达过颠峰。这个年轻的孩子,驾驭文字的能力,让白发的诗人们仰视叹息。
王勃又遇到生命第2次重挫,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后人猜测,二次的打击都不是自然的,是人为的,重要的原因就是妒忌: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这个轻,有时候,比重,更害人。特别是对一个才华超人的少年,萌动之初,谁又懂得略略掩饰天然的光芒?
正史里他究竟有没有杀人? 我也不知道。
我在猜测,收留一个罪犯需要勇气?收藏一段情感也需要勇气?
有时候,天才和庸才都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一念之差的刹那,二种才子没有区别。也区别不出来。作诗写字大抵也是如此?
王勃写诗的样子一定很神气,神采飞扬那种。
他的诗句都很动人,比方说"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再比如说"江南弄,巫山连楚梦,行雨行云几相送"。
书里淡淡提到,王勃是谈过恋爱的:鸳鸯池上两两飞,凤凰搂下双双度。。。年少倜傥的王勃肯定也希望过自己能为一个女人奔跑,理想和爱情不同,理想对天才王勃来说不是鸿鹄大志,而为那个柔软的女人浪迹天涯,为她疯狂地奔跑,是情窦初开的少年王勃的向往。爱情中的种子总是希望相互包容,缠绕,抓住。
我突然想知道,王勃在水里缓缓下沉的那片刻,能抓住的是什么。。?
水没有眼泪。一个神话在深水里宣告终结。
几百年里,我们仍在读他的诗。猜测他是不是一个辉煌的穿越者?
如果他不S,他也许会衍伸他年轻的爱情,迸发出更灿烂的诗句。
如果他不S,或者什么也不会改变,可能不会改变?他会不会和昙花一现的江郞一样?随着年纪的增长,智力逐渐平常?虽然这个世界永远都缺乏优美而机智的灵魂,永远泛滥平淡和中庸。其实最高傲的灵魂里也有平淡,最卑微的平淡里也有灵魂。
王勃S了。
[/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