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儿说,好吃莫如饺子,舒服不过倒着。 我从小就爱躺着看书看电视,喜欢睡觉,还特能睡。最喜欢躺在床上准备入睡的时候。伸几个大大的懒腰,趁机拉伸一下,觉得一天最幸福的时刻来临了。 可惜这样的时刻常常很短,刚觉得好放松好舒服人就睡过去了,在那种感觉特困上床的日子,连懒腰都来不及伸。
因此我不论到哪里, 对床的关注度都很高。 即使刚到美国做学生的时候, 也是花钱买好的席梦思。后来离开旧金山,让同学朋友去家里拿他们觉得有用的东西,床垫是第一个被拿走的。
我们也经常旅行,到美国后每年至少一次出国行。 疫情中也只有 2021年 没有出国游,最疯狂的一年去亚洲五次,去欧洲两次。申请护照从来都要求加页,否则不够地方盖出入境的章。 这些年出差的次数少了,对旅游的热度也已经降低。
有人喜欢宅家,就有人喜欢旅行。 旅行是很个人的感受。中文网上旅行的分享都更新了几个“时代”了: 开始的高大上 - 头等舱飞机和七星级旅馆,被“凡尔赛”嘲笑风代替;然后是“新疆西藏游”、到“县城游”,再到如今的“窝囊游”。人们的生活理念不断变化和提升,舒适和开心是花钱难以买到的东西。
为什么旅行?每个人都有不同想法。 有人说,旅行是为了“看世界”;有人说,是为了“逃离现实”;也有人说,只是“想换个地方发呆”;还有人说,旅行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别人待腻的地方。
以前写过,一位在英国的朋友的母亲,因为他娶了白人姑娘,老两口到英伦后发现异国两代人生活的差异太大,他们看望孙子还得预约,抑郁了, 只有在旅途上才能开心。朋友的父亲陪着她常年在外面旅行。
旅行真正的意义,或许不在远方,而在 “重新认识自己” 的过程。当离开熟悉的一切,你开始重新学会倾听自己的心跳。发现原来自己能忘记日常身外事,在陌生的街头独自走很远,能在不是母语、甚至语言不通的地方微笑交流,能在夕阳里,被一种久违的安静包围。
现在的我,旅行不再是为了找新鲜,或者去别人去过的地方“打卡”。而是为了在世界的多样和自己的松弛中,发现新的事物。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确认自己是谁。2020年以来我走路超过一天三万步的日子, 都是在旅行中发生的。
但走得再远,也不是在逃离,而是在回家。 回到亲人的所在,追溯曾经的“自己”; 回到被生活层层包裹、每天忙得四脚朝天、几乎被遗忘的现在的 “自己”。 原来,最远的路,是回家的路。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喧嚣。旅途中的床,再干净柔软、香气四溢,终究只是“过客的床”。谁都可以在上面休息,却无法在上面安心。 因为那一夜的梦,总有一部分被留在了路上。
旅行途中,人到异乡,才知道“家”的分量。虽然也是倒头就睡, 可无论睡过多少旅馆的床,经过多少城市的夜,总有一种安稳,是买不来的—— 那就是自己家中床上的太平觉。
这也许就是我家在常去的国家和城市,都买了(或留着)自己的房子的原因。当然也有其他的考虑。 在如今这个近乎疯狂的世界,战争此起彼伏,到处游行示威;枪杀随处可见,各国摩擦不断。 家中床太平觉,走遍天下找不到。
==“就是家里的床最舒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