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辞官归故里; 有人星夜赶科场。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关于人生的标准答案。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网上经常有人说“润”。 我的邻居中有“润”出来的,以后我会写写TA们的事。 今天先写个另类。
现在中国的中产或以上的阶层,想“润”的大多是为了孩子;可能也有想逃的贪官污吏。 早在2003年我在美国认识了一位上海来念研究生的男生。 小伙子高高大大。因为我们帮了他一个忙,他坚持请我们夫妇到中餐馆吃饭,还送给我家娃爹一把剑。 我在国内上大学时练过太极剑,很高兴地收下了。
吃饭的时候我说,你能出国读研,还有全额奖学金,肯定很开心吧? 没想到他说,我们同学中公认的第一档好出路是考上公务员,或进央企/国企; 第二档是进国内的大公司;我这种只能算第三档。 他说他的同学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又在上海大城市,喜欢留在上海。
我当时吃了一惊,想起“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这句道家俗语。90年代我出国的时候出国热还是挺高涨的,能出国被大家羡慕,是公认的好出路。我自己就放弃了留在北京一流高校,带薪读博的机会。
2005年我第一次经香港去深圳看房子,有点明白了上海小伙的意思。当时的深圳升腾着一股朝气。 深圳的朋友说,你要不努力赶上这趋势,现在回来还算一个小款,五年之后也就一小康,再过五年回来你就一中产了。 2020年初我回中国, 在一线城市可不就是一国内中产的水平,还是土了巴唧的一中产。
而我北京的朋友, 就是在这15年期间放弃了移民美国的绿卡的。朋友申请移民时孩子刚上初中,她不想去拼也没时间去拼各种补习班。 为了让孩子能有个好大学上就申请移民了。她问我这事,我告诉她不用通过北京那些中介花没必要的钱,我比那些人靠谱可以帮她。因为我就是自己申请的绿卡。
朋友在北京准备了所有的文件,我在美国帮忙审看资料和申请。我知道流程,身边也有律师可以咨询。 准备英文材料更没有问题。 用不着迷信律师。 律师收很多费用不说, 也没有自己人上心,朋友是通过她在美国的哥哥申请非直系亲属的第四优先 F4 绿卡。
我当年工作后给自己申请的是特殊人才 eB-1 第一优先。 材料递交后绿卡只等了几个月,OPT 都没用完绿卡就下来了。 朋友在美国的哥哥曾经是我的老师,出国早是通过6/4拿到的绿卡后来入籍的。 没想到朋友这个绿卡排队等了N多年。 孩子高中毕业考上了一本,绿卡还没排到。
这期间朋友的公司赶上了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业务飞速发展,真是做大了。 朋友的孩子大学毕业,绿卡还没排到。因为申请美国学校申请签证填表就要回答是否申请过美国移民, 比较麻烦。 孩子联系到英国念研究生去了。我总算接到了美国移民局的信。 绿卡申请通过了,需要再准备一些材料,然后到中国的美国大使馆面试就可以赴美了。
朋友公司那时做项目走不开,赚钱仍在热火朝天中。 顾不上准备材料,就让我替他们申请推迟一年。 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一连推迟到了极限的三次,他们终于决定放弃了。 孩子是独子,也不想留在国外发展。也是,家里有资源还有那么大的产业,孩子又不傻。 而且孩子那时已经超过了年龄,不能在跟父母一起移民了。
像我们这样大学毕业就到美国来的,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即使如此很多人其实还是混中国人圈,社交就是混很多中国人的教会。 看看一开 party 那些中国食物就知道了。 朋友这样在中国生活了半辈子的,自己做公司起家,资源很多,丰富的生活充满活力,确实会不习惯移民的生活,他们到英国去体验了好几次, 好山好水好寂寞。
放弃与留下,都是选择。有人渴望远方,有人珍惜眼前。前些天城里有文章说移二代两个年轻人要“移民”去中国,也有冷嘲热讽。 一些人生长在困难时期,可能有偏见,思想还停留在30-40年前中国的贫穷中,大米白面鸡蛋肉都不能尽情吃的印象太深。 个别人还是意识形态为主导,这其实正是被GCD教育/洗脑的结果。
也不排除有人的嫉妒或酸葡萄心理,优越感没有了。其实人生首要是自己和家庭生活是否开心。上世纪出国时有多少人是立志改变中国的政体呢? 绝大部分还不是为了追求好生活。有房住有车开,赚钱存钱,鸡鸭鱼肉、游山逛水。看看多少人为了五斗米,放弃自己的专业而去挨踢写码就知道了。 你说是为了民主自由,蒙谁呢。
人生的选择,从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路。 有人向往远方,有人守住眼前。每条路都走得辛苦,每条路也都自有风景。朋友放弃移民,并不是退缩,也不是喜欢国内的政治管控,只是权衡利弊,对自己最真切的认同。世事浮沉,最终我们都要学会接受:哪有“最好”?从来只是“最适合”。
GDP (nominal,按货币汇率算):美国 $30 trillion, 中国 $19 trillion,排世界第二,是美国的 63%。
GDP (PPP,按购买力算,到手的工资在当地能买多少斤牛肉,等等):美国 $30 trillion, 中国 $40 trillion,排世界第一,是美国的 133%。
美国有些地区的治安状况,也会影响中国人移民考量。像纽约哈莱姆那样的黑人区,与世界顶尖的哥伦比亚大学和著名的中央公园近在咫尺,却非常危险。我有一次在纽约跟一个老中走进一家电器商店。那个老中说了一句在中国很平常的话:“太贵了”,那个店员立刻就掏出一把匕首。
中国和美国比,一个重要的缺点是巨大的人口压力,给中国的生活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一到假期,旅游点就是人山人海,挤得走不动。华山还有把人挤掉山下摔死的事件。汽车多了,雾霾也严重。北京二千万人口,冬天光是炒菜造成的空气污染都很难散去。不少中国人移民就是嫌中国人口太多了,生活质量不好。
现在中国人口自我调节正在起作用,人口总量从过多向适中回归。等中国人口从现在的十四亿降到建国初期的六亿,或美国现在的三亿,中国人口过多给生活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会消失。
总而言之,今日之中国跟三,四十年前的中国大不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