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住的大院,离颐和园很近。 总参三部也在附近。跟大人去颐和园,就能听到很多历史故事。比如八国联军如何烧了园子,慈禧太后挪用大清国的海军军费白银800万两,重修了园子。 一想起中国不断挨外国列强的揍;就觉得很窝心。
1911年虽然有了民国政府,但军阀混战,其间袁世凯还恢复了帝制 102天。 直闹到日本杀进中国都不消停,民不聊生。 这倒是和英国很像, 只不过盎撒人经历了十几年的共和制,在1680年后皇族杀回来,又恢复了皇权,君主立宪至今。
有部电视剧《走向共和》,听人说过,从没动过心思看。上个月我家娃爹出差海外。 我一个人在家一切从简, 有一天写博时看油管上有个视频说中国2000年以来的十大名剧,《走向共和》赫然列在前五。于是就开始看。
还是老习惯,看了1、2集,就跳到第10集,甲午开战。中国屈辱的事件一点也不爽。 但我很想看看李鸿章是如何签订马关条约的。这位晚清极具影响力和争议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被说成是反动分子卖国贼, 因为他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发迹,还签订了两次“卖国”条约。
一是甲午海战中国战败,他去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割地台湾、澎湖群岛等,还赔款白银两亿两。 二是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他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并要允许列强在天津大沽口至山海关沿线,以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线沿线派兵驻扎。 如今的乌俄停战协议也可能涉及驻军。如果普丁坚持不让乌克兰加入北约,乌克兰停战就可能要求在要塞带驻军(下图三)。
我妈妈第二次来美国看我时,带了很多书, 母女一块看。其中有一套唐浩明写的《曾国潘》,还有张鸿福写的《李鸿章》。让我对这两位满清名臣有了颠覆性的认知。 当然这其中有自己这些年成长的思考,对人性认识的加深。
书中也写到李鸿章对日本人的看法 - 局促的地理坏境培育了这个国家臣民向外扩张的野心。剧中一些日本人的野蛮、扭曲和小人得志便猖狂的样子让人厌恶。 李鸿章在日本谈判时被狭隘偏激的人刺杀,枪弹穿过左颊所幸没伤到要害。日本当初要求清廷赔偿三亿两白银,在他的坚持下最后退为二亿两。 李鸿章说,挨了一枪,省了一亿两银子。他宁愿再埃抢。
《走向共和》李鸿章亲手创立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战败,但是他知道国人说他‘卖国贼’。 剧中有个情节,他临危受命签订《辛丑条约》前,和家中的小丫头抽陀螺,一边抽一边说,我知道有人骂我是‘卖国贼’,抽你这个‘卖国贼’。 透出凄凉的同时,也深深反映出末代名臣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血性。
李鸿章在曾国篇的提携、培养和锤炼下,人情练达、洞察世事,权谋机变,果敢坚毅;推动‘洋务’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工业打下了基础。 但他终没能挽救大清在昏庸帝王 -- 真正的卖国贼,把持下覆灭的命运。“生于末世运偏消”,清代名著《红楼梦》也是借助四大家族的命运,深刻揭示了家运、国运对个人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灾难。
反观日本明治天皇1868年开始的维新,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本质是利用皇权的威望,中央集权废藩立县,天皇本人并没有介入具体的变革措施,只是让皇权制度化,成为权威合法性和国家象征,以此来支持维新派的变革。30年成为军事强国,特别是海军。而清国光绪朝变法彻底失败。
明治天皇1852年11日出生,登基时不到15岁。不到两年后就在日本推行变革,西方列强掠夺中国的鸦片战争让日本天皇看到了宰杀肥羊的利益和手段。 他在甲午战争前年富力强、野心勃勃。促成了日本军国主义蓬勃发展。 掠夺他国财富,向海外扩张。不过甲午海战后50年后日本就被打翻在地。 明治维新的富国强民是为其侵略本性服务的。 从根本上就错了!
除了李鸿章,剧中也没有脸谱化同时期的其他重要人物袁世凯、孙中山、慈禧太后、康有为。值得一提的是朝廷里的言多行寡的两代帝师翁同龢。他因为个人私怨总是和行动派李鸿章对着干。 在甲午战争前, 一方面不顾国情高调坚持和日本开战,一方面又截流给海军的武器经费,致使海战中的关键时刻军舰断了炮弹。这种官员,误国误民打嘴炮。哪怕清廉会讲话,终是造成百姓遭殃、国家衰败的祸害。是另一种形式的腐败贪官。
在那个年代,国民是麻木的,根本没有"国家"的概念。到了民国了,算民智初开。可是都到抗日战争年代了,国军补充兵员一些部队还要靠"抓壮丁",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呢?
==================
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对比
战略定位
? 北洋水师:只是直隶地方舰队,缺乏全国统一海军战略
? 日本海军:全国统一规划,目标明确(“脱亚入欧”)
?
财政投入
? 北洋水师:经费常被挪用(修颐和园、庆寿),舰队更新停滞
? 日本海军:集全国财力支持,舰艇维修与补给有保障
?
舰船状况
? 北洋水师:初期先进,但10年无更新,主力舰老化
? 日本海军:大量新购、现代化舰艇,机动性和火力更强
?
训练水平
? 北洋水师:多用于仪仗,实战演练少,军纪涣散
? 日本海军:严格英式训练,战术灵活,士气高昂
?
补给与弹药
? 北洋水师:弹药不足,甚至有“沙炮弹”;补给体系混乱
? 日本海军:弹药、燃料充足,后勤体系完善
?
指挥体系
? 北洋水师:官僚内斗严重,各舰队互不协同
? 日本海军:统一指挥,作战目标集中(先打旗舰)
?
政治环境
? 北洋水师:清廷腐败,派系掣肘,士兵缺乏信心
? 日本海军:明治维新后政治稳定,民族动员能力强
?
一句话总结:
北洋水师看似“舰大炮厚”,但已成“外强中干”;日本海军虽规模不大,却内外兼修、全力备战,最终以弱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