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送给家人的圣诞礼物之一,是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债券。 两年多前 I Saving bond 曾经在WXC 里风靡一时,形成了一股 I bond 追潮风。 因为2021年4月,美国通胀如野马开始狂奔,达到4.2%。 通涨一发不可档, 一直上升到2022年6月的9.1%!
I Bond 是半年周期固定利率的。 财政部每年5月和11月发布下一个半年的利率。 由于美国的通胀,2021年11月 I Bond 的利率为7.12%, 而这之前的2021年5月的一期,利率 只有 3.54%,再前面一期更是只有1.64%。 这就引起一些人的兴趣。
后来美国的通胀依然很高,2022年5月的的周期 I Bond 利率达到 9.62%的高水平。 因其六个月的周期性, 只要在利率周期内买入的都是那个周期的利率, 我是 2022年一季度, 知道5月的预计利率更高之后,给家人和自己买了3万美金的债券。
除了每月收入的固定税前和税后投资,每人的手头上总要保持一些余钱的。 不过每人的社保号每年只能买一万美金。现在美国财政部的网上操作很简单。 我在自己的户头内,先是2021年12月给自己买了一万美金,一个月后作为礼物(gift)给娃爹也买了一万美金。 在账户内,礼物和自己债券下的钱是分开记录的。
给娃买的一万, 是后来用娃的信息开了户头。 要征得娃的同意,晚了一点。打款时是联到我的银行账号, 没有任何问题。 债券一年后算是“半成熟”, 可以兑现。 不过5年内若兑现, 会扣三个月的利息。
现在这个周期债券的利息只有3.11%了, 这几年的 I Bond 利息如下表。是变现的时候了, 三个月利息反正也没多少。前几天的圣诞节,我就准备用债券的本息送给家人作为一部分礼物。
作为礼物的债券,赠予的操作必须是接受礼物的人也在财政部有自己账户。 然后只能赠予债券到受礼人账户。 受礼人才可以卖出, 并转移到自己的银行账户。 我家娃爹不喜欢这种小家子的买来卖去, 所以操作都是我完成的。 他就是要告诉我他银行的账户信息。 在他的户头里关联银行账户。
娃的账户出了问题。 本来我是计划把这笔债券变现后写张支票送给娃的。 但当初打款的账户是我的账户。 但这个账户在几个月前被黑客了, 为此我还写过一篇博客,《我被'网红'骗子盯上了 》。 银行关了账户, 给我另开了一个账户。 被关的账户钱只能出不能进,不再接受任何汇入的款项。
我只好在财政部的账户里又关联了一个账户, 但这个账户和娃的信息不符, 一直处于“审查”状态不能使用。 最后只好又找娃银行的账户信息。 这次什么麻烦都没有,债券变现,钱就顺利地汇到娃的账户了。 只是两人的礼物都没有任何惊喜了。 被我啰嗦半天。 感觉我净瞎忙了。
债券收入只交联邦税, 拼过了银行的定期存款利息。 投资容易陷入“收益陷阱”。 其实收益大风险就大。 比如股票市场,如果买个股现在根本拼不过投资公司的专业操作, 只能蹭点油水。除非运气好,或者买自己公司的股票。
盯紧某一只指数基金是个办法。 但也不过是运气罢了。 市场好收益就好。 比如标普(S&P) 500, 2000年至今, 亏损的有7年。 不过其长期收益是不错的。 过去30年的复合回报率达到10.84%。 当然,这是在从不动用投资的钱的情况下,且是税前收入。
2008年金融危机后, 各国争相印钱举债。 美国股市的市场集中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24年,标普500中的 10 只股票就占其指数价值的 33%,比 2000 年科技泡沫期间的 27% 还高; 说明了较高风险。 回报越来越多地来自更少的公司, 令金融界担忧。
把握市场时机(Timing market)也是有风险的。 老想着低买高卖的结果往往是跑不过长期执有。 除非对结果很有把握。 对 I bond 的投资就属于这种情况。 有人说债券是政府的福利。 其实它的好处是不会亏损本金,可以保持peaceful mind 不用焦虑。 不过不适合对投资锱铢必较的人,因为回报不如股市的话,估计对这类人就像割肉一样了。 投资的方式很多, 这文太长了, 以后再写。
如果进入的公司如果股票行情好, 很多都买自己的公司的股票。 因为公司股票有分红,而且有正当的内部消息。 但是, 也别忘了Enron @野花
Enron 曾经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连续六年被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 结果呢? 所以分散是必要的。 老想着赚到极致的人, 除非运气特别好, 不然和分散长期投资的人也差不多。 @野花
==“买的时候不用到银行,好像报税的时候就把钱附上了,过了些日子,政府就把债卷寄到了家中。”
更具体地说,用 15 年的时间段来衡量,老想着低买高卖的,有 88% 没能跑过长期执有的。
The Motley Fool:
S&P Global publishes its SPIVA (S&P Indices Versus Active) scorecards twice a year. The scorecard compares the performance of active mutual funds (after fees) to relevant S&P benchmark indexes over periods of one, three, five, 10, and 15 years. It found that 88% of active large-cap funds failed to beat the S&P 500 over the last 15 years as of the end of 2023.
I-Bond,指数基金,优良股票,现金,年金,分散发展。
Fidelity,Vanguard,Schwab,Merrill lynch ,分散单个投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