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两桥走天下

真正的自由,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个人资料
三步两桥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极昼下的圣路】D17:老夫妻伸援手

(2025-09-15 08:06:02) 下一个

上篇D16:木塔静守千年

7/26/2025|晴|24–33℃

今天从 Dale-Gudbrands 的 Pilgrim Center 出发,徒步前往约 27 公里外,位于小镇 Kvam 的 Kirketeigen Youth Center & Camping。

今天天气依旧炎热,但这是气象预报中高温的最后一天。明天起,气温将骤降 8 度,并伴有降雨。今天的路程不算短,我计划能走多少就走多少,天气太热走不动了,就搭公交车。

今天大部分路段都较为平缓,且多沿公路行进。所幸这段路正穿越著名的 Gudbrands(古德布兰)山谷,这是挪威最长也最壮观的山谷。沿途远山叠嶂、谷地起伏、溪流潺潺、农舍错落,几乎每一眼望去都像一幅天然画卷。

这条谷地始于 Lillehammer,延绵向北。事实上,通往 Trondheim 的 St Olav Ways 有九条,而我正在走的这条 Gudbrandsdalsleden,是其中徒步者最多的一条,就因为它穿越了这令人心醉的山谷。“Leden”是挪威语的“Way”。

昨晚入住的 Dale-Gudbrands 朝圣中心设备完善,整栋小楼有四间卧室,只有我一人独享。中心门外的一块石碑上刻着 “337 公里”,标示着离终点 Trondheim 还有 337 公里。这意味着:我已经走过了整段圣奥拉夫之路/Gudbrandsdalsleden的一半!

今天尽管烈日灼人,但一路风景太美,我始终没有动念去搭公交。直到下午一点多,在一段缓坡上,一辆车缓缓从我身旁驶过,随后竟调头回来,在我身边停下。

车窗摇下,一对白发老夫妻笑着问我:“你今天要走到哪里?”我答道:“前方八九公里处的 Kvam。”“天气太热了,我们也正往那个方向,要不要搭我们的车?”听到这句,我简直如获救星,感激地点头致谢。

上车后,我介绍自己来自旧金山,从奥斯陆出发,打算一路徒步到 Trondheim,只是没想到挪威夏天竟也如此酷热。老夫人频频点头:“我懂,我懂,我几年前也走过这条路,那时候我还年轻呢。”

我反问:“你们从哪里来?”

“我们就住在 Lillehammer。”

她自豪地补充说,自己是从 Lillehammer 特意搭车到奥斯陆,再从那里开始徒步圣奥拉夫之路。我说:“我两天前刚在 Lillehammer。”她笑着回应:“哈哈,说不定我们擦肩而过了。”

我们之后聊起退休和退休后的生活,我说:“美国人靠自己存款生活,何时退休由自己决定。”他们点头回应:“我们制度不一样。我们医疗、教育都免费,67 岁退休,退休金与在职时收入几乎持平。但我们喜欢这样的制度。”接着他们提起:“我们下个月也要大选了。我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我回应道:“你们很关心美国呀?”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当然,美国今天的状况会影响全世界。”

不一会儿车就到了 Kvam,我向他们道谢告别,站在路边目送他们远去,心中感动久久不散。行走圣路,总能遇到善意与回应,总在最疲惫的时候有人伸出援手。

沿途远山,溪流,农舍和教堂。

途中经过一家向朝圣者提供住宿服务的农场,但我今天不计划在这里落脚。

目送开车远去的一对老夫妻。

Kvam 是一个小小的山谷镇,今天宁静美丽、安详纯朴。但在 1940 年的春天,这里却是挪威抵抗德军入侵的前线之一。当时,英军与挪威联军试图阻挡德国军队沿 Gudbrandsdalen 山谷南下,Kvam 成了重要的防御点。

我在镇上的教堂和附近拍下了纪念该战役的照片。原来,在 1940 年 4 月 25–26 日,英国 15 步兵旅在此设下防线,激战两日,伤亡惨重,最终被德军突破。约 54 名英联邦士兵在战斗中阵亡,被安葬于 Kvam 教堂的墓园内。今日这里仍保留着一块整齐肃穆的英联邦战士墓区。

从前线遗址、战争墓地到如今的朝圣路径,历史的沉淀在这里并未消散。对一个徒步者来说,这并非是脚步偶然走过的地方,而是走进一段曾被热血、牺牲和信念浸染的土地。

Kvam战役墓地和纪念碑。

在教堂的留言簿上,惊讶地见到有来自美国的朝圣者签名。

小镇Kvam街头。

小镇上有家Kiwi超市。

今晚入住的 Kirketeigen Youth Center,就坐落在教堂后面。它前身是 1994 年冬季奥运会的一处接待设施。虽不在挪威 DNT 系统中,但每间房只需 250 NOK,这在挪威堪称“白菜价”。

更让我欣喜的是,整个 Youth Center 的工作人员都是热情礼貌的年轻人,帅哥美女,干活麻利,态度友善。让我再次感叹:在挪威,愿意主动干“脏活”“苦活”的,恰恰是这些年轻人。

在这社会表面现象背后应该有一种深层机制:在一个保障体系健全、教育平权、职业不分贵贱、服务劳动受到尊重的国家里,年轻人有尊严地做着每一份普通却必要的工作,不必因为收入、身份或学历去衡量自己“值不值得”某种劳动。这也许正是挪威这种社会民主制度令人羡慕的地方之一。

今晚入住的Youth Center&Camping

我一人享受到房间。收费每晚250NOK,约相当于25美金。

下篇D18:林深误入险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三步两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燕京夜话' 的评论 : 当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像阳光和空气一样为人人所拥有后,社会才会得以安宁,我们在挪威不需要锁门,付账没人监管,因为那里的人没有必要去偷去抢。而做到这些需要:1,政客清廉,2,财主按章缴税。而今天的美国民众默认,政客可以贪腐,财主可以偷税漏税。所以,全世界都看不懂今天在美国发生的事情。
燕京夜话 回复 悄悄话 羡慕医疗教育免费的社会制度。
三步两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养娃好累啊' 的评论 : 下铺方便啊,特别是夜里要起床。。。
养娃好累啊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三步两桥' 的评论 : 哈哈哈,下铺就是要舒服的嘛。
三步两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娜佳85' 的评论 : 你提醒的非常好。我一般不坐陌生人的车,出租车也只乘坐酒店帮我order的车。尽管挪威是非常安全的国家,我手机上还是安装了当地报警软件。谢谢娜佳提醒。
娜佳85 回复 悄悄话 两桥路上遇到的都是和你一样的同道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不过也要当心,注意安全,尤其是搭陌生人的车。祝圣路之旅平安!
三步两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亮亮妈妈' 的评论 : 我和你一样好奇过,因为我在奥斯陆的时候,见到街上有许多包头的穆斯林,于是,我向挪威人打听由来。原来二战以后,挪威发展很快,非常缺乏劳动力,挪威又不像英法那样有殖民地可以有移民来源,于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挪威开始从土耳其,巴基斯坦,摩洛哥,等国大量引入 guest workers。劳动力压力缓和后,挪威在1975年停止了颁发新的劳工签证。已经来到挪威的劳工多数都选择留了下来,并通过家庭团聚政策,把妻子和子女接来挪威,逐渐形成稳定社区。所以,挪威也有过大量穆斯林移民涌入的历史。
亮亮妈妈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桥桥分享.这么好的制度估计不是移民国家. 我查了一下,果不其然.下面是AI的答复.
No, it is not easy to immigrate to Norway, especially for non-EU/EEA citizens from countries like the U.S., as it requires a specific, approved residence permit based on work, family, or studies, which involves strict criteria, a competitive job market, and a lengthy application process.
三步两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养娃好累啊' 的评论 : 我肯定是选下铺啊。我在booking上预订床位时也会留言,要求尽量给我下铺。基本上都能得到满足。
三步两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海风随意吹' 的评论 : 这次在挪威腹地徒步了40天,不能说深入了解了挪威,但接触了许多当地人,对挪威有了更多的了解,非常喜欢挪威,它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养娃好累啊 回复 悄悄话 遇到这样好心人真是幸福。我又来了,遇到这样自己独享一个房间的情况,你是选上铺还是下铺啊?我肯定选下铺。带俩娃在欧洲旅行,我总是定带上下铺的给他们睡,他们都爱抢上铺。我这老胳膊老腿怎么就觉得下铺才舒服啊。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两桥分享。景美,人美,心美。看了心里暖暖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