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签证甘苦 (zt)

(2010-12-25 10:44:32) 下一个
来源 :http://www.yayabay.net/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7733


我持有中国护照却常住美国,虽然进出中美两国都很方便,但为了去其他国家参加学术会议而申请签证时,情况就复杂了。十几年来我打过交道的各国领馆包括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加拿大、比利时等等,其中滋味可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我最早交涉的自然是美国领事馆。当年因为留美,除了在大学办理一系列手续: 取消学籍、注销户口、办护照等等,也要研究签证时的面谈攻略。那时风气未开,面谈还要一早去排队,不象如今可以通过电话预约。签证申请人可以辛辛苦苦半夜起床,也可以花钱从以排队为业的附近居民手中买个位子。待到我们终于进入领馆大门,还要经过森严的安全检查,因为领馆规定不准带雨伞、手机。与前面的这些周折相比,见到美国领事后的面谈反而是高潮之后的“毛毛雨”,不足挂齿了。后来美领馆政策放松,如果三五年内申请同类签证、去美国同一地点就可以免于面谈。可是我也曾经历过某年美军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的大使馆而引发同胞们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时,美领馆闭馆不办理签证的周折。

最客气的得数新加坡领馆。签证官虽是洋人,不过一来亚裔面孔看起来比较亲切,二来他们收费低廉、办事迅速,当场就可以拿签证。新加坡外交官好客有礼的举止也可在他们的海关、边防官员身上看到。去过这么多国家,新加坡是唯一在海关放置一个小碟子,让大家自行取用糖果的。新加坡的樟宜机场也可以随时免费上网。

申请签证程序最简单方便的是加拿大领馆。当年还在美国读书,要去加拿大,在底特律的加拿大领馆递交申请、缴费。对方在护照上盖个章,十分钟后搞定,马上可以穿越隧道或过桥进入加拿大境内。

韩国、日本的签证不难办,我对签证官也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只记得在美国申请日本签证通过邮寄就成了,回国办理则要本人亲自去面谈、递交申请。那年上海又有抗议日本的示威游行,日本领馆也暂时停止对中国人的一切服务,所以另有一番折腾。

在美国申请英国签证很简单,网上填表、付费(用信用卡)、邮寄材料,然后通过邮寄收到签证。澳大利亚签证是在上海办的,也不复杂,只是要求本人亲临,交齐材料,不用面谈,两三天后就收到快件寄来的签证了。

今年要去比利时开会,首次申请申根签证,难度之大,大大超出我的预计。首先是材料要求的繁杂:除了常规的邀请信、雇主证明信等以外,不但要预定回程机票的证据,还要医疗保险合同的原件和复印件(上头还要明确列出在国外接受治疗可以消费多少、保险金额要在多少以上、以及命丧异国的话保险公司是否负责支付遗体运回美国的费用)。其次是信息沟通的不顺畅。如今驻沪的各国领馆也“与时俱进”了,他们在本国领馆之外,又在上海开设签证申请中心,让中国工作人员负责接受、审核申请资料之后,再送到领馆。这本来是增加接待流量、维护领馆安全的好办法,可惜中国工作人员往往对某些关键问题(例如材料要求、申请时限)无法提供正确的答案。比方这次,我递交申请时中方人员先说三四天就能办好,一周后我打电话时他们又说可能耗时两周,可能要一个月。我查阅比利时领馆的网站,又给领馆打电话,他们也还是语焉不详,说是“一般”15个工作日就能办好。

因为中国护照是我在国内唯一的身份证明(身份证当年出国时早已上交),而外出住宿需要身份证件,所以没有它我寸步难行。可怜我两个星期之内,每天上网查询签证办理的状况,一天连刷几次不在话下。我又给比利时领馆的签证官前前后后发过5个伊梅儿,始终杳无音信。正在一筹莫展之时,签证终于寄到。打开我的中国护照,看着上面制作得光鲜的申根签证,我真是悲喜莫名。对于“学术没有国界,学者却有国籍”这句话,如今我又有了新的、不同的见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