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http://www.yayabay.net/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6695昨天去上海办事。上海的交通情况一向复杂,又适逢世博盛会,我事先非常担心时间是否充足。早上坐动车倒还顺利,虽然到火车站的路上不巧碰到上班高峰,出租车堵了好几次。动车上的广播里除了常规地报告站名、时间、速度、温度以外,自然也增加了介绍世博的内容。
在上海火车站南出口坐地铁一号线,排队买票的人真是人山人海,看得人有些眼晕:毕竟我在国外乡下呆的时间长了,这么多人大概只有在日本秋叶园的周末过红绿灯时偶尔能看到。地铁入口处不仅人多,而且各地方言不绝于耳,车站服务人员还用高音喇叭招徕生意,说是世博大巴专线车马上要出发,欢迎大家乘坐——一时间,南腔北调,高门大嗓,十分热闹。因为对上海轨道交通不熟悉,我还是选了有人售票的窗口,而不是自动售票机。售票员的态度不算坏,虽然说不上“微笑服务”,但至少提供了正确的信息。下了地铁车站,担心时间不够,我决定打的。出租车司机是外地人,还要问我要去的地方靠近哪一条路。幸好上了高架之后,几分钟就到了,司机说每天上午十点到下午一点之间有个空挡,交通状况较好。
办好事出门,去找轨道四号线的入站口。找到一个管理停车场的保安,他告诉我先左转、再右转,再走十分钟。幸好天气不算太热,在太阳底下走路还能忍受。不过似乎不止10分钟的路,期间我又疑惑地问了一位管理交通的阿姨。她说,没错,继续向前。我问的人照例是不苟言笑,不过沟通没问题。再看一下路面,十分清洁。虽然人多,大家还能遵守交通秩序,忙而不乱。
坐地铁到火车站只要二十多分钟,上来的有外地人也有外国人。上海的地铁比较新,标志、地图、说明也很清楚,报站专业,和美国的华盛顿、韩国的首尔、日本的东京相差不大。不过,有一个现象是外国的地铁上看不到的:就是时不时有执勤人员来打扫卫生和巡视检查,虽然车厢比较拥挤,他们也若无其事、各司其职。可能是中国人力廉价,也可能是世博期间加强了管理。
火车站北广场的改建工程似乎还没完工,下了地铁进站,还是要经过一段比较脏乱的地区。但是,进站以后,我发现候车室的走廊焕然一新,两边的店铺重新装修过,光线明亮,引人注目。候车室里还是人多座位少,还是有人在洗手间抽烟,但至少空调之类的设施工作正常。外国人候车的也不少,不过他们就站在一边,不象同胞们那样准备充分,纷纷拿出旧报纸或是可折叠的小马扎放在地上,给自己找了个临时座位。上了火车,正好听到一个刚去逛过世博的外地人在跟朋友描绘他的经历:“印象最深的是人太多了。”朋友问他在里头能呆都久,他说“早上九点开馆,午夜闭馆”,又说韩国、日本馆人太多,美国馆没有什么内容云云。
以前读大学的时候在上海住过几年,所以我和本地的市民也打过些交道。对于关于上海人的某些成见,我是不以为然的。“全国人民”对上海人的刻板印象当然有生活原型,可是“上海人”本身就是一个流动、变化的概念。上海的生命力也正在于不断融合外来的新鲜血液,不断创新变化。我并不希望住在上海,可是也能欣赏它的活力和干劲。就连日常生活中升斗小民的精打细算,也自有它的可爱之处。和上海人打交道,其实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因为大家都是“亲兄弟,明算账”,事情反而好办。
这次去上海办事,我的经历,套用一句外交辞令,那是“令人惊喜”(pleasantly surprised)。上海人能够担当世博这样的重大任务已经不简单,而且在交通、服务方面似乎比以前也有所进步,至少轨道交通还是管理得比较好的。我还没去参观过世博,不知那里情况怎样,但现在知道“全国人民”和“国际友人”的确来者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