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http://www.yayabay.net/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8463故乡六月中旬入梅,江南地区一年一度最难过的时节正式开始。写在诗里,梅雨季节是一个美丽的意境:“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真要亲历,就不那么诗意了。梅雨天一般阴雨多,湿度大,而且时凉时热,暴热骤寒,让人捉摸不透。从小就无端觉得,“水深火热”这个成语肯定是专为描写黄梅天发明的:下起暴雨来是“水深”,赤日炎炎时可不就是“火热”?夏天最煎熬人的,除了无孔不入、“嗜血成性”的蚊子,就是汗流浃背的炎热。梅雨季节则除了热,还加上闷,象是一个糯米粉团,黏黏糊糊地甩不脱手。此时流汗,也格外烦人。
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说:“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在夏季能如此惬意自适,只因为比较之后产生了幸福感。试想一下,没有电扇、冰箱和空调的年代,公子王孙固然可以有人打扇服侍,一般人终究没法逃避当空的烈日。过去有“冬天是私的,夏天是公的”一说。无他,只因避寒容易而避暑难也。 能在这种季节当风窗下,徒首跣足,散发开怀,的确够过瘾。
现在要体验凉风带来的快感, 我的经验,最好是对炎热采取以毒攻毒的策略。一是可以出门跑步或从事其他运动,回家沐浴之后,只觉脱胎换骨,壁垒一新。也可以在夏日喝热茶,大汗淋漓之余,你能感受到的那种痛快绝对不是冷饮能造就的。也有人爱在夏日吃热辣滚烫的火锅,据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用。
不过,不管用什么良方秘笈对付夏季的炎热,出汗一般都不会有什么美感。现在社会开放了,大家觉得运动出汗是健康,劳动出汗是光荣。可是当年“上等人”觉得出汗乃是“下等”体力劳动者的专利,君子都是动口不动手的。不光儒家有这样的偏见,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也严禁使用“出汗”(sweat)这样“出格”的粗鲁言辞,而只能隐晦地改称自己“容光焕发”(glow)。
鲁迅曾和梁实秋打笔仗,从翻译的技巧一直争论到“文学的阶级性”。梁氏相信那些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可以跨越国界和阶级,鲁迅却认为连流汗都有阶级性:“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 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可见,出汗的学问也大得很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