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jing的博客

浮生飘絮, 乡思如水。
正文

浮生飘絮204:代沟 . 十七岁的苦闷

(2011-08-12 13:02:32) 下一个

(山静)

在国内做一个科研项目采访的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群组受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而造成的在性情志趣,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深感触动。比较一下生活在文革末期与生活在改革三十多年后的当下,十七岁左右的苦闷与思虑体现了抹不去的时代印记。

清理旧物,翻开几十年前的日记本,中学毕业后在苦闷中写给一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信已经发黄退色 (写于 1975 年夏)。现用键盘储存下来,可以等退休后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也可与感兴趣的朋友分享,了解在那个不太遥远的时代一个学生的苦闷与思考。
 


                                                                     给 H 老师的信

老师:您好!

“怎样画铅笔画”一书已经收到,谢谢您!

最近,我的思想很不安宁,对某些问题常要想,又由于自己的知识,经验的缺乏,往往不能自答而陷入盲目性。想到盲目易导致的后果,我感到恐惧。要从盲目中自拔,不把我所想要了解的事物弄个清水见鱼那样透彻,我是不甘心的。在此,我本着向自以为比较了解,正直,值得信任的老师谈谈的想法,冒昧地写在下面。望您能耐心地看下去。

人生,同于万物的有生有灭,总是从襁褓时期逐渐经过青,壮,老而走到终点的。我正处于这样一个渴求知识,对任何我所不知的新事物抱有强烈的求知欲的青少年时代,世界观可说在逐渐成形(但非既成不变)。所以我的一些看法只反映了到目前为止我的思想所致,随着岁月的增长,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它总是会找到正确的目标不断进化的。我想您会公正的分析我的思想,而不至于专横无理地给初出萌芽戴上一顶颜色罩。

曾记得在学校里,我对于向往参加科学研究工作简直到了欲狂的地步。经常喜欢考虑怎样做人。人生一世,若是仅为细胞的新陈代谢的形体场所,未免太枉为了。我崇拜那些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为了使人类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探求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兢兢业业,踏实的工作。我愿成为一部这样的能在自然与人类之间做翻译的思想机器。历史上献身科学的人们,其品质比起那些虚浮,哗众取宠的人来,后者的人生是多么渺小而不足道。

现在看来,那种想法虽不坏,却太天真幼稚了。人固然需要拥有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在社会现实中,人更需要有社会生活的知识。工人的辛劳,农民的日晒雨淋,。。。最终还是归结到为了生存。各方面的科学知识都须懂得一些,愚昧无知往往造成悲剧,偶像崇拜窒息思维,盲目使人们认不清真理真相,人云亦云,或摇头摆尾的迎合,或有眼无珠的起哄,。。。他们的教子经也多是怎样攀龙附凤。。这样就使得一些追求与捍卫真理的好人常遭受迫害,有些甚至被乱棍打死,达到一些善搞阴谋诡计的人的目的。精汁被滤掉,渣滓被奉为珍品,这是无知造成的人类社会的悲剧。

唯物论学说的灵魂是“一切皆变。”这四个字高度概括点出了无限宇宙的本质特征。“变”字所包含的内容极其芜杂。各种各样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宇宙间进行着。随着光阴的流逝,时代也在不停地变动:它总的来说是趋于进步的,但在具体的每一步,每一程是否都在进步与发展呢?如果一支军队代表了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共同利益,最终是注定要胜利的,但在过程中,有时打败仗也是不可避免的。前进的路上总会有挫折。在时代的进程中,若掌握其命运的主宰是保守不求进步的,它就会停滞甚至萎缩。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前因时期是在古希腊罗马文化盛世之后,由于当时教会势力统治天下,经院哲学完全否定并歪曲了进步的古典文化,使当时的科学和生产力都停滞不前,此是历史在进程中所经受的一个曲折。后来复兴了,又才产生了时代的欣欣向荣,从十六到十八世纪出现了自然科学的飞跃发展。

矛盾的双方在演变的进程中,任何时候都不太可能呈现出绝对的形式。双方都有可能在相反的时刻处于相对的优势(劣势)。阴阳相辅相成,正确与错误的一分为二,是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站在一条线的极左或极右点,易强调事物的绝对性,把距离两终点有一定差异事物的皆独断地视为其对立者。两个对立集团的“绝对正确性”令人望而生畏,有知有觉的人们难以唯命是从。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味无视社会现实,虚假盲目地生搬硬套“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发展”这个公式,迟早要栽跟头。现实堪忧。在繁茂芜杂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呈现出来的为了适应生存的种种现象:弄虚作假,阳奉阴违,攀龙附凤,思维迟钝,神经错乱,以及人们对生活,对世界的失恋,异化,。。。无不是不健全法制下的产物。

在工业革命时代,欧洲资产阶级在取代封建贵族世袭势力掌控社会政经大权的过程中,代表了先进生产力。但在取得政权之后,为了维护其绝对利益逐渐趋于保守。在大权独揽为所欲为的社会里,将达尔文关于自然界“适者生存”学说移植成社会达尔文主义,来维系不公正的等级制度,让大鱼自由自在地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特权阶层高高在上,无视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这样的脚步能走多远呢?

在新型的理想社会环境里,应鼓励推从强弱互助,人们在合理的法律的监督下,自由而又具有社会责任感,从事学习,劳动,生活,培养人的高尚品德。让天资不等,性情不一,志趣各异的人们都能有机会尽力发挥潜能才智,发展科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理性地与自然协调共存,而非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生死竞争,才能达到公众的相对幸福。

一个连产品都还未生产出来的工厂,若首先就为分配问题而争执不休,不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发展科学和生产力,提高产量,这样对人对整个社会都是很不幸的。生产者要靠产品过活,过分强调没有物质基础的精神建筑是空中楼阁,不符合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

劳动,不管体力还是脑力,都是神圣的。人类离开了劳动,就会化为乌有。首先,人们需要通过劳动来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其次,人们通过劳动来积累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进化。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共同作用,让人身体健康,发展脑力,积累智慧,从而促进时代前进的步伐。对整个社会来说,脑力劳动所产生的引向性的成果是在体力劳动基础上抽象的总结与提高。而体力劳动若离开了脑力劳动,就难以进一步发展。二者之间互相依存不可分割,贬低或排除任何一种劳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观片面绝对地肯定或否定二者之一,都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不益。

人的大脑容积不是平均分配的,天资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对事物的反映有迟缓之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强弱之别。。。加上个人性情志趣的差异,这些实际情况不能与劳动分工相矛盾,不然便会产生劳动者的抵触情绪,影响生产效率。不同性情,不同爱好的人们对不同劳动分工的适应性也不同。组织者(政策制定者,管理者们)对这点不能无视。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觉得并非是脑力劳动者一定要去搞几年体力劳动的形式主义。只要他 / 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 / 创建的理论是建立在体力劳动者所得出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把劳动成果结晶化,把来自实践的经验知识加以逻辑性的推理分析,总结出一般的规律,使之系统化,完整化,再回到实践检验,反复不断加工提高,积累成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就达到了目的。团体的带头人应以身作则,犯法违规者应通过劳动来惩罚或处分。。。如此等等,这里正揭示了劳动的奥妙之所在。人们共同参与的劳动可以唤起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共振,又有利于促进人们心灵的沟通与和谐。

存在决定意识。思想的阶级性是绝对的,而人装进大脑的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信仰和价值观念等等却受家庭,社会,。。。等大小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的。狼羔羊羔若交换环境哺养,其祖传的本性也可能起变化。对于未涉世的青少年一代,人们若先入为主地带上有色眼镜来看待出身背景不一样的人们,无视事实真相,那么一切矛盾的解决办法就只好诉诸于机戒,僵化的绝对形式,无助于缓和矛盾而只会加深社会隔阂了。

我渴求尝到真理的甘汁。拒绝派性,虚伪,和谎言。

。。。

您的学生: X XX

1975 6

注:此信文字上稍有改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