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黄秋园老师(二)
(2010-12-26 11:31:53)
下一个
(二)
一天下午,我去老师家上课。一走进院子,就听见屋里传出一阵笑声。原来,老师与他的一位朋友正在谈笑。 “。。。主义的树都是笔直成才的,可打桌子,凳子,。。。而他画的没一棵好树,
无一块好石,都是古怪离奇的。。。”接着又是一阵笑声。我似乎觉得他们不仅仅是在开玩笑。
那天下午,老师讲到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他说:“现在有些人想把传统的东西一刀切掉,完全抛弃,这怎么能行呢?比方说我这个‘黄’字,要是把草头丢掉,就不成其为‘黄’了。”他还讲到:古人留下这笔遗产也是不容易的,经过了多少年的积累啊!要是后人连古人已经达到的高度都够不着,还谈什么去超越古人呢?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等等,都说明不仅要师造化,也要师古人。师古人,学前人的经验和笔墨技巧,师造化得自然景物的形与神。不师古人,专师造化,作出来的画必然无笔墨气息,不能达到效果。老师说,他在青年时代,临摹了大量的名作。各代各家各派都学,打下了非常深厚的笔墨功底。出外倘看到有好的实景或好的画作,就默记在心,回来后就默画出来。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幅展览作品,就反复去看了三次,终于把那幅画背临下来。老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告诫说:学画既要有天资,领悟快,也要苦练功力。华而不实,光有小聪明,不扎扎实实地循序渐进,只能学到一些浮光掠影的东西。反之,实而不华,读死书而不化,必然碍板。“胡琴两根线,会扯要三年。”年轻人不下苦功夫,是学不成的。老师还说:要画好国画,还需要多读书。读史记,读文学史,读画史。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作出的画缺乏意境,最终不过是一个画匠。
为了后人学习的方便,老师亲手编了一本“南北宋山水画选。”这是一本长宽各一尺多的画册,内有老师选临的南北宋山水大家的几十幅名作,用毛边纸裱成。南派山水多属土山石,圆浑无圭角,多用披麻皴,牛毛皴,乱云皴,米点皴,雨点皴,折带皴,园林石的骷髅皴,等等。北派山水多是悬崖峭壁,刚硬挺拔,用大斧劈,小斧劈,乱柴皴,矾石皴,钉头皴,荷叶皴,乱披麻等等。除了山石,还有松,柳,雀爪,火焰,丁香等各种树法。 此外,水,云,烟,雾,气的画法都包括在内。 这本画册每幅画上都题有作者姓名,画法特点概述,是初学者的一本非常实用的入门书。临摹这本画册,可练习掌握基本的笔墨功夫。用笔的变化涉及中锋,侧锋,偏锋,秃笔,破笔,阔笔,细笔等。墨的变化则包括焦,浓,淡,次淡,最淡;积墨,泼墨,惜墨,湿墨,干墨,飞白等等。
老师一再强调笔墨功夫对于国画的重要性。他说,一幅好的山水,不仅要意境深远,笔墨也要画到一笔不多,一笔不少,加一笔或去掉一笔都会影响画面的完美。非长期的勤学苦练是达不到这一步的。
我在学画期间,把这本画册从头到尾临摹过了。每幅画都反复临好几次,直到最后让老师过目满意为止。临完后,我把这些临作也订成一本,想作为资料保存下来。临完这本画册,不仅掌握了一些基本画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修身养性的作用。我临完这本画册后,由老师转给他的另一个学生。当时,老师同时带了好几个学生。想起那本画册,我就想到,为了传统国画艺术的继承和发扬,黄秋园老师花费了多少心血啊!(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