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珍藏的旧文
(2010-12-26 05:29:51)
下一个
(山静):一段年轻时走过的路,一篇感恩忆师的小文,写于八十年代,随我飘洋过海。几经搬迁,收藏在地下室里,纸色已变得陈旧发黄,一角还被老鼠咬掉。总想着等静下心来,不忙的时候,用键盘储存下来。一再拖延,再不行动,恐怕就要失去这段珍贵的记忆了。
回忆黄秋园老师
人生若以十年度,能有几春秋?
转眼,又过去十二个年头了。 在这一截短暂而又漫长的岁月里,我从一个单纯幼稚的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成了年轻的成年人。在我“少壮努力”的成长过程中,曾得到前辈们真诚的关怀和指教。 黄秋园老师即是我离开中学,踏入社会后遇到的第一位令人敬重的前辈。在曾经跟老师学画的近三年的时间里,留下了我终生不能忘怀的记忆。
一
十二年前,我正值人生的“黄金岁月。” 和我一些同代人一样,精力充沛,满怀抱负,兴趣广泛,却苦于求学无书,求师无门,想成才而不得其道。 只好一面做些临工,一面杂七杂八地看各种凡能到手的书籍。一次,偶尔听熟人讲起有位画山水的老画家,成天在家画画。我平生素爱山水,便一心想求得引见,拜师学画山水,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一天晚上,那位熟人带我去老师家。一路上心情忐忑不安,生怕遭拒绝。可是到了老师家里,他很热情,言谈中总含有笑意。 我见他很随和,胆子也大了,随即说明来意。 不料,老师回答说:“我只是在家没事画画玩玩,不收徒弟的。” 我一听急了,忙表明自己的爱好,志向,和决心,恳求老师带我。 见我是那样认真,老师就随手翻了翻我带去的一些素描练习,然后说:“有志学画固然好,不过山水是大工程,女孩子很难画出来,不如学学花鸟还比较合适。” 可是我喜爱山水,工程大,多花些时间,我学十年还不成吗?见我执意于此,老师最后说:那就试试吧。临走时,老师交给我一幅接自宋代董源的披麻山水,让我回去临摹。
当晚,我即动手研墨,然后摊开一张绘图纸,开始一笔一划地临起来。第二天,我带着临好的画去见老师。 老师一边解说,一边就起笔蘸墨,在我的临作上进行修改:用浓墨中锋复勾山石阴面的石骨,
调整皴纹的疏密;用焦墨苔点分出层次,。。。经老师一点染,画面效果显然不同了。山石显得浑厚,仿佛可触石上草皮的干湿;石,树层次分明,景致有了生气,“死画”似乎变成了活景。回家后,我仔细揣摩老师讲过的画法,对照原作精心读画,直到心里有了体味后,又开始临。这次的临作,老师很满意。他高兴地对我说:"你很有悟性,耐心也好,就这样学下去吧。" 从这天开始,老师开始正式系统的给我讲课。他在一张毛边纸上边讲边画,从山石的基本结构,形态,讲到基本画法。他说,画山水要掌握两大要素:石法,树法。石法主要是皴法。。。石分三面,首先骨法用笔,勾画石的轮廓,分出层次,然后皴石。石要画出质感,画石骨重用笔,画土肉重用墨。。。皴石要掌握墨的浓淡变化,笔划的长短,松紧参差。。。待老师讲完,手上已皴,擦,点,染完毕,毛边纸上出现了一块水墨浑融,拖泥带水,似可感可触的成披麻皴纹的大石。上完这一课,我好像一下子开了窍,明白了画山水的起点,和延伸方向,消除了初始的迷茫。同时,心里感到很踏实,因为老师是在真心实意地教我了。
那些年里,登门求老师学画的人不少,不乏各层各类。老师并非任人都教,而是秉性取舍,这是可以理解的。不是每个想学画的人都是出于賨尚艺术的动机。从老师教学的谨慎中可见他严肃认真的艺术追求。(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