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3)
2011 (132)
2012 (148)
2021 (1)
三合一诗词诉尽人间沧桑
记得整整三十年前,也就是高中毕业高考前的那年春季里,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刘占先为我们讲解了一首诗词,全文如下: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这人并不爱好中国古典诗词。在整个70年代从小学到初中即便是正规的课本中也几乎没有遇到过这类东西,家里更是穷得没几本有价值的课外书籍。直到上高中时才有机会从语文老师推荐和讲解的课外阅读材料里接触到一点点。那天当刘老师对全班同学讲解这首诗词时,我也很不以为然,根本没用心听,有点迷迷糊糊,更没记下它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但却用心背记了下来这首诗词,因为当刘老师将它抄写在黑板上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的意境所感染和迷醉了。尽管没有将它写在笔记本里,但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一直没有忘记。唯一不太确定的是中间两句词的顺序究竟如何。我有时默读为“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有时又反过来念作“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且觉得前者似乎更符合逻辑或某种天然的顺序,且更具语调起伏至朗朗上口。所以,这里就采用了这个我自以为更好的顺序。
今天上网一查,竟然发现它是由三首诗词合成的,而合成者是清末文学家、大词人王国维先生。他在《人间词话》里用它描述了古往今来要成大事者应该经历的三个过程,或者说把它用来描述读书问路的三个哲学阶段:
1.一个人要有志向并努力成就人生目标,他/她必须感觉敏锐、独立思考,高瞻远瞩,目光深邃,心胸开阔。
2.要想实现目标,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怕吃苦,勤奋自勉;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即使历经失败、错误和艰难困苦也决不后悔。
3.努力发现和掌握机遇,遇到挫折切不可灰心气馁,只要不懈地追寻,就会豁然发现成功将在不经意间降临你的身边。
在过去的近20年里,我总算走完了这三个阶段。现在回过头来重阅这首诗词,禁不住悲从中来。
谢谢刘占先老师;
谢谢王国维先生;
谢谢三位宋代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
蝶恋花【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宋】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创意,有见地。谢谢分享。
让我试着解析一下你的创意。在“天涯路,终是不归一歧路”中,
终是 = 终究是 = 一定是;
不归 = 不可能回头的;
歧路 = 歪路,岔道,错路。
所以,上述说法过于武断和片面。我认为天涯路未必就是不归一歧路。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不知南辕北撤,何能悔?”
其中,“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已经表达了对自我的某种认识,怎么能说他/她不知南辕北撤呢?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惊,相拥尽是冰冷处?”
又是一个武断而片面的陈述。原诗只是描述了发现“那人”,并未进一步陈述相逢的感受。相逢的感受如何,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谢谢分享如此丰富的史实和观点。大长见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终是不归一歧路。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不知南辕北撤,何能悔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惊,相拥尽是冰冷处?
王国维是晚清著名学者,他集文学哲学考古学等研究成果于一身,对甲骨文等古文字探究颇具匠心,又被称为甲骨四堂之一,是蜚声中外的国学大师.他年少时屡应乡试不中,心绪迷惘.戊戌变法的到来为他开启了一屡心灵的曙光,他毅然弃绝科举八股之途,遂于二十多岁时赴日本留学,但次年因病不得不从日本归来.其间王国维在多所院校讲授哲学伦理学和科学,并潜心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著述,享誉中外的宏篇巨著[人间词话]孕育而生.
王国维竭力推崇并努力维护病入膏荒奄奄一息的晚清帝国,用现在的话来说国学大师和那帮遗老们绝对是溥仪和清朝的铁杆粉丝:要誓于朝廷共存亡!只可惜溥仪贪恋生命,被冯玉详威逼出宫后,宁为瓦全不为玉碎,堂堂一国君主做了小日本的傀儡.王国维不堪国辱在天命之年的鼎盛年华,自溺颐和园昆明湖,以死殉清令人叹息!
[人间词话]发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王国维对中国传统文学所作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文学论著,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由感性的诗词中阐明了治学治国三种境界的哲理之说.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迈出迷惘的人生第一步;到历经磨难继而执着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人生第二步;直至最终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人生至高境界的顿悟.
王国维引用的三句话来源于三首不同的词(见博主的文章),分别是北宋晏殊[蝶恋花],北宋柳永[蝶恋花],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晏殊的[蝶恋花]写出了离恨寂寥之苦,借秋天呢喃的燕子双双飞去衬托出人物心境的惆怅和相思;一轮明月高悬在皎洁的天上,此时月圆人难圆该是何等的凄楚苍凉.通篇借景抒情,情和景天然渾成融为一体.柳永的[蝶恋花]是一首怀人词,倾诉了主人公对伊人望穿秋水般的无尽思念和执着追求.和前二首词所表达的凄婉忧愤的氛围所不同的是辛弃疾的[青玉案.远夕].这首词描写了南宋都城看花灯耍灯火的元宵节盛况,在喜庆热闹的铺垫中却在最后三句给出了一个小小的停顿,看似不经意却是神来之笔,轻轻带出了全词的高潮部分,令人想象回味无穷,也被王国维引申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之中.
其实对中国古诗词写景抒情寓意于境大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知王国维为何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精华中单单找出上述不同时期的三段词句(有点穿越的味道),加以串连阐述,使之成为盖棺论定的"三重境界"之说而被后人普遍接受.我有时想以此意去解释诸词句,已违背了原词的初衷,恐怕晏殊柳永辛弃疾这些先人未必答应.如此解析释义非王国维不可为也!
诗词歌赋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中最感性的一种文学载体,中国也是一个诗的民族:爱恋有所歌咏,劳作有所歌咏,战争有所歌咏,祭天祀祖也有歌咏---就像文学批评大家艾略特所说的:一个民族的诗从民族的语言中获取它的生命,并且相对的赋予民族的语言以生命;同时也表现出该民族之自觉的最高点,该民族之伟大的能力及最灵敏的感受性.
谢谢博主和我们分享了一曲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