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根在马来西亚 心系中华文化

(2009-08-14 23:06:10) 下一个
        一位马来西亚华商,他的事迹很感动我,在中国我们有多少人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他-----一位身居国外的华侨,时刻不忘记兴办华校,他现任五所华校董事长和一家会馆会长,身兼多个华人社团董事,可以说他为华校事业历尽了千辛万苦。



人物简介:

曾振强,男,1936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新山,祖籍广东省广州花都。马来西亚新山资历最久的华社元老之一,现任新山广肇会馆会长30年,新山宽柔五校董事长17年。

个人实业:南亚置业有限公司董事经理、富强工业有限公司董事主席、富强机构有限公司董事主席、荣法实业有限公司董事主席、新湖滨花园海鲜酒楼董事主席、强工程有限公司董事主席、晨钟有限公司董事主席、喉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主席、强水电建筑工程东主。

华团组织:任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顾问、柔佛州中华总会顾问、新山中华公会名誉会长、马来西亚广肇联合总会顾问、马来西亚霹雳花县会馆(怡保)永久名誉会长、新山广肇会馆会长、宽柔小学五校董事长、宽柔中学董事、中国广州市花都区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广州花都区侨联会顾问、广州归国 华侨联合会顾问等职。

 柔佛州为马来西亚半岛南部的出入门户,首府新山则以一长堤衔接新加坡。对新山华社来说,曾振强的名字并不陌生;这不仅因为他是商界的成功人士,在政党、乡团以及教育和教育机构等,都活跃其中,而且担任要职,在新山称得举足轻重的人物。
   
新山宽柔五间小学源自宽柔学校,属开枝散叶式的扩展;但董事会却未相应分流,因此拥有共同的董事会了;身为五校董事长,不仅肩负重任,身份也与众不同”——曾振强就是现任董事长,周旋于五校之间,立足于商界稳固地位,公私两忙却乐此不疲,足见他重视和热心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事业。                                                                                                                      白手起家
       曾振强可算是马来西亚新山华侨中白手起家的成功典范,少年时曾割胶、卖冰水、洗相、修车,甚至到怡保做建筑工人,赚取每天两令吉的工资。回忆当年,曾先生是那样的坦然、乐观。由于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带几个孩子很辛苦,懂事的他为了赚钱贴补家用,他只读了小学就放弃读书出来工作,之后去读夜间英校。

  他最感谢的是当年给师傅做学徒工时,因为自己勤劳好学,加之人缘好,会得到师傅特别的授意,让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创业,当时他拿着向别人借来的几百块钱,承包工程,从此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

  在当年没几个水喉工程承包商拥有政府执照,他就决定去尝试,结果他终于考取了一张执照。所以,他今天会教导下一代,做事情要敢于尝试,凡事试过才知道,他总结自己的处世格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走的是不断创新的道路,才有今天的成绩。他也以自身的经验,勉励年轻人学习专业技术,要拥有一技之长,为自己在商场生存储备条件。他称不要看不起没有学历的人,只要拥有技术一样也能成功,学无先后,达者为师,他做人谦恭虚心,善于向人学习,从不计较他人的出身。

  今天的曾先生在商界的稳固地位,得意于他勤劳刻苦,不畏艰难,敢于尝试,善于学习,不断的创新,最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华人,从小受中华传统教育,凭借“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人生准则,打拼到今天,虽然现已七十多岁,他仍然活跃在现今竞争强烈的事业商场上。

      兴办华语学校

 早在1971年,曾先生就获选而加入宽柔五校董事会:从任普通董事、总务到董事长,至今已三十一载。

      他兴办的华小最大的特点是完全用华语授课,接受华文教育,他们所聘用的校长至少要会三种语言以上,课本是参考香港、台湾、中国内地的课本由学校自行编制。他们不接受马来西亚政府一分钱的助学,完全由当地华人捐助。在华校学习的学生免交所有上学的费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曾先生及当地的华人为办华校所付出了多少是可想而知的!

 最教人赞许的是一九七九年他为宽柔二小筹建双层八间课室。当时学生人数已逾二千,教室已经不够用,家教协会在曾先生的领导下,毅然负起筹建课室的工作——这是宽柔五间小学的首个突破。筹建期间,公共工程局对校舍图测有诸多意见,迟迟不批准;待动工兴建时,所筹义款又不足,可谓困难重重。当年没有所谓的筹款建校,在未获批前,他自己出资,加上华人郭鹤尧认捐部分建校基金,从事建筑业的他毅然花10万令吉,自聘员工将新校舍建了起来。校舍落成后才获有关当局批准。他说“孩子要上学,可不可以等到申请批下来后才上学?教育不能等,建校不会有错!”由于当时马来西亚政府不支持,议会及土地局都不批,华侨郭鹤尧后来到首都吉隆坡给当时的教育部长签署申建文件,才解决建校的问题。宽柔二小成了当时马来西亚柔佛州最大的小学。从此以后,他像开了华小建校之门,以后的华小都依循建校筹款之路发展,包括《南洋十大义演》为全马来西亚全国华人小学筹得款项累积迄今已逾3亿令吉!

他为其他五所学校用以上方式,建了约有二三百间教室。当年二小没有礼堂,他当时担任新山篮总会长,决定在新山举办“元首杯”篮球赛,地点就选在二小新礼堂,而当时的国家元首就是柔佛州苏丹依斯干达殿下,赛事获得国家元首应允,并答应前来为“元首杯”开幕。他将申建礼堂的公函拿到柔佛州公共工程局,官员即刻批准有关申请,二小礼堂就这样在3个月内建成了。国家元首也为礼堂主持了开幕仪式。他自豪的说:“现在的宽柔五所小学都有自己的礼堂了。”

为突出华校的教学特点,这里的所有的学生必修三种语言:华语、英语、马来西亚语。曾先生认为华小必需“三语并重”,因为大多数华校小学生毕业后是进入马来西亚国中就读。最让他欣慰的是,马来西亚柔南10间最好的小学,宽柔五校都名列榜内。

 在《宽柔二小纪念刊》(1986)中,编者对连任十三届家教主席的曾先生作这样的描述:从不间断的蝉联主席职,不难看出他如何受到敬重和拥戴;在他的领导下,小计划一蹴而就,大计划也能逐期实现。不知是待人随和、言论坦诚,更教人激赏的,是他一贯的处事作风----明朗,稳健和充满自信。
     
曾先生一向勇于发言,不时在集会场合,针对华小发展、母语教育、整顿校风、提高教学水平、尊师重道及师资短缺等问题,提出评论和见解,在行动上他相应配合,出钱出力。 1998年,曾先生获檀香山大学颁赐工商管理名誉哲学博士。挑起团结华社和领导华社的担子,他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根在马来西亚   心系中华文化

曾先生热爱中华文化,但绝不是附庸风雅的那一类,他尤其喜欢搜集字画和文物,对艺术活动也诸多扶持。

曾先生的家庭可谓是国际大家庭,现有子女五人都定居海外,而他却深爱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定居在澳洲的儿子及美国的女儿都建议他移民,希望能与他们同享天伦之乐同时也能照顾二老,都被他拒绝了,他每年都会携夫人一同去看望孩子及孙子们。

他现已遍及90多个国家,但他依然离不开马来西亚这片土地,已步入鳌鳌之年的他,把名利看得很淡。他接受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接见;接受过苏丹国王的授葑典礼;马来西亚现任总理的接见……而他把这些当做是一种鞭策。他说要在他有生之年,尽一切力量,让那些本地的下一代华人不忘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美德,就像他永远都不会忘记自己流着华人的血一样。他根在马来西亚,而他的心永远属于中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曾博士家中作客(欣赏他家中每一个角落里的中华文化)

 

今日信息报电子版连接http://www.jrxxb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黑月 回复 悄悄话 我曾在马来西亚工作3年,见过曾先生,他是值得我们敬重的长辈。很想念在马来半岛的日子。有空可QQ联系:1123388705
歌儿1 回复 悄悄话 在外的华人要向他学习哟!谢谢!
秋风咏 回复 悄悄话 令人尊敬的爱国华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