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靠 顺服

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生命的断想(1):自我认知

(2009-06-13 17:52:40) 下一个


圣经上记载,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本来看不到自己,以至“赤身露体,并不羞耻”。被诱吃禁果后,“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做裙子”。

历经沧桑变幻,人的这种自我意识好像在加强。今天的世界,花样层出,其中能使人认真的事不多;若问什么最真实,恐怕没人会忽略自己。对于一个有自主意识的人,自我认知构成生命观的基本出发点,决定著人生的目的、方向、满足感、和自我管理方式。

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真正认识自己。从玄虚封闭的“我思故我在”到冷漠呆滞的“存在主义”,几度挣扎之后,人类也许只能迷失在相对主义的后现代旋涡中。浩如烟海的思想史中,能否找到关于人自身的严肃定义呢?翻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赫然可见“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仅就社会属性而论,这个定义确有概括力:社会关系几乎牵动所有的人群行为。但虚浮多变的社会关系也会使人心力疲惫,以至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一度成为时尚。

显然,人还有丰富且更为重要的自然属性。满足了简单的身体需要,人从未停止过用心灵与自然的对话:登高临远,难解海天愁思;遍访名山,无意白鹿青崖。不知“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博大胸襟,能否使先哲们达到“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方寸人心,莫测其深,究竟哪里是灵魂的家园?人的自然属性植根何处?

我们不得不回到圣经。旧约十戒中,头四条以大篇幅细致强调人与独一真神的关系,后六条寥寥数语简洁规定了人与人的关系;耶稣在新约中把所有戒律归结为两条:“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戒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一样,就是爱人如己”。可见,圣经早就完备界定了人的两方面属性,且晓喻我们,人类属性的最核心内涵在于和造物主的关系。

看来,使人眼亮的智慧果,仅将目光局限于自己的躯壳附近;代价却是内心深处的昏暗,而那里原本是生命源头 -- 神的位置。于是,被割裂内涵的自我认知使人陷于一个无法超越的困境:这种自我意识越强,越找不到真正的自我。被放逐的心只有在漂泊中寻觅,如莱蒙托夫笔下茫然的客旅:

在湛蓝湛蓝的大海上,
有一片孤帆儿闪耀著白光。
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了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注】本文的修改版原刊于《海外校园》杂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