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靠 顺服

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人之初(2):吻醒“地老天荒”

(2012-05-23 08:27:27) 下一个

在进入神造人的具体过程之前,让我们先不看经文,任凭自己的想像自由驰骋,我们能想像到最好的造人过程会是什么样的?如果不得要领,不妨让我们试着根据如下背景写一个童话:一个慈爱的父亲,最疼爱的儿子死了;他日日凝望孩子冰冷的身体,终久不能舍下……;或者,有一个痴情的姑娘,心爱的人出海后,一去不归;她终日在海边的磐石旁等候,眼泪一滴滴散落在磐石上……

 

如果我们盼望一个美丽动人的结局,你会续写一个什么样的童话?也许,最合理的写法是“大爱产生奇迹”:父亲久久地、深深地亲吻儿子的脸颊,终于奇迹发生了——儿子慢慢睁开了眼睛;或者,姑娘的眼泪浸入磐石,磐石流泪了,化成了她的恋人。“大爱产生奇迹”正是神的形像在我们心中模模糊糊的影子:神就是爱,有神才有奇迹。

 

有了这样的预备,再来看圣经中造人的过程,就美妙无比了。

 

按着严格的顺序造完万物后,我们自然以为,上帝会在其它所有被造物的美好氛围烘托下造人。然而,出乎意料,神选取的是一个极为荒凉、死寂的“地老天荒”式的局部环境。如果说现在我们还不能看出其中的“悲剧”色彩的话,那么,随着灵光在流动的雾气中一闪,一个血肉之躯在泥土中渐渐呈现——虽紧闭双眼、没有一丝呼吸,眼角却挂着泪珠,嘴边仿佛流露淡淡的哀伤,诉说着一段未了的前世情缘——这里的“悲情”就显而易见了。这时,那位虽无形体、却无比慈爱伟大的父亲,开始轻轻地亲吻“死亡”中的儿子。奇迹出现了:那深深的一吻,极其温柔、均匀地,将一缕生命的“气息”送入儿子的鼻孔;他慢慢睁开眼,坐起来,看看自己的躯体,又站立起来。于是,天使在父的宝座前欢呼颂赞!

 

上帝称他为亚当,就是“人”。

 

在全人类中,神给亚当一个独一无二的经历:他不是从父母所生,从他觉知自己的存在的那一刻起,就没有一个同类。现在让我们思想:亚当睁开眼睛,能够有意识地审视周围的世界的时候,他第一件要做的事是什么呢?他会不会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用哲学家的思维,亚当会不会说“我思故我在”?但无论如何,他肯定不会同意“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经济学论段。

 

《路加福音》第三章叙述耶稣家谱时,一直追溯到亚当,最后以“亚当是神的儿子”作结。因此,要明白人之初的生命状态,神与人的关系是唯一的钥匙。正如吃奶的婴孩只能饱足于母亲的怀抱、最熟悉母亲的心跳,亚当睁开眼睛、要做的第一件事定是呼求神,因为他从神注入他鼻孔的气息获得生命;而神也在造他之后就对他说话。如果神不对亚当说话,即便他有了自我意识,他也不能算为圆满的人;相反,一但造他的那一位对他说话,他的心灵就立刻被充满,所有的“我”和可见的世界都不足萦怀了。事实上,亚当睁开眼看这个世界的时候,立即感到他自己与眼前的荒凉、死寂的环境形成强列反差——他感到自己与这个世界如此格格不入,似乎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这就使他很快又闭上眼睛,一旦闭上眼睛,他里面那个跳跃的生命就来到神的面前,无限美好。因此,起初亚当的世界不可能是“我”的世界,而只能是“祢”(神)的世界,神是亚当全部生命的中心。尽管只身一人,那却是一个完全没有孤独、没有迷惘、没有忧虑、更没有仇恨惧怕的世界。

 

人起初的生命特点就是全然活在真理中,这是神起头所定的,也是祂对人最终的旨意。所以,在亚当那里,不存在探讨生命意义的问题;他确知自己活着,比我们的呼吸还真实。这种真实性就在于他和神之间的亲密关系。本章的开头,以一个“荒野人独立”的景象,把一切外物从亚当面前统统拿走,让他知道,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是人的生命根基;人只有把神放在生命的首位,才能谈得上生命的意义。

 

神造人的“悲情”基调,再次表明“创造与救赎统一不可分割”这个极为重要的神学主题,与第一章巧妙呼应。本章开头描述的荒凉、死寂环境,与第一章的“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的荒凉起点对应;那里有水组成的深渊,这里有水生发的雾气;那里有神的灵,这里有耶和华吹的生命气息。创造与救赎的统一性,具有丰富的神学含义:(1)表明人犯罪的必然,将神性与受造的人性截然区别开来;(2)表明神给了人犯罪的自由,但是全能的神能够把有犯罪自由的人带入圣洁的生命历程,使他们因为爱神的缘故,甘愿不犯罪;(3)生命离不开试炼、挣扎,没有痛苦的历程,不能达到超越理性和经验的信念;只有这样的信念才会产生坚贞不渝的爱情,以承接那吻活“地老天荒”的永恒圣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