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籍八路烈士------今野博
(2010-01-13 19:21:54)
下一个
一个肩负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荷枪实弹的鬼子兵,一个转战齐鲁大地、尤其日照山山水水的“在华日人觉醒联盟”的反战志士,一个捐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主义者,一个岁岁年年祭奠于中国惟一以“抗日山”命名的烈士陵园里的“日本八路”――今野博。
【1】
今野博,又名金野博,日照百姓心中的“老金”,“在华日人觉醒联盟”成员。
毫无疑问,今野博是以侵略者身份踏上中国土地的,确切说,是八路军的战俘!
今野博(1919—1944),化名金野博、中野博,日本国本州秋田县人,毕业于秋田县实业学校。
据孔索先生2005年8月5日在《峥嵘岁月,同际情怀――纪念为中国抗战牺牲的国际友人》中回忆:
日本烈士金野博,1939年秋为我军所俘,经教育后自愿参加“反战同盟”。1943年冬在山东滨海对日军宣传时被捕,1944年春在济南被日军杀害。他的墓冢在江苏赣榆县抗日烈士陵园。
据日本陆军史料记,今野博1939年春被征入伍,编入三十二师团长田大队,5月随军侵华,驻山东省汶上县。
同年8月2日,日军长田敏江少佐率部到梁山“扫荡”,夜驻独山庄。次日9时,被八路军一一五师消灭,今野博等13人被俘,转移到东平湖。
9月13日夜,今野博等6人乘暴风雨逃跑,淹死3人,今野博第二次被俘。
齐鲁礼仪之邦,八路军正义之师,当时八路军的对日俘政策,有今野博的八路军战友、后任中国驻日本大使的符浩在《人民日报》撰文《他们与中国人民的胜利同在――忆山东战区“在华日人反战同盟”》中的回忆为证: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忆往昔,思绪仿佛又回到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里,只就与几位日本朋友的交往,就对敌斗争中一个特殊的方面,即瓦解敌军工作,作一概要记述。
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同志同英国记者贝特兰谈到:“八路军更有一种极重要和极显著的东西,这就是它的政治工作。八路军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即:第一,官兵一致的原则……第二,军民一致的原则……第三,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我们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
1938年春,我暂别延安,东渡黄河,来到“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工作……1939年秋,一一五师主力一部在鲁西梁山伏击战中,一举全歼敌……长田敏江少佐指挥下的200人,其中13人为我军生俘。俘虏中有几名负了伤,经过初步治疗,在本人的要求下被送回敌据点。事实证明:八路军不仅不杀俘虏,还给予宽待,留去自由。消息像一颗不出声的炸弹,悄悄的但却是迅速地在敌军中传开。
但更能可贵的是,在一一五师政治部教育下,今野博等3名梁山战斗中被俘的日军士兵,终于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反动本质,拒绝返回日军,毅然选择留下来同八路军一道进行对日军的瓦解工作。
民国三十年六月二日,今野博等发起成立“在华日人觉醒联盟”(后改为“日本解放联盟”)山东支部,任宣传委员。在成立大会上,一致通过《在华日人觉醒联盟山东支部宣言》、《工作纲领》、《告日本士兵书》,郑重宣布:
我们争脱日本军阀的枷锁,参加中国人民抗日阵营,得以亲近如此伟大民族的革命战士,感到无比光荣。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在这场空前未有的大灾难中,唤醒日本劳苦大众,推进反侵略运动,促使被日本军阀、财阀压榨下的日本、朝鲜、台湾人民及早觉醒,结成反侵略的统一战线,消灭人类的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
同年7月7日,今野博等3人宣誓参加八路军。22日,在《大众日报》上发表题词:
我们醒悟了,
我们坚决站在革命立场上,
为中日两国人民彻底解放,
——奋斗到底!
不久,今野博到日本工农学校山东分校学习政治常识、时事、日本问题、汉语、修养讲座、《雇佣劳动和资本》、《列宁主义问题》、《斯大林传》等。结业后,化名中野博到鲁中区从事反战活动,任反战同盟鲁中支部支部长。
民国三十二年,今野博来到滨海区,化名金野博,在山东军区第四武工队保卫下,到日照、赣榆两县做反战工作,用写信、打电话、寄慰问袋、喊话、个别谈话等方式,瓦解日军,在赣榆和日照、涛雒、付疃等日军据点开展工作。
在共同的信仰和事业中,今野博和抗日军民并肩奋战、生死与共。
在今野博为中国人民的独立自由捐躯半个多世纪后,安石先生在《文韬武略一骁将——安征夫》中如此记述:
安征夫烈士,原名安文弗,参加红四军为躲避张国焘迫害改名安问卜,抗日战争爆发后,毛主席为他改名安征夫,是出色的抗战宣传鼓动家,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优秀宣教领导,八路军中擅长抗战思想政治工作的杰出抗日儒将,是“九·一八事变”后青年知识分子投笔从戎、抗日救亡的时代典型代表人物……1943年初,安征夫先后任山东滨海军区宣传部部长、滨海第一(滨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与山东日本反战同盟著名日本干部金野博同志成为亲密战友,在滨海军区开展对日伪军各种方式和类型的反战宣传工作,开展抗日统战工作。
1995年8月28日,符浩在《他们与中国人民的胜利同在――忆山东战区“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深情地回忆:
由于普遍深入地开展对敌军的政治攻势,“解放联盟”的影响日益扩大。他们主要采用下面一些办法对敌军进行工作:
(一)编写传单、小册子,通过我军武工队向敌占城市、交通要道、据点以及敌外出可能经过的地方散发或邮寄。
(二)在我军武装掩护下,夜间靠近敌据点,向敌军喊话,这往往使敌人感到突然,当敌准备用炮或掷弹筒打来时,我已转移到另一掩护处,继续向敌喊话。有时兵分两处,同时喊话,或两处交替进行,弄得敌人顾此失彼。
(三)利用敌人据点之间的电话线路与之通话,开始对方莫名其妙,当寒暄几句后话题一转,告诉他们故国讯息、世界及中国战场情况、八路军优待俘虏政策、“在华日人解放联盟”及其活动等。后来,敌虽严加防范,但总是有人愿意听。
(四)利用节日,如新年、樱花节,以“解放同盟”的名义向孤立的日军据点送慰问袋。记得1943年4月间,我们在江苏省赣榆县西北的朱范村王家祠堂院内折了一些含苞待放的樱花和“慰问品”一起装进袋子里,在一个蒙蒙小雨的夜晚,送到东海县西北桃林镇敌军据点碉堡外面放下,然后到隐蔽处向敌人喊了一阵话才离开。按照我们的布置,第二天一早,伪镇长派人把“慰问袋”送进碉堡。日本兵谁也不敢动,怕有爆炸物,就让送的人退回到围墙外面解开袋子,里面有香烟、烧酒、樱花和慰问信,还有一首日本人熟悉的我国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但略加改动为:
清明时节雨纷纷,堡上军人欲断魂。
借问酒花何处送,远山近树一烟村。
后来,据伪镇长反映:日军小林队长同他谈起“慰问袋”一事时,情绪低沉,一副对前途感到茫然的表情……
而当时活跃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滨海区、即今山东日照、江苏赣榆一带令侵华日军胆颤心寒、军心涣散的,即有今野博的身影。
民国33年春,今野博到反战同盟山东支部汇报工作,在高兴区被俘,武工队营救无效,先是被押到日照城,后转到侵华日军驻济南宪兵队部。今野博面对酷刑,坚贞不屈,始则闭口不言,后则滔滔不绝发表讲演,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庄严宣告:“只要我不死,仍要回到八路军中去!”不久,被秘密杀害于济南。
民国三十年七月七日,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军区在“抗日山”召开追悼抗日陈亡将士大会,政治部主任肖华向今野博致哀。
七月十八日,反战同盟山东支部编演了歌颂今野博的话剧《我们在一起》。
今野博牺牲后,安息在“抗日山”,与他一同长眠在这里的,还有滨海军区司令员符竹亭,国际反法西斯战士、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汉斯·希伯,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和八旅旅长田守尧等3576名八路军、新四军烈士。
“抗日山”,原名马鞍山,住于赣榆县西部夹谷山南,1941至1944年间,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山东军区和滨海地区广大农民,冒着敌人的炮火,四次兴工为死难烈士树碑建碣,这座小山由此而盛名。
2003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赵恺先生的《赣榆有座抗日山》一文,文中这样铭记:
土为肌肤,石为骨骼,兀兀磔磔,横无际涯。仿佛……黄海耸起排天巨浪,被历史凝固在天地之间。峥峥石隙间那隐忍的红,是战争结痂的尊严。
抗日山因抗日陵园得名。园聚八路军、新四军烈士三千五百七十六名,从军区司令,到机枪射手;从强渡金沙江的英雄,到火烧阳明堡机场的壮士。不解甲归田,不晋级升迁,死后依生前战斗序列集结――他们用血肉保卫民族,他们用精神惕励民族。抗日山的重量,是气节的重量。
……静卧大山的烈士中……有国际反法西斯战士……日本反战同盟金野博。金野博随日寇侵华,被俘反戈。复又为前部俘,遭同胞戮以乱枪……
而据抗战研究史料,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共俘虏日军6200余人,其中1000余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经历了生与死、灵与肉、爱与恨、血与火、战与和的洗礼,毅然投身于抗战前列,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建立了20个反战支部,先后有34人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反战之歌,他们是:
寺泽吉藏、今野博、安藤清、浅野清、黑田嗣、铃木宏、松野觉、森增太郎、大野静夫、后藤勇、坂谷义次郎、松田、田钿恙、吉田武、福冈留、宫川户吉、中西勉、中川秋夫、户田益、高木敏雄、原广见、小林春夫、青木定夫、中山正、初田清太郎、浜田真实、砂原利男、佐野甚七、与津、富田、绀野、宫崎、田中实、吉圣次郎。
金野博等日本反战志士的英名永垂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伟大功绩 !
1991年4月1日,赣榆县人民政府在抗日山烈士陵园建成金野博同志纪念碑。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五集电视剧《呼唤和平》。2005年5月,摄制组专程到赣榆县实地拍摄安息于此的金野博烈士的反战事迹、纪念碑。
这正如在今野博追悼会上,肖华将军代表中国人民所给予的评价:今野博同志――
与中国人的胜利同在,与中国的高山流水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