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毛泽东对武斗的态度
(2010-11-05 11:08:14)
下一个
“文革”中毛泽东对待武斗的态度
[日期: 2006-12-26 ] 来源: 本站采集 作者: 刘松茂 [字体:大 中 小]
“文革”中毛泽东对待武斗的态度
刘松茂
“文化大革命”,从文斗到武斗,再到全面内战,对于国家和人民是一场深重的灾难。那么,作为文革”发动者,毛泽东对武斗”是什么态度呢?很多史料表明,毛泽东对武斗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主持制定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即十六”条),明确规定“要用文斗,不用武斗”。
“文革”初期,发生了红卫兵强迫抄家、侮辱人格、打人伤人的野蛮行为。对此《人民日报》 发表社论,传达毛泽东的指示,: ’实现这一场大革命,要用文斗,不用武斗。”1966 年8 月,毛泽东至少两次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讲到“不要武斗”。1967 年1月22 日,毛泽东接见军委碰头会扩大会议的高级将领,批评造反派说,: “军队里对廖汉生、刘志坚、苏振华搞‘喷气式’,一斗就是四五个小时,污辱人格、体罚,这个方式不文明。造反派造反有理嘛,搞‘喷气式’干什么?”这年9 月16 日,毛泽东在浙江谈到要正确对待干部问题时,又一次对武斗提出批评,: ’对待干部不能像对待地主一样,罚跪、搞喷气式、抄家、戴高帽子、挂牌子,这种做法我是反对的。这种做法破坏了我们的传统,对国民党的杜幸明、黄维、王耀武还优待嘛! 对于发生在各派群众组织之间大规模的武斗,毛泽东称之为全面内战”。这种内乱的局面,是毛泽东始料未及的,也是不愿意看到的。1967 年底,他说,:“有些事情,我们事先没有想到。每个机关、每个地方都分成两派,搞大规模武斗,也没有想到。”为了解决群众组织之间的分歧,他指示,: ’在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更没有理由一定要分裂为势不两立的两大派组织。”
毛泽东在会见美国友人斯诺时,鲜明地表达了他反对武斗的立场,:“这个文化大革命中有两个东西我很不赞成。一个是讲假话,口里说‘要文斗不要武斗’,实际上下面又踢人家一脚,然后把脚收回来。人家说,你为什么踢我呀?他又说,我没有踢呀,你看,我的脚不是在这里吗?讲假话。后头就发展到打仗了,开始用长矛,后头用步枪、迫击炮。所以那个时候外国人讲中国大乱,不是假的,是真的,武斗。第二条我很不高兴,就是捉了俘虏虐待。红军、人民解放军不是这样的,他们优待俘虏。不打,不骂,不搜腰包,发路费回家,不枪毙,军官都不枪毙,将军那样大的军官都没有枪毙嘛,解除武装了嘛,你为什么还要虐待呀?我们历来就立了这个规矩。”
随着武斗的升级,毛泽东运用自己的权威,亲自出面制止武斗。1968 年,他签发了七三布告”和七二四布告”,以制止发生在广西柳州、桂林、南宁地区和发生在陕西的反革命事件”。不久,他又派遣数千人的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武斗激烈的清华大学,制止武斗,收缴武器,拆除武斗工事。在工宣队受到蒯大富等人的武力抗拒,造成5 人死亡、731 人受伤的严重后果时,毛泽东发了雷霆之怒。7 月28 日凌晨,他接见了北京的“五大学生领袖”, 即聂元梓、蒯大富、韩爱晶、谭爱兰、王大兵,严厉地训诫说:“文化大革命搞了两年,你们现在是一不斗,二不批,三不改。斗是斗,你们少数大专学校是在搞武斗。现在的工人、农民、战士、居民都不高兴,就连拥护你那一派的也有人不高兴,你们脱离了工人、农民、战士、学生的大多数。”接着明确提出:“谁如果还继续违犯,打解放军,破坏交通、杀人、放火,就是犯罪;如果有少数人不听劝阻,坚持不改,就是土匪,就是国民党,就要包围起来,还继续顽抗,就要实行歼灭。”
毛泽东的这番话被迅速传达下去,对制止武斗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毋庸讳言,毛泽东在很多场合,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发动阶段和夺权阶段,对武斗显得过分宽容,表现出十分矛盾的复杂的心态。
1967 年7 月13 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召集“中央文革小组”碰头会时说,:“现在打死几个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你(指林彪)说的这次运动损失最小、最小、最小,胜利最大、最大、最大。”又说,“现在江苏、安徽大下大乱,我看到后很高兴!”
1967 年9 月4 日,毛泽东与“中央文革小组”成员谈话,一方面批评把干部“搞得很惨”的做法,一方面又解嘲式地说:“犯错误的干部,主要是执行了资产阶级的反动路线,另外是长期脱离群众,现在群众要报复一下。现在搞一下也没有什么了不得,又不是向敌人下跪。”1967 年8 月3 日,毛泽东在上海听取杨成武的汇报时,表示同意湖南长沙准备武装1万工人“左派”的请示,并饶有兴致地介绍了上海准备武装10 万工人的做法。他问道:枪在右派手里好呢,还是左派手里好呢?他还说,正规军的枪夺了不要紧,以后再发嘛!听说47 军有个团长的枪被夺走后大哭起来,这是个好团长。右派抢了去哭是对的,左派抢去了就不要哭。
第二天,即8 月4 日,余立金向毛泽东汇报说,由于两派之间斗争加剧,都在抢夺武器,应该加以制止。毛泽东不以为然,他说了凡是打了大仗的就好,烂透了就可以迅速好转。不痛不痒的就会拖下去。全国抢的枪,只有二三万支嘛!”此后一个月,全国被抢夺的枪支达到48 万至50 万支,毛泽东仍说:“那有什么了不起,三四十万支枪有多少哟,不多!50 万支有多少哟,不多!光全国民兵武器就有350 万支嘛。”
“九· 五命令”下达后,规定被抢夺的武器要限期归还,不少地方出现了交枪之前乱打枪的情况。成都军区梁兴初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的反应是颇有意味的。他说:好,这是个训练,是战备演习。拿了枪、炮,不打一下过不了瘾。
对于有违其初衷的武斗,毛泽东如此宽容,答案似应从他极力坚持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中去探询。
晚年的毛泽东,仍然把开展“文化大革命”视为“反修防修”的头等大事,并看作是自己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之一。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把蒋介石赶到那个小岛上,另一件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对华国锋又一次谈到他一生中所做的这两件事。他不容许“文化大革命”中途夭折,也不能容忍别人否定“文化大革命”。
由此可见,在毛泽东的心目中,他所不愿看到的武斗,不过是发动和开展“文化大革命”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当然,他对当时形势的发展也作了极端严重的估计。1967 年9 月9 日,他召集杨成武、张春桥、汪东兴等人开会,认为天下可能从此分裂,两派统一不起来,像辛亥革命以后长期分裂那样。那么,支持左派、武装左派就成为他考虑问题的重心了。了解到这一点,对于毛泽东为什么在“全面内战”的情势下仍然对武斗曲为优容,便不难理解了。
毛泽东对武斗的态度是始而否定,继而宽容,最终断然制止。应该说,毛泽东的初衷是坚决反对武斗的,但在策略意义上,他的态度变化似与他“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思想有关。
毛泽东认为,由“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次文化大革命,就是一次认真的演习。”他认为,在运动的发动阶段应该“不干涉,乱它几个月”。在夺权的紧张阶段,毛泽东认为乱了一会就不会乱了,请他乱,他也不乱了,他闹够了,不闹够不行。学生、工人、农民都起来闹,这个时候就差不多了。”他还比喻说,这“好像身上长了一个脓疮,把脓挤出来,身体更健康了”。他甚至提出打了一年多仗,搞出了不少坏人,现在要打出一个党来”。
“天下大乱”毕竟不是好事,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天下大治”。于是,在认为适当的时候,毛泽东以强硬的态度制止武斗,便显得顺理成章了。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中“武斗”的处置,自有他的思想逻辑。其实,武斗泛滥的根源,恰恰在于他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的左”倾错误。人为的“天下大乱”,决不会“只是乱了敌人”,也决不可能达到“天下大治”,恰恰相反,只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正是一代伟人的悲剧所在。
现在是形势一片大好,到处一片“和谐”,怕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