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赵尚志这个名字。知道他是东北抗联重要领导人之一。持别是深为他在受伤被俘后,忍着剧痛怒斥敌人而壮烈牺牲的情景所感动。赵尚志不愧为一位了不起的抗日民族英雄。但是有谁知道,正是这位英雄却杀掉了另一位同样也很了不起的抗日英雄。这位被杀的人就是东北抗联第11军军长祁致中同志。赵尚志成为烈士,,历史垂名。那么祁致中呢?祁致中同样抗日—生,然而却不是牺牲在敌人枪口,竟死在赵尚志(等人)的刀下,祁致中的英魂又怎能安息呢?
祁致中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苦孩子,一个身受旧社会重压的最底层的工人,也是一位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充满强烈反抗意识的自发革命者。
祁致中1913生于山东省曹县曹家庄。因家庭贫困1931年他就随乡亲们闯关东,到黑龙江驼腰子金矿当苦力工人。9.18事变后日寇占领了这个金矿,对工人进行更加残酷的剥削压迫。祁致中(当时叫祁宝堂)被砸伤两脚,日本人不但不给治,还说“中国人大大地有,死了死了的没关系”。青年祁致中对日寇充满强烈的民族仇恨。他暗自串联组织了几位工人弟兄,决心拿起枪来跟日本鬼子干。开始他们夺了矿警队的几支枪,后来又在矿工中拉起了20多人,成立了“东北山林义勇军”。 按照当时的习惯报了个“山头”号,叫“明山”队。
祁致中不懂什么革命理论,但他的“明山”队一成立就定下了一个明确目标:“赶走日寇,推翻满洲,为国为民,宁死不投降!”而且还立了约法三章:“一不准拿百姓东西;二不准私入民房;三不准打骂百姓”。显然,祁致中的“明山”队虽不是共产党的游击队,但确实是一支充满民族正气的工农抗日武装。祁致中带领这支队伍与日伪打了很多仗,给敌人造成严重威胁。在与敌人战斗中,“明山”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北满地区一支很有影响的抗日山林队。在以后的战斗日子里,祁致中发现并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坚决抗日,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严明的纪律,深受群众的欢迎。他决心跟着共产党走,积极要求共产党的领导。
1935年初他找到了抗联第3军,军政治部主任冯仲云同志热情诚恳地帮助他提高思想认识。祁致中接受冯仲云同志的帮助,决心毕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把名字“宝堂”改为致中。不久,“明山”队加入了“东北反日联合军”,在方正、依兰一带不断创下胜利的战绩。祁致中以共产党领导的抗联第3军为榜样,对“明山”队加以整顿和改造,使它成为当时各抗日义勇军中素质最好一支队伍。 g58FZ-_^
1935年冬,经历了数年战斗烽火的生死考验,并经过党的专门培训、教育,政治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的祁致中同志,在时任汤原游击总队政委的夏云杰同志介绍下,经汤厚县委批准,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6年5月,祁致中同志领导的“明山”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从此,在党的直接领导下,部队的政治与军事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战斗力进一步有所增强。独立师在松花江下游地区创办军校、建立“兵工厂”、发动群众,扩大武装,与敌人“艰苦血战,胜利多方”,接连取得胜利战绩。抗联独立师已成为下江地区一支响当当的抗日劲旅,祁致中同志被人们誉为勇猛杀敌的抗日大将“祁老虎”。
1937年秋,根据北满抗联总司令部的指令,已是1500多人的抗联独立师正式改编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第11军,祁致中同志被任命为军长。 pm%R[28J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抗日将领在他年仅26岁壮志正盛时,却被赵尚志(等人)“错杀”了!这是为什么呢?说来话长。
1937年底,因为部队亟需炸药(制造枪弹),经7军1师师长李学福介绍,祁致中同志独自穿过乌苏里江去苏联寻求援助。不料过江后却被苏联远东边防军无理关押起来。事也凑巧,此时身为抗联3军军长的赵尚志等人也被关押在这里。就在这一年多的关押日子里,赵尚志和祁致中之间不但加深了积怨,而且又增加了彼此的对立情绪。他们之间倒底有什么积怨和对立情绪呢?主观上他们俩人都有个性上的缺欠。祁致中的性格极富反抗性,有很强的自尊心,但在勇敢刚毅的品质中也带有很盛的个人英雄气。当初他在寻找共产党,积极要求加入共产党时,给予他热心帮助的主要是冯仲云、夏云杰、李延禄等同志。在祁致中与3军共同活动中,时任3军军长的赵尚志“并没给”祁致中以“任何领导”与帮助。相反祁致中却从赵尚志那里深受到一种岐视感。赵尚志主观独断,作风粗暴,思想上带有很强的个人权威观念•特别不应该的是,身为北满抗联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赵尚志却一向对祁致中抱着歧视的看法。总认为人家是 “胡子”, “是挂着反日招牌”“利用反日名义”“发展个人私利”。在苏联关押期间,赵尚志在与祁致中多次口角中屡出此言!甚至竟说出“谁知你这些年给家邮多少大洋呢!”试想,这对祁致中同志是多大的刺激!多大的污辱!赵尚志还说要以“东北党的代表资格”开除祁致中的党籍。祁致中对如此受辱受压何堪忍受!俩人的积怨如何不深化,情绪如何不对立!赵尚志还蔑视祁致中对独立师的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3军其他领导们的帮助,说独立师的发展完全是他赵尚志“正确领导”的结果。祁致中对此又怎能接受呢?在苏联关押期间赵、祁口角不断,怨恨之深,裂痕之大,予示着日后必将出现不幸的结果。 8mq9; |qh
1939年5月苏联远东边防军解除了“误会”,释放了赵尚志等人。在苏军的帮助下,赵尚志以“抗联总司令”的身分(这只不过是由苏方宣布的,在国内的抗联任何一位高级领导也不知道这个任命)带领一支由过界到苏联的抗联指战员组成的一百多人队伍回到东北。
祁致中也在这支队伍之内。赵尚志把祁致中排斥在领导核心之外,只给他一个“副官长”的名号。甚至不发给他手枪,不分配给他马骑,只让他像战士一样背支大枪。此间,赵、祁之间的个人歧见与矛盾愈演愈烈。祁致中对赵尚志的排斥时有怨言。赵尚志的个人英雄与权威心理感受到祁致中的严重挑战。偏偏又有身边左右捕捉祁对赵的怨言罕骚,在“总司令”面前煽风点火,扬言祁致中“要拉出去”,“要分裂队伍”。于是一场要杀掉祁致中的邪火在赵尚志等人的心中愈烧愈旺。于是就抓住一次战役作了文章,以祁致中“未执行进攻命令”,“行动迟缓”为由,进而宣布了祁致中“搞阴谋活动”的“罪状”,决议“处决”祁致中。随即由赵尚志决定立即执行。一位年轻的抗日民族英雄就这样被杀害了! ]|8mm|
这是抗联历史上奇有的悲剧!所谓祁致中“要拉出去”,“要分裂队伍”,不过是来自一些捕风捉影,还不成其为事实。既使己成事实,祁致中无非想脱离赵尚志的排斥与束缚自带几个战士去抗日(他完全可以去寻找三路军总指挥部,回到北满抗联部队去嘛,难道非得跟随你这个排斥异己的“总司令”吗?),也决不是叛变投敌,这无论如何也犯不了什么大罪啊!既使真的就是“分裂”,想想看,当年张国焘带着人马闹分裂造成严重后果,毛泽东同志还是诚意召唤他,待他归来还是团结他嘛。然而赵尚志却将真正的革命同志视为你死我活的仇敌,竟然残酷地动刀杀人!赵尚志此举难道是一般的“误杀”吗?非也!赵尚志杀害祁致中一事在北满抗联广大将士之中“造成恶劣影响”,以致出现“党内深恶痛绝,群众痛恨”难以平抑的局面。有人追忆昔日情景至今仍末解悲愤之情。 D"4G7L]H
赵尚志杀害了祁致中,他那极端狭窄的个人权威心理就平息了吗?不然。赵尚志的心里一直就猜疑吉东省委和北满省委的负责同志中有“奸细问题”。他在苏联被囚禁的日子里,尤其加深了对北满抗联主要领导同志们的猜疑和重重怨恨。当他由苏联方面宣布一个“总司令”的头衔,带队重返东北后,不仅没几天就杀害了不驯服他的祁致中,而且他还要“解决奸细问题。” 为此,他决计以“总司令”的命令召开会议。他让戴鸿宾去“通知”北满抗联领导们来“开会”。(其实,从组织关系来说,赵尚志回国后本应该向北满党组织报到,汇报自己的情况。而不是以那个外加的“总司令”空头衔向党组织下命令)赵尚志还特别嘱咐戴说:如果有人借故不到,必要时可“强迫”送來本部,或监视考察之。可见赵尚志策划的所谓“开会”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戴鸿宾与赵尚志一起在苏联被囚禁,与赵一起返回东北,他深知赵的心性和做事。畏惧淫威,顾全自保的戴鸿宾离开了赵,如实地向北满省委做了汇报。並且关切地告诉领导们:这个会“凶多吉少,不能去!”戴鸿宾也是抗联一位高层领导,老共产党员,他的话不能说是无端捏造吧。
正是在这些事件己经发生和正在进行的情况下,北满省委才做出了“永远开除”赵尚志党藉的决议。(后来在赵尚志本人表示认错,并在周保中的建议下,决议去掉“永远”二字而改为“开除”)对当年那个决议如何认识,恰当与否,这里不拟多论。但是赵尚志杀害祁致中这是确凿的事实。辜切说赵尚志借“开会”为名,企图“捕杀”北满抗联的几位主要领导之说还可质疑,但是想要“解决奸细问题”,可是他心存己久且早为人知的事。
既然说是“错杀”,那么这究竟是什么“错”?大错?小错?工作上的错?政治上的错?对这样的“错”,难道赵尚志不该受到应有的处分吗?难道一位抗日英雄,一位堂堂的军长,抗联的功臣大将,赵尚志说杀就杀了,而抗联党的领导会无动于衷,无所反应,会不对他做出任何组织处理吗?
历史在不断发展着,历史的决议也是不断受到捡验的。但是历史事实总归是事实,事实是不能否定的。赵尚志无疑是一位抗日英雄,但是他的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他排斥异己甚至不惜杀害革命同志的恶劣行径,也使他的心上印有很大的污渍。以致导致他后來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光杆司令。 -7l+W
祁致中同志被“错杀”时年仅26岁,他没有结婚,没有后人,几十年来大概只有很少人记着他,知道他,似乎他被历史忘却了,泯没了。不,这个受苦受难的苦孩子,这个烈火金钢的硬汉子,这位勇敢杀敌的“虎将”,这位杰出的抗日将领,这位大无畏的民族英雄,人们不该也不会忘记他的!他与千万革命烈士一样,永垂人间!
记住吧,一位正当他的生命火焰纯青青、光灿灿时竟骤然被一阵邪风斩灭了的青年将军,他,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第11军军长祁致中同志。
转载:http://www.war-sky.com/forum/htm_data/33/0608/206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