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席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儒林新史 之 豫东名人

(2006-07-18 19:13:08) 下一个


豫东地处黄河之南,淮河之北,位于中国第一大省的东部,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和军事中心之一。豫东地区具体包括商丘、开封、和周口三个地区。汉语成语中所谓的才高八斗、逐鹿中原、杞人忧天、陈州放粮和孔夫子困于陈蔡,三月不知肉味,都是指的这块地方。

历史上的豫东名人,数不胜数。太昊女娲的故事,大概过于久远,老子、孔子、庄周的故居,也没有什么现代的意义。抗秦而起的农民领袖陈胜吴广的故事,曾因文革而红火一时。东晋的宰相诗人谢安、谢玄、谢灵运一家,早成昨日黄花。绝代强人袁世凯和抗日硬汉吉鸿昌,也都堪称历史上的豫东名人。

这里只讲改革开放初期,出现在豫东大地上的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一)诗人王耀军

从省会郑州经郑汴公路,经中牟、开封、睢县,金杞县、银太康,过淮阳,到周口、项城、郸城、商水,沿途仍然遍布二十年前落考青年王耀军的巨幅题词:王耀军!或者:诗人王耀军!

王耀军是河南杞县人,他是不是诗人,没有人说得清楚。但据见过他的人说他其貌不扬,颇有诗人的作派。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考大学,被录取了,可是中间不知被哪位神通广大家里父母有权有势的考生给冒名顶替了。于是,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重演,王耀军就成了疯子,他每天骑一辆坡红旗自行车,二十多年如一日,在豫东郑汴公路以南所有公路两旁的砖墙上,涮满了巨幅标语:王耀军或诗人王耀军,成了当地一景,也是现代豫东的一个传奇。

据说后来,王耀军被一个香港的广告公司看中,是豫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广告大王。

(二)英模李昆兰

从三国时的魏国都城许昌东下,经扶沟、西华、鄢陵,沿黄泛区故道,下太康、柘城、鹿邑。就会知道豫东的当代名人,不止王耀军一个。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的李昆兰,是其中的一个皎皎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李昆兰是太康县某乡的一个养鼋专业户,当地的土鼋又称土鳖,因为李家没有儿子,长期受人欺负,就以养土鼋为生,因此,养鼋专业户,又称鳖户,即带有蔑视的意思。突然有一天,团中央下来指标,说是要树立农村勤劳致富的典型,村子里的干部就开玩笑说,干脆就让鳖户去吧,于是就把李昆兰的名字随便给报了上去,少不了添油加醋。没成想团中央果然重视,就下命令到下面来检查。县里看到上面的通告,才知道捅了天大的漏子,一下子就慌了手脚,赶紧动员全县的老百姓到处去捉土鼋,再把土鼋集中到李昆兰的家,说是李昆兰家养的。电视台、报纸也大力宣传,这样风云际会,李昆兰一下子就出了名,成了全国的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三八红旗手、勤劳致富的女状元,和曲啸张海迪一样到全国去讲用。

后来李昆兰在县西关承包了一座百货大楼,经营的一塌糊涂,欠了一屁股的债,由县委和地委来买单。万元户李昆兰则摇身一变,到了云南前线去钻猫儿洞,穿上了绿军装,荣立三等功,一下子又大张旗鼓,成了现代花木兰和对越自卫反击站的模范女兵,被总政授予全军妇女先进个人称号,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和英雄徐良一起随英模报告团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后来李昆兰去了军校,做了军官,再后来不知所终。

(三)传销之父班常友

改革之初的豫东能人,应该还包括上蔡县的班常友。中国的爱滋病故乡,也是这上蔡县。上蔡县古称蔡国,归驻马店地区管辖,按理说属于豫南,可是班常友影响所及,遍布豫东数县,也就算豫东的名人吧。

话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上蔡县出了个能人姓班名常友,最早开始发明了养蚯蚓庄。其实也就是后来风行一时的传销的鼻祖。说是养日本的大平二号蚯蚓,开始是一个人养,1000块钱,算是一个庄,一个星期后,这一个庄的蚯蚓就可以分成十份,卖给十个人,1000块钱一份,净争9000元钱。说好将小蚯蚓养大了可以用来做地龙酒,有专门的厂家收购,也确实选好了厂址,门口挂上了牌子,安上了警卫。县委和乡长们都被买通了,县里面所有公检法一类的大盖帽,都一起来为地龙酒保驾护航,大开绿灯。一时间,以上蔡为中心的周围十几个县的老百姓,亲戚串亲戚,朋友串朋友,大家一起砸锅卖铁养蚯蚓。结果附近的国家银行,都被这些养蚯蚓的农民们八仙过海地借贷一空。所有的钱财,也基本上都集中到班常友和周围大大小小养蚯蚓的庄头们手中,这些人整日花天酒地,一掷千金,但也办学校,建工厂,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可是不知是中央或省里哪个缺德的行政领导不失时机地宣布养蚯蚓做地龙酒是一个骗局,班常友得消息之先,象赖昌星一样偷偷地携巨款溜走了,剩下成千上万养蚯蚓的庄头庄户人,倾家荡产,鬼哭狼嚎,朋友反目,兄弟萧樯,投河上吊的农民不计其数。

十多年以后,打击传销的风头已过,豫东再也没有人提及养蚯蚓庄的事。于是班常友又悄然回到家乡,安度起晚年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