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席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张克威献出《清明上河图》真迹

(2006-05-22 11:40:46) 下一个




(记者 庞铁明/文 王林/摄)《清明上河图》从伪皇宫中流失到民间,后被杨仁恺从东北银行的仓库里翻找出来,但其间的经历,却一直是个谜。

1945 年,日本投降后,《清明上河图》从伪皇宫中流失到民间。多年以后,这幅画被杨仁恺从东北银行的仓库里翻找出来,并鉴定为真品,但它是怎么进入东北银行仓库的,却一直是个谜。近日,记者在沈阳农业大学采访,了解沈阳农业大学的主要创始人、首任校长张克威的情况时,听到了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从而也解开了《清明上河图》的身世之谜。

记者见到了张克威的夫人金棐老人。张克威已经去世,金棐老人也已经近 80 岁。金棐老人告诉记者,那是 1945 年 11 — 12 月的事,当时张克威任长春警备区司令部参谋长,通过地方干部搜集到《清明上河图》等宋元古画十余幅。张克威知道这些画的重要,细心地把这些书画珍品保存起来。 1946 年春夏之交,东北内战全面爆发。从吉林撤退之前,张克威特意把这些画秘藏在老同学张宪武家。 1948 年春,东北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张克威到东北行政委员会上任,便从张宪武家把所藏名画取出,全部上交给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同志。林枫对此很重视,立即找来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的人进行鉴定。后来,东北文管会从哈尔滨迁到沈阳,因为当时还比较混乱,书画便放到了较为安全的东北银行暂存。

当时东北文物保管处的处长是王修。在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忆林枫》一书中,有王修的回忆文章《关心东北文物工作》,其中对张克威收藏并献出《清明上河图》等宋元名画的经过有详细记载,所述经过与金棐老人的讲述完全相同。这样,《清明上河图》从伪皇宫中流失到被杨仁恺发现的这一段经过就很清楚了。另据介绍,与《清明上河图》一起交给文管会保管的另十几幅画是乾隆《石渠宝笈》所藏的部分历代名画,也都是绝世珍品,只是因为近年来《清明上河图》太过耀眼,才完全被遮掩住了。

金棐老人虽然上了年纪,但身体健朗,思路清晰。她告诉记者,日军投降的时候,张克威非常关心伪皇宫中文物的去向,曾经亲自到皇宫里去看,但里面一片狼藉,满地都是被损坏抛弃的文物。张克威看了很难过,回来后非常感慨,并马上交代下属四处搜集。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金棐老人却记得很清楚,她说:“在那个年代,工作上的事,张克威回家来基本不说,后来他拿到了《清明上河图》,也没有告诉我,直到决定把《清明上河图》交给组织,他才和我提起。”

关于张克威与《清明上河图》的这段因缘,虽然已时过六十年,但金棐女士记忆犹新,沈农的一些老先生也清楚地知道。老教授刘斌专门研究这件事,说起来如数家珍。沈阳农学院党委和宣传部也特别重视老院长当年献出《清明上河图》的事迹,并形成专门文件,送有关部门备考。

               
张克威 1954 年赴国外考察时留影                   张克威的妻子金棐近影


附:杨仁恺:我发现了《清明上河图》真迹



当时我的眼睛就亮了,忍不住拍案叫绝

1945年8月12日,就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三天,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准备从东北逃往日本,在浦仪随身携带的行李中,有一批稀世珍宝,是当年北平故宫内秘藏的历代法书名画,数量多达一百余件。七天后,溥仪在沈阳被截获,这批随身携带的古玩书画也一同被收缴。1952年,就在当时的东北文化部对这批书画进行整理鉴定时,37岁的研究员杨仁恺从中发现了《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画史和明清以来有关笔记中,人们对《清明上河图》历来都极为重视,然而,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自北宋以后就失传了,几百年来,人们对它的真实面貌,始终一无所知。民间流传着许多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仿作,大同小异,他们临摹的是否就是张氏原作,多年来一直是个谜。杨仁恺的发现,使消失了八百多年的旷世巨制再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消息一经传出,举国轰动,从此,杨仁恺的名字便与《清明上河图》连在了一起。

主持人:您是怎么发现《清明上河图》真迹的?

杨仁恺:事实上,当年溥仪准备出逃到日本的时候,他所带的《清明上河图》不是一件,而是三件,在这三件当中,他也不知道究竟哪个是真的。后来他带的这一百多件东西由东北人民银行转给了东北博物馆收藏。1952年清理这批文物的时候,我也去了。当时我正好在东北文化部工作,我记得,当时我到那儿一看,发现工作人员在初步整理的时候,把画得很工细的明朝苏州《清明上河图》的片子选了出来,而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却被放在旁边,没有被选上。

主持人:在那之前您见过《清明上河图》原作吗?

杨仁恺:北宋“靖康之乱”以后,《清明上河图》就从宫里流失出来,不知去向了。在那之前我也没有见过原作,只是在文献里看见过。

主持人:您自己也没有看到过原作,怎么能够知道它是真是假?

杨仁恺:凭经验嘛。我当时看到几点,就说这是真的。第一点,这幅画的编年没有问题,而且它的内容和《东京梦华录》里的记载是一致的。比如,当时开封的桥是木头桥而不是石头桥。第二点,它是民间的风俗画,风味十足,非常细致,具有宋代国画的时代原貌。而其余那两张仿造的苏州《清明上河图》,一看就是坊间货,内容和历史上的文字记载对应不起来。另外,从画本身的技法以及人物形象所反映出来的东西也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对于宋朝的那幅原作,多年来我从各种历史资料和文字记载中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结果,我一看到那张画,想像中的很多细节都和它一拍即合,当时我的眼睛就亮了,忍不住拍案叫绝!我那时候心里非常激动,真没想到,此生我还能看到它的原作!从“靖康之乱”算起,到现在足有八百多年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