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席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巾帼不让须眉——陈文新

(2006-03-10 09:36:08) 下一个

央视国际 (2005年07月08日 16:06)

  作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起到推进性的所用。今年已经77岁陈文新的院士,为了实现这一生的夙愿,在对豆科植物根瘤菌的研究上几乎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直到现在她还在忙碌着。

  在陈先生的家里收藏着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上和毛主席在一起的那个年轻人就是陈文新。主席与她的父亲——烈士陈昌,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也是好朋友。照片正是陈文新被选派到苏联学习农业的前夕,应邀到主席家做客时拍摄的。半个多世纪后,77岁的陈先生,仍能够清楚的记得当年的情景。

  在毛主席写给陈文新的亲笔信中写道:继承父亲的遗志,为人民和国家的建设服务。这句话也成为陈文新日后工作和学习的座右铭,一直也没有忘记过。20世纪50年代末,陈文新从苏联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农业大学,也就是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工作。对豆科植物根瘤菌的研究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花生、大豆、苜蓿这些人们熟悉的植物,都是豆科植物,豆科植物的根系中生长着大量的根瘤菌,它可以帮助固定空气中的氮,并转化成一种比工业化肥更环保的养料。正是因为这样,陈文新认定自己的研究意义重大。

  上个世纪70年代,陈先生带领学生并组织同行100多人,开始了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豆科植物根瘤情况的调查和采集工作,二十多年野外的艰苦研究工作,也让作为女性的陈文新,让人刮目相看。

  经过努力,陈先生和她的同事们所收集的根瘤菌数量和种类都位于世界首位,还发现了一大批耐酸、耐碱、耐盐等适合恶劣环境下生长的珍贵的根瘤菌资源。面对所取得的成绩,陈先生更愿意把它们归功于自己的兴趣。

  为人民和国家的建设服务是当年毛主席对陈文新的殷切希望,今天陈文新又用这句话来要求她的学生,因为他相信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做一个科学家。


  “九五”重点项目结束后,75岁的陈文新原本想在家里享享轻福,可当她听到西部大开发的号令,立刻意识到是豆科植物根瘤菌大有作为的时候了。而真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陈文新认为,这是她一生的愿望,所以再辛苦一点也不怕。

  陈先生的工作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主要是到各地开各种研讨会,为的是要把根瘤菌的好处让更多的人知道,让它们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编:李菁  来源:CCTV.com

 

附、陈文新:毛主席鼓励我献身农业科学

  我的父亲陈昌(字章甫)是毛主席志同道合的好友。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他们相识并成为至交。后来,他们又一起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我三岁那年(1930年),父亲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解放后,我和我的一家受到毛主席无微不至的关怀。

   1951年4月,在武汉大学读书时,我利用学校放春假时间回家看望母亲。母亲让我代笔给毛主席写了封信,在信中我附上了自己的一页,告诉毛主席我在武大上学的情况。没有想到,在5月初的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我收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毛寄”的一封信。我惊喜万分,双手捧着毛主席的信反复地读着“文新同志:你的信和你母亲的信都收到了,很高兴。希望你们姐妹们努力学习或工作,继承你父亲的遗志,为人民国家建设服务。问候你的母亲,祝进步!毛泽东四月二十九日”。毛主席的信给了我很大鼓舞。

   1951年“七一”前夕,我和同班的6个同学到北京华北农科所实习。毛主席得知我到了北京,先派他的秘书田家英同志来看我。并于7月21日(星期六)下午派他来接我去作客。那天,车子从新华门大门一直开了进去,我被带到一间非常宽大的会客室,周边摆满了沙发。我怀着渴望见到主席但又非常紧张的心情坐在沙发上等候了一会儿,身材魁伟,面带笑容的毛主席便走了过来。我紧紧地握着他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毛主席在我身边坐下,亲切地问候我的母亲。对我说:你们家是否还住炭坡?为什么叫炭坡?那里是否产炭?我到过你们家两次。30年打长沙时,途中和你母亲见过一次面,我才知道你父亲已经牺牲了,我也很悲痛。你父亲是个很好的同志,他为人民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你们要学习他这种精神。毛主席详细询问了我家里的情况,并说如果母亲有困难,一定要写信告诉他。毛主席不时问到我家乡的一些地名,我的到来,引起了毛主席对过去的回忆。我看着毛主席,忘记了紧张,感到自己沐浴在伟大、崇高的爱的氛围中。

   第二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54年。当时我考取了留苏研究生预备班,与毛主席的保健医生王鹤宾同志同在北京俄专学习。1954年7月3日下午3点半,主席又派王鹤宾同志接我去他家作客。到了毛主席的住处,我走进了一间孩子们的卧室,那间房子的陈设很简陋。摆着一张湖南农民家常见的木板双人床,一张旧方桌,四条长板凳。房子里有他的女儿、侄儿,还有叶子龙同志等。一会儿,毛主席走了进来,我迎上去。他握着我的手向人们介绍:“认识她吗?1951年来过的。她是武大学农的,你们也要去学农。”接着他问起我母亲和两个姐姐的情况。

   5时左右我与主席及其家人一道乘车去京郊的一个旧式别墅。一栋陈旧的两层楼房,门前有一个小水池,周围是一片桃树林。在林子里散步时,主席要我和他一起照了一张相。之后,主席与我和王鹤宾同志一起在房前树丛中的藤椅上坐下,开始了我们的谈话,主题是农业生产。主席问了我很多问题,如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土壤的矿物质成分,植物营养吸收和中南地区的土壤改良等。还问了全国学土壤学的人数。他说:“要增产,不研究土壤怎么行呢!应该有更多的人学农”。我尽我所知道的回答了他的问题。当谈到土壤改良时,我很推崇苏联的草田轮作制。主席马上指出:“不行,现在农民一个人才二三亩地,怎么轮作?饿着肚皮不吃饭?现在没有畜牧业,牧草怎么处理?”在谈到培育土壤,种植牧草时,主席对牧草很熟悉。我们谈到了苜蓿、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等问题。他还说,我们在农业和工业方面都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空气的问题。

   从与毛主席的谈话中,我体会到主席是非常重视农业科学和农业科学人才的培养。坚定了我学农的志向,这次又和毛主席及其家人一起吃的晚饭,饭菜比较简单。有我们湖南人爱吃的苦瓜炒辣椒。毛主席指着说:“辛苦!辛苦!”毛主席的亲口鼓励和教诲,以及我对毛主席做过的保证,一直是我工作和生活的动力,鼓舞着我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农业科学事业。留苏归来,我一直从事土壤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已经培养了2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国内外发表了30余篇学术论文。

   在毛主席百年诞辰前夕,回顾走过的生活历程,我的每一点进步,每一分成绩都与毛主席的亲切关怀、教诲和鼓励分不开,我十分怀念毛主席。

   摘自:《缅怀毛泽东》

 

附二、毛舅舅

  今年1月,黄太胜在潇湘电影制片厂摄制的50集电视连续剧《名人童年》中,扮演毛泽东。剧中的名人之一陈文新,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父陈昌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的同学,因叛徒出卖而英勇牺牲。因陈昌夫人姓毛,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呼毛泽东为“毛舅舅”。

  黄太胜说,拍摄现场是在长沙黄花镇一个普通的农户家中,整个拍摄过程从中午12时30分化妆开始,一直到晚上5点多钟才结束。

  摄制完成后,导演对他的表演十分满意。黄太胜说,其实,看到剧本后,他压力很大,因为既要体现毛泽东亲切随和的伟人风度,表现他痛失战友、安抚遗孤的复杂心情,又不能过分夸张和随意。

  考虑再三之后,他决定这样来处理剧情:进屋后和他的家人拉家常,“毛舅舅”准备走了,陈文新和她的母亲、姐姐们对他难舍难分。这时,毛泽东拍了拍陈文新母亲的肩膀,拉住她的手说了几句宽慰的话。这样既恰如其分又亲切感人。

 

附三、张世贤采访陈文新

饮水思源 幸福不忘共产党——--张世贤同志讲述老校友陈文新与毛主席相聚的故事

    5月6日下午3:00,第二届大学生学术科技节之博士论坛系列讲座之二<<怀念老校友与毛主席相聚的日子--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文新同志>>的报告会在资环楼425室举行.

    "我今天向大家做的报告,是我去年圣诞节那天对陈文新同志进行采访的内容,我要跟大家讲述的是她与毛主席两次会见的故事."已是73岁高龄的老校友张世贤同志向大家作的开场白.

    张世贤同志先简单的介绍了陈文新:她也是我们的校友,现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她的父亲陈昌同志是革命烈士,也是毛主席的好朋友.之后,张世贤同志便从"爸爸与毛主席一起干革命,妈妈为毛主席做饭,与毛主席两次幸福的会见,学农很有志气,为土地兴建氮肥厂"这五个方面向大家作了一一讲述.老校友幽默生动的语言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另外,投影上还展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这让大家感到此次报告会格外有意义.

    在最后,张世贤同志还给同学们看了几张自己拍的照片,从学习,政治,思想上都给予了大家以启发,同时,他还向同学们提出要"学习知识,增强本领,崇尚先进,不怕困难,自主自强"的殷切期望,而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便是对老校友坚定的回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