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zampca:关于中共早期武装暴动,和席琳几句
席琳兄关于中共早期武装暴动中未命领导人一文,虽早已看到,但没有回贴,因以前不能算认真看,席兄辛苦,文中搜集提供了好多资料,不花点时间看,还真不好消化,随口乱讲不好,终于下决心拿出些时间来认真看完了,既然有一些看法,随手写下来也好,不成文章的,写一点算一点,算是给席兄凑点份子吧,离席兄的贴时间长了点,故另起一贴吧,要参考席文的朋友,抬抬头就是了。
关于中共党早期武装暴动中未命领导人,这个切点甚有意思,老席还是很会找题目啊,佩服一下。但我有个疑问,不是对老席的,是对所谓27到29年二十四次武装起义,一是为什么选这个时段,27年好理解,为什么到29年而不是28年或30年呢?又为什么只是这二十四次?要说是这个时段全部起义,可不止二十四次哦,要说是主要起义,二十四次里有的暴动并不大嘛,既然连主要领导人的名字都不愿提,还不干脆把那几次排除出去?个人看法,论主要起义,一是看当时的规模和影响,如南昌、广州起义,绝无争议;二看对创造根据地和军队的作用,也就是以后世结果论英雄,如创造一方面军主要部队的湘鄂赣边秋收起义、湘南起义和平江起义,创造四方面军主要部队的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创造二方面军主要部队的湘鄂边起义;三是有特别代表性如海南和海陆丰。弋横、闽西、赣西南、百色大致可算第二类,就是次一等,类似还有清涧、渭华和川东,依我看是有一个特别类,叫以后世人定前世事吧,鄂南和确山,没有董必武和杨靖宇怕是不好进,至于划到29年,不知是照顾四方面军还是百色啊?大概既然划到这一年、划到百色这一级,一平一衡,才出来二十四吧。一点联想。
赣西南的重要性,只在百色之上,不会之下,老百上去了,这也要上,合逻辑,至于领导人缺省态,当然是字母团的敏感性。老席以萧人鹄等为27年洪湖等地起义的领导人,基本也是对的,只是他们这个部队,叫工农革命军第五军,不好去沾大名鼎鼎红五军的光,那是有专利的。我不太明白的是既然不愿意提人家的名字,为何把这样一个规模不大,以后也没有成气候的部队光荣地列上去了,逻辑上真成问题,要说当时影响,那个地方本来就土著部队多如牛毛,多几支部队造反,当局不注意的吧。
关于鄂、闽、苏三北,话多点,慢慢写吧。先贴一个以前写的关于浙江红十三军的旧贴吧,
浙江红十三军始末 来源:清谈天地 www.talkskyland.com
红十三军是一九三零年五月九日在浙南永嘉成立的,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也就是柴水香;当时永嘉、瑞安的游击队,会同青田、缙云、黄岩、仙居游击队的代表,共三千二百人,在枫林惠日寺宣布成立红十三军。红十三军序列中一共有三个团,第一团集中永嘉西楠溪的游击队组成,高峰时曾达到三千人,前身是由浙南特委书记王国桢与上海来的胡公冕所建立的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一说也包括了陈卓如的瑞安游击队,该部是红十三军军部存续时期里指挥的主力,现在官方确定之红十三军的成立失败时段,实际上就是该团从成立到主要余部被消灭的时段;第二团由温岭钨根的游击队组成,约三百人;第三团由永康、缙云、仙居的游击队组成,高峰时约为一千五百人。红十三军成立之后,活动于温、台、处(金华)三州,遵中央方针,对区内一些城镇发动过一系列进攻,获得一些成功,也遭受很大损失,并引起当局的严重关注,蒋冯之战结束之后,南京政府成立四省剿总,派李杰三率浙江省保安第三、四、五、七团对红十三军的根据地发动了围剿,乌岩之战失利后,红十三军处境困难,军部遂决定化整为零,军长胡公冕离队,由代政委柴水香留队指挥(政委金贯真在十三军成立之初便在温州被捕牺牲),军事指挥由一团团长雷高升负责。三零年八月,一团曾称西楠溪独立师,雷为师长,但一般仍以其为一团团长。柴水香则于该年九月被董佐光部出卖给当局杀害。
红十三军是中共在浙江境内建立的第一支红军正规部队,名列当时全国十四支红军之一,最多时拥有六千余兵力,比较起步阶段的各支红军,就人数来看,规模并不算小了,为什么没有成就燎原之势尼,依小A的轻量级分析意见:一是未得地利之便,浙江是国民政府的腹心之地,在那个地方闹出点动静来,很容易就成了出头的椽子;二是先天不足,有人要讲了,哪一支红军是先天足滴?这也不错,但红十三军的先天怕是不足得厉害点,红十三军当然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滴,它是组合了浙南、浙西各色中共影响下的农民武装而成,这当然也不稀罕,红军草创时期的各部,这样的成份都大得很,但红十三军这样的成份就是百分之一百,既不象井岗山,有一支具有相当军事素质的核心力量打底,也不象鄂豫皖,有徐向前为代表的红色黄埔充当台柱,唯一较有军事背景的军长胡公冕,虽然在黄埔系里完全可以摆一摆老资格,但似乎并拿不出一份出色的军事指挥履历滴。军事素质问题而外,还有军令问题,红十三军存在历史不长,军内各支队伍尚处于磨合阶段,A的管见,对军内大多数的农民武装,组织甚至也没有建立起绝对权威,故该军在存续时间内,更多是一个名义,一个联盟,尚不能称为一支军令政令统一的完整军队。
红十三军在决定分散之后,一小部分部队留楠溪活动,永嘉雷高升、黄岩戴元谱、永康楼其团、仙居金永洪各带一部分人坚持在永、仙、黄、青的山区里,胡协合、谢文侯部则接受了当局的收编。三二年五月,因处境艰难,一团团长雷高升受当局欺骗(当然,也抱着欺骗当局的企图),以不编散、不调遣、驻防东宗为条件,率第一团的余部改编为永嘉巡缉队,下山那天,点了验了,酒了饭了,再接机枪,被全部消灭,戴元谱、雷高升先后被杀。现以此标志红十三军的全面失败。这样的结局当然不能说没有接受招安之嫌,于是造成红十三军长期在红军史上蒸发,出现如此局面的另一原因,恐怕就是原红十三军的大佬无人在朝了,说起来该军的主要组织人、领导人,多来自温特支,如金贯真、王国桢等,党内资历颇老,金贯真还是温特支的创建人谢文锦介绍入党的,军长胡公冕资历就更老了,和谢文锦一样,是浙南籍的中共元老,在国共两边都有着很广的人脉关系,金、王牺牲,胡在被捕后由党国元老们营救出狱,遂脱党,在旧交胡宗南的照顾下,担任些党国的二流军政要职,因仍对旧组织友好,建国后的待遇还是过得去滴,但就没什么余地为旧部下做什么实事廖。
其实红十三军一团的失败,也并不意味着红十三军余部全部消失,金永洪接替指挥一团剩余人员,至少活动到三三年下半年;二团的余部在赵裕平、应保寿等人领导下,退到玉环沿海的岛屿上,其中洋屿岛上的武装活动一直持续到三六年初;三团余部在永康、缙云边境山区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三六年年中;此外,红十三师的失散人员郑农,三一年开始在兰溪活动,号称红十三军第二师,一直到三三年十月。从A接触的有限资料看,红十三军建制部队在三五支队建立很早前已消失,两者沿革关系似乎不存在,但红十三军人员加入三五支队的可能性就很大了。而刘英、粟裕部挺进师,浙江境内的第二支红军正规部队里,则不仅有原红十三军和温特支人员,还肯定有红十三军的余部汇入了,红十三军三团部分余部,在东阳中心县委指导下成立浙西游击队,三五年十一月与挺进师刘达云、张文碧纵队会合,被整编为浙西第一、二大队,可惜二大队一部分人员后来被错杀;一大队副大队长投敌、大队长牺牲后,部队瓦解。东拉西扯了一阵,收了吧。
席琳: A兄好帖!
开始也纳闷呢,为什么区区几十个人,也称红五军?多亏A兄指正。
似乎在1927-28年的时候,所有共产党起义掌握的革命武装,统称工农革命军。28年的什么时候以后,才一致改称为红军。
这个胡公冕,和从事秘密工作的梅龚彬、马子谷及另外一胡(胡允恭)事迹相仿佛。他在上海和西北都没有少做工作,其作用不下于一个开国上将。陈仪是胡允恭策反的,陈明仁是马子谷策反的,胡宗南部则和胡公冕有关系。
张戎书中说胡公冕策反了胡宗南,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国务院发布的胡公冕逝世的仆告中,有在解放战争时期协助我党对胡宗南部进行策反工作的字样。毛泽东给彭德怀的电报中,也有胡公冕已去西安,可依靠他来收拾胡宗南余部字样等,概因为二胡(胡公冕/胡宗南)有师生之谊的关系。
本来就是抛砖引玉,等看A兄的大作。
anzampca:席兄客气
我就是看了你那么多资料感兴趣,一起扯扯,开开心而已。
至于胡公冕,中国历次改朝换代,这样的人都多,客观上有贡献的,大势所趋,减少牺牲,总是好事,而且两边都有需求。降将呢,如果隔得进,意识形态就要作用,争议就多,从大的历史观看,内战中的降将,只要讲一点品,还是功大于过,人品很坏,所谓恶行恶状,就要被垢病了。
胡宗南被策反过,是可能的,被策反了,就子虚乌有。
席琳: 对于降将
不管是过来的或者是过去的,国民党方面,总体来讲,还算大度。后来庙小僧多,连家臣都没有了饭碗,也就顾不过来了。
共产党方面,对自己人够狠;对过来了的,供起来做花瓶,骨子里并不信用;对过去了的,如果鞭够长,也就睁眼闭眼,不搞国际暗杀。这后一点,又强过国民党。所以龚楚、张国焘、陈绍禹都得享天年。
胡公冕原来就是共产党的人,后来因为上海的临时中央机关遭破坏,失去了联系。再后来被捕,写了自白书,和薄一波、叶挺的情况又相似,不应该算是脱党。
就算是脱了党,后来他又率部起义,也算是功臣。
至于胡宗南,也不相信他被策了反。只是这小胡没有把老胡捆了去请功,为人就强过汤恩伯。
anzampca:喔
我倒不是说胡公冕降将,是指象他那样一批穿针引线的人。
席兄对胡该是有研究?记得以前看过你写的一篇东西,写过他,名字记不清了。胡算不算脱党,我个人认为只是说法了,无所谓,我对大革命时期两边走过的人,觉得只是一种站队,不能简单论背叛,当然胡是晚点,到那个时候,一般就要算对旧阵营的背叛,但象胡着样的两边超级人脉的,情况不一样,是朋友要保他命,又已经脱了关系,才走了过场,但与薄还是不一样的。其实胡这样的,留在中共营内要吃苦头的,还是那样似是而非好,周恩来后来待他很好,他要真搅到党内政治里去,周反不能保他吧。
席琳:说不上
胡允恭的材料,看过一点。但胡公冕,临时才抱的佛脚。
anzampca:关于苏北的农民起义
关于苏北的农民起义,通海如泰地区有一个五一暴动,以后创造过一个红十四军,席琳兄英明,建立了“五一暴动”与“创建红十四军”这两个事件的不等式,再讲明白点,就是苏北有两次农民起义,后一次创造了红十四军,五一暴动则没有,这样一来,李维汉、李硕勋与五一暴动之关系,应该说之没关系,也就明确了。实在的讲,李硕勋与后一次通海如泰武装斗争的关系也是有限的很,要说他是领导,那李维汉也领导,不止于此,江苏省委听取南通特委汇报并确定建立红十四军的会议上,还有一个超级中央大佬在座,那就是周恩来,想来周公要是开口要这个领导牌牌,两李也就要溜边了。所幸周公不要,李维汉不要,李硕勋先生要是活着,也未必会要吧,别人要替他争,那就争吧,反正席琳的眼睛是雪亮的。
那么五一暴动是谁领导滴?黄逸峰吗?这个我倒是狗熊所见不同。黄逸峰确于28年2月奉省委令到如皋视察,传达暴动指示,但4月省委王若飞也去了嘛,传达了通海如泰起义的计划,这二位相对五一暴动的关系,和一周二李相对于第二次通海如泰起义的关系,怕是所差不多,比较“领导”,真正负全面责任的,是如皋县委书记王盈朝,暴动失败后去向王若飞报告的也是他,而直接领农民打响第一枪的是徐芳德。黄逸峰开国后在华东局挨整,是因为抗日战争中,联抗部队去盐城以后,黄在一系列工作中与小姚结了梁子吧,饶某倒台后,胖大帅早以大张旗鼓地给黄平反了,黄逸峰以后在上海搞经济研究所,当社科院院长,不算得发也不是另类,八十年代体体面面过世,五一暴动要真是他一手把出来,现在何苦把他老人家挤一边?当然五一暴动与红十四军之间是有很大因果关系的,五一暴动本身只是数百农民攻击了一个班的县警察,以后又打了一些地主庄园和民团,三天即告失败,要不是在此基础上孕育了进一步的武装斗争,最终出现一个红十四军,其本身够不够主要暴动的资格?我个人的看法是未必。虽然红十四军也没有星火燎原,但和我前面提到的红十三军一样,同样是在国民政府的腹心之地活动,在那个地方闹出点动静来当然就有倍数效应了。至于十四军的建设,与其归功于省委诸公,还不如归功于李超时、王玉文、韩铁心等地方党干和何坤、薛衡竞等外派军干,黄火青和张爱萍等要想沾点功劳,也说得过去。
综合说来,我个人认为,五一暴动如不与后来的十四军扯上,本身很难说是一件有很大效应的事件,而一与后面的红十四军联上,关于领导人的想象空间立刻打开,为什么不标领导人名字?我想是写东西的人明白各种说法在那里,也明白事实是什么,既不愿意MP,也不愿意CP,虚位以悬、各自表述,这是中国文化的优美,反正真正的领导人们地位既不高,又早赴黄泉,谁来争啊。前面提了一下的洪湖五军,情况也差不多吧。
胡说一下,所谓以小人心,度君子腹,而已。
席琳:A兄这一篇,算是理的清。
切,打了一篇东西,又让重新登陆,丢了!!!!
打倒老兵!一点没有长进。
我又看到一本新材料。等过几天一起回。
anzampca:先贴一点十四军吧 来源:清谈天地 www.talkskyland.com
24年,如皋师范学生陆景槐、苏德馨组织劲社,26年10月根据江浙区委的指示成立如皋支部,系通海地区第一个支部,直属区委,书记陆景槐,党员有苏德馨、王玉文等。27年6月,江苏省委成立,取代江浙区委,如皋成立县委,王盈朝书记,委员徐芳德和叶胥朝等七人。28年2月,省委派黄逸峰到如皋视察,传达暴动指示,4月省委书记王若飞往如皋视察,传达了通海如泰起义的计划,王盈朝负全面责任,顾仲起和徐芳德任正副指挥。发动五一起义时,首先攻击文武殿警察的是徐芳德部,以后打了一些地主庄园,三天后失败。王盈朝和吴亚苏往省委向王若飞汇报,后吴亚苏奉命返回重组如皋县委,任书记。28年7月,如皋县委成立工农红军江北总指挥部游击小组,29年1月,泰兴县委组织特务队,8月,南通特委指示将如皋、泰兴两地部队合组成立如泰工农红军,由泰兴县委书记王玉文和如皋县委书记韩铁心指挥。28年11月,南通第一个游击小组也成立。当月特委书记李超时带刘瑞龙前往省委做了汇报,会后遵令准备成立正规红军。30年2月何坤与俞乃诚、张爱萍等奉命从上海前往如皋,和李超时等组织如泰工农红军和通海的江苏一大队合并,筹组红十四军,通海部队为一支队,如泰部队为二支队。4月正式成立十四军,何坤为军长,董畏民政委,薛衡竞参谋长,俞乃诚政治部主任。何坤在老户庄战死后,薛衡竞也战死于刘家桥,5月李超时接任政委兼军长,与张世杰、黄火青等从新整理部队,一度达1300人,600支枪,编两个师。8月发动黄桥总暴动,攻击李长江的苏北剿共总指挥部,失败,10月解体,李超时后于31年6月在镇江与妻子吕继英一起被捕,被杀。原一师师长张世杰,朝鲜人,后在中央苏区战死,政委黎昌圣,后死于张国焘。
关于官方正式认可问题,红十三军比较清楚,以前不认,八十年代才认了,地方才慢慢开始史料收集陈列、给老兵待遇等。红十四军不一样,地方上一直认的,张爱萍六次派人找前军长何坤的遗骨,六零年给他建了纪念碑,写明红十四军军长,李超然也一直供奉在烈士陵园里。和十三军不一样,一是结局上不容易出现其他争议,最多是冒险问题,一是还有三个重要人物活下来,恐怕更重要是,该部是江苏省委和中央军委(上海)直系,周恩来不会忘了,文革还专门在会议上提出红十四军只有三个人活下了(当然是指该军重要干部,系指张爱萍、黄火星和刘瑞龙),以图保护张爱萍。当然也正是由于与上海中央这层关系,有所谓路线之说,很长时间里该军是不会被大事褒扬,但不应该是八十年代才承认的吧,除上面的证据,刘瑞龙在七十年代也写过回忆十四军的文章。八十年代后当然不同,开始肯定上海中央、江苏省委(包括陈云啊)对红军贡献了,顾忌除掉了,就比较高调一些,另外张爱萍也到了着力得多的地位,张对红十四军本来就一直是呵护的。十三军的问题,张肯定也是出力了,十五军我就不很清楚,逻辑上应该也是一样的。其实可能还有一层关系的,就是十四军和李硕勋,以及刘瑞龙--顾民元--江树峰--江上清。
席琳:A兄这个帖,和前面十三军那个,可成系列了。
坚持下来的,都不容易呀。比万里长征,不差多少。
关于苏北农民起义,关键还在于,当时谁任南通特委的书记?
王盈朝是如皋的县委书记,也是苏北农民起义的一个领导人,这点没有错。可是王盈朝只是一个地方领导,同时在苏北参加五一起义的,还有另外一个县:泰兴。泰兴和如皋,商定于五一节同时动手,但泰兴的起义,因为动手早,暴露了目标,就比如皋早了一天,规模也比如皋的大。
泰兴的县委书记沈毅,在五一起义中的表现,一点不比王盈朝差,可是他死的早。其中居间起协调作用的,除了这两个县的县委书记外,应该就是他们的上级组织,中共南通特委。
在如皋的三人领导层中,杭果人是一个,他的身份,是省委特派员,和王若飞一起来的。另外一个人,起义总指挥,就是南通特委军事委员(一说军事部长)顾仲起,是南通特委派来的。顺便说一句,这位顾仲起,和黄逸峰一样,开始不过一文学青年,后来受茅盾资助,进了黄埔军校,也算是文武双全。只是这老兄在起义失败后,穷困撩倒,加上失恋,就消极失望,投了黄浦江。
这种事,哪能望中共党史上写呢。
那么当时的南通特委书记是谁呢?目前看到的材料中,就是黄逸峰。他受江苏省委派遣,于己于1928年1-2月间到如皋和泰兴听取两县起义计划,并具体帮助进行动员和编组农民武装的工作,播下了火种。当然啦,他这个特委书记,当的大概很轻松,具体参加没参加起义,文献上没有记载。4月份来的王若飞,到如皋传达省委关于发动五一暴动的指示,传达完也就走了。
如果看一看发生在广西左右江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邓小平的作用,和黄逸峰、王若飞在苏北的作用,几乎一样。要知道,王若飞是四八烈士,名气大的紧。王若飞的作用若大过黄逸峰,在党史和军史上,是不会不提的。
我就近看的一个材料,是1997年版的《中国革命起义大全》,其中说到苏北的两次起义,正是只提王若飞,不提黄逸峰的。
所以我觉得,如果能证实黄逸峰当时的任职,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
原来打的东西丢了,重新敲上几句,多为臆测。A兄见笑了,继续继续。
anzampca:南通特委书记om
就是黄逸峰,而且是光棍,28年2月去任地组织新特委,巡视所辖各县委,并准备暴动。从这个意义上,他是五一暴动领导人,而且本身是可以成为当地最高领导的,结果没有,并不是他轻松了,我说的不对,老席照顾我的面子,也说错了,刚查来,黄在2月巡视泰兴、如皋后,3月到东台巡视,召集县委开会时,被县当局抄了会场,全部抓走了。现在可以明白黄书记的上级王书记为什么在4月亲自出马巡视如皋了。
当时准备暴动不止如泰两县,特委下属县委都计划有动作,特委领导应是天经地义,我最初不以为黄是领导,主要是认为他并没有被入另册,既然盖棺论定里没有苏北起义老大的桂冠,应该就不是老大,这个推论是对了,下面以为人家轻松,就是不当推论了,人家被捕啦。
泰兴和老沈的事,席兄在这里和你自己坑里都补了点,补得好,如皋不可专美。我也去添了一小锹。还有一事,那个“二十四起义表”,苏北起义时间不对啊,五月就“冬”?地方也划的大了了,黄被捕后,全区的计划就没有联动,叫如泰暴动确切些,现在的记载就是这两县有大一些动作,其他各县有行动怕也不大。如、泰两个县委书记是各自掌舵,上面有一个联席会议,算有配合,但基本两县还是各自起事。要说上面还有一层,就是王若飞了,有人要挂他,也罢,但他毕竟不在当地,那就要算我说的比较“领导”了。
最后也要客气一句,让席兄见笑了,其实就我们两个说相声,五十步一百步的,自己个乐吧
说起来抓个人一起钻牛角,搞清点东西(或自以为搞清点事情),还真是挺乐的,就是累得慌
席琳:A兄辛苦,谢谢谢谢。
这样,黄逸峰的事情,基本上是弄清楚了。所以如果说苏北起义排领导人的话,我是倾向于黄逸峰排第一位的。相似的可以参比的例子,就是广西左右江起义。右江(百色起义)目前排名:邓小平、张云逸、陈豪人。左江(龙州起义):邓小平、俞作豫、李明瑞。
其实大家都知道的原因,邓小平于百色起义前两个礼拜(1929年11月28号左右,现在的官方说法是12月10号),就跑上海去了,龙州的事,邓小平更是膀不上边。要说邓是红八军红七军的领导人,没错,因为那是后来中央任命的。但要说是左右江起义的领导人,就有点那个了。(哈,自己打自己一个嘴巴)
A兄的材料,还有下面这个补充,说明黄逸峰当时的目的,就是发动全地区的五一暴动。王若飞的出马,只是来替补一下,在方向和策略上,并没有什么改变。当然了,正如A兄所言,这黄逸峰如果不是在布置起义的途中被抓起来,他这起义第一领导人的位置,就更是名正言顺。如果当时黄逸峰就给杀掉,也肯定比后来活着,就苏北起义而言,更为荣耀。至少他可以象百色起义时的韦拔群烈士那样,混进起义领导人的行列。最不济,是老黄祖坟里冒青烟,不小心被黄袍加身,或者后代中出个什么牛人,那么整个苏北起义的历史,都得改写。嘿,谁知道呢。
1928年3月,奉命到南通组建中共南通特委的黄逸峰到东台巡视,他向县委传达了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关于组织农民暴动的决议。县委决定:首先在城郊地区组织农民暴动,相机占领县城;如不能占领县城,则将暴动向沿海地区扩展,建立农民武装。暴动的时间定在5月1日。为此,黄逸峰、陈雪生等深入三灶地区,指导和部署暴动的准备工作。从三灶回东台城的第二天晚上,县委开会时,不料被敌发现,国民党东台县县长田良骥连夜进行大搜捕,黄逸峰和中共东台县委全部领导成员同时被捕。随后,东台革命转入了低潮。
顺便说一下,这王若飞,和罗亦农一样,都是共产党早期不可多得的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