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席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各地武装起义(四)

(2006-02-04 12:10:07) 下一个

关于闽北崇安农民起义,文献上说:(1927年)12月5日,在闽北、闽南临委暨各县负责人联席会上,成立了中共福建临时省委。1928年1月,崇安特支改为崇安县委,任由徐履峻任书记。其后,县委在全县近百个村庄和浦城西乡二十几个村庄普遍建立了农民革命组织“民众会”和秘密农民武装“民众队”,积极为暴动作准备。9月28日,崇安上梅乡首先发起农民暴动,随后很快就发展到508个村庄。10月,徐履峻牺牲,暴动受挫。是年年底至次年1月,崇安县委又领导了以上梅为中心的第二次暴动。1929年4月,崇安县委决定将遍布武夷山内外的16支民众队陆续编为红军。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五团在崇安成立,陈耿任团长。1930年5月1日,崇安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上梅召开,诞生了崇安县苏维埃政府。苏区包括崇安大部、建阳北部、浦城西部以及江西铅山、上饶县边界局部地区。

《中国大百科全书》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起义词条中说,福建崇安上梅农民暴动,是由中共福建崇安縣委領導。这崇安农民起义,是福建省著名的五大农民暴动之一。1928年9月28日在中共崇安县委书记徐履峻指挥下,打响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北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武装的第一枪。

闽北革命先驱 徐履峻(1897-1928) 图

崇安县(现在的武夷山市)的介绍材料中说: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厅“全国各地农民起义示意图”上,上梅暴动被列在示意图内,并插一面红旗,这在全国2000多个县份中属少数。它体现了武夷山革命老区,在中国武装斗争史上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可是在上面的这个各地武装起义一览表中,起义领导人徐履峻、陈耿、徐福元等人的名字,是被隐去了的。奇怪的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为什么还要遮掩掩?而且别的地区的武装起义,都是在中央特委的指导下进行的,怎么到了闽北,就成崇安县委领导的了?看来里面有鬼。

关于徐履峻烈士,根据《厦门日报》的报道:

徐履峻,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回到崇安从事农民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因受到反动当局的缉捕,秘密到武汉寻找党中央。1927年7月下旬,和在中央政治局秘书处工作的陈昭礼,一起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回福建恢复被破坏的党组织。10月中共崇安特别支部(不久改为崇安县委)成立,任书记。他变卖家财开办平民夜校,组织农会培养农运骨干,领导开展农民反苛捐杂税和工人罢工斗争,建立工农武装。1928年9月,徐履峻被选为中共福建省委候补委员。9月28日,领导发动以上梅为中心的崇(安)浦(城)第一次农民武装暴动。10月31日,在陷入敌人重围的危急情况下,将枪膛中最后一粒子弹射进了自己口腔,壮烈牺牲。

关于陈耿烈士和徐福元烈士,根据《闽北日报》的报道:

陈耿(1905-1933),福建省崇安县程家洲村人,闽北红军与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 陈耿就读于黄埔军校,后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排长。“四一二”政变后,他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面目,毅然回乡从事农民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徐履峻一起在崇安县城发动了数千人的惩办劣绅万钟琪的武装游行大会。 1928年9月,上梅暴动失利后,革命处于低潮,陈耿挺身而出,接替了徐履峻的职务,肩负起继续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重担,总结经验教训,建立武装民众队作为起义的骨干,于1928年12月23日在东乡再次举行武装暴动,铲除恶霸联首和反动分子,血祭先烈徐履峻。 在陈耿的领导下,革命武装力量得到进一步发展,1929年底,闽北第一支正式红军队伍——红五十五团成立,陈耿为团长。1930年4月,闽北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崇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陈耿兼任苏维埃执行委员、军事委员会主席。8月,又建立起了红军教导团,陈耿再兼团长。 1930年10月初,奉中央命令,闽北苏区与赣东北合并,五十五团和教导团开赴江西编入红十军准备攻打南昌。1933年9月,陈耿在赣东北“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

徐福元(1897-1933)<!--txt begin--> 徐福元,福建省崇安县岚谷练边村人。崇浦农民暴动的组织者和闽北革命根据地、闽北红军的创建人之一。 1927年,徐福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受党的指派深入崇安西乡发动群众,建立民众会,积极筹备暴动。他多次参加县委召开的暴动筹划会,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暴动中,都担任西路民众队指挥。在起义军失利之时,主动地带领武装队伍退入山区,坚持斗争,在西乡建立以吴三地为中心的根据地,与陈耿的东乡、左诗赞的北乡根据地互相配合,形成了武装割据的局面。1929年10月,闽北16支民众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五十五团,徐福元任第三连连长。 1930年3月,徐福元接任崇安县委书记,在根据地开展土地改革试点,为在闽北苏区全面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30年10月,闽北苏区与赣东北苏区合并,崇安县委改为县行动委员会,闽北红军五十五团和教导团调往赣东北编入红十军,留下两个连的红军和地方武装由徐福元领导坚持战斗。1932年12月,崇安县赤卫军成立,徐福元任军长,赤卫军在他的指挥下英勇战斗。 1933年5月1日,徐福元在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于崇安县城。

关于闽北临委,根据《闽浙赣苏区创建纪略》一文的记载:

“八七”会议的当天,中央即决定在闽北设立直属中央的临时委员会,以组织农民暴动的方式夺取政权。在闽北临委和崇安特支(是年7月建立)领导下,崇安两千多农民于10月10日云集县城,举行示威游行,狠狠打击了土豪劣绅的气焰。11月,崇安、浦城边区一千多造纸工人举行罢工斗争。这两次斗争,成为闽北工农武装暴动的前奏。

《福建省省情资料库》关于闽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部分明确指出:早在大革命时期,党组织就在闽北地区开展进步活动。1927年7月,党中央派陈昭礼和徐履峻来闽北,从事恢复福建党组织的工作,先后成立中共崇安特别支部、中共建瓯县委和中共闽北临时特委以及中共崇安县委。1928年4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常委陈昭礼又参加了崇安县委扩大会议,传达临时省委关于“争取群众、武装暴动、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的斗争方针。为此,县委抓紧建立群众性武装组织“民众会”,积极开展抗捐、抗税、抗债、抗租、抗粮的“五抗”斗争;并于9月28日发动以崇安上梅为中心的崇安、浦城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上梅、吴三地、黄龙岩为中心的小块游击根据地。1929年6月19日,松溪县路下桥的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开辟建(瓯)松(溪)政(和)边区游击区域。

《各地武装起义》关于崇安农民起义,也只有下面两句话:1927年7月,中共中央派遣熟悉当地情况的共产党员陈昭礼(陈豪人)、徐履峻从武汉回到崇安进行建党。1928年9月28日,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崇安特支在福建省北部崇安、浦城地区发动和领导了农民武装起义。

陈昭礼烈士(1907-1940)

也就是说,闽北崇安起义的领导人,是在崇安特支的前面,还有一个闽北临委。闽北临委的书记,是陈昭礼。这个陈昭礼,在福建党史上和闽南的罗明陈明(少微)齐名,曾任福州地委书记、闽北临委书记、福建临时省委宣传部主任、组织部长和代理省委书记,由于陈明和罗明也先后都任代理省委书记,因此就常常被人给搞错。

《福州市鼓楼区档案局》的资料称:陈昭礼,又名豪人、陈方,福州市人。于一九二五年三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六年冬回福州地委工作,在大庙山成立福州店员总工会,发动斗争。一九二七年陈昭礼出席党的“五大”。一九二七年底,负责市委工作。一九二八年初,到省委机关工作,发动、组织工农群众斗争,中共福建省委成立,被选为省委委员,不久出席党的“六大”。一九二九年三月红四军入闽被选为省委常委兼宣传部主任,代理书记。一九二九年八月初被党中央调离福建到广西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协助邓斌(小平)同志,积极发展革命势力,举行武装起义。在左江、右江地区革命根据地,张云逸为红七军军长,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昭礼为政治部主任。一九四○年八月初,在离崇安三公里处遭特务枪击头部,牺牲时年仅三十三岁。

陈明(1902-1944)和山东姊妹剧团团长辛锐(左)在大青山战斗中牺牲

陈明,原名若显,字少微,1902年生,福建省龙岩市东肖区龙聚村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先后执教于南安县斗南中学、厦门市集美中学和中山中学。1925年秋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半工半读.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任中共龙溪中心县委书记、福州"四.三"反革命政变后,陈明化装成教员,秘密经上海转到武汉,向中共中央作了汇报。同年7月,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派陈明、陈昭礼两人以中共中央福建省党务特派员名义,回福建整顿恢复党组织,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历任闽南特委书记、福建临时特委书记、福建省委宣传部长、代理省委书记。1928年9月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1年冬回国,任瑞金工农红军学校教育,参加了长征,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宣传部长和山东分局政府工作部部长兼党校校长。1941年3月与山东纵队姊妹剧团团长辛锐结婚,1944年11月30日在沂南县大青山反"扫荡"中,率机关转移,被日军包围,壮烈牺牲。

罗明回忆在上杭欢迎南昌起义军时说:“四一二”以后我在漳州闽南特委任书记。在应付了漳州、厦门的事变后,五、六月间赶到闽西。当时重要的农运地点都在闽西,在上杭、永定、龙岩三县。后来中央派人到福建指示成立临时省委,先派陈明(永安人,共产党员)来,后派陈昭礼来,他们是于七月中旬找到闽南特委的。过去闽南归广东区委管,闽北归上海,“四一二”之后中央就决定成立临时福建省委领导福建工作。

罗明(1901-1987)

罗明,原名罗善培,广东大埔人。曾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等职,出席中共“六大”,领导了厦门的破狱斗争。1927年1月,组建中共厦门市委、建立中共闽南部(特)委。 1933年2月,党内错误地开展反对所谓“罗明路线”的斗争,他改任中共中央党校教育处长。在长征途中因作战负伤,留在地方,失掉了组织关系,流落南洋。解放后受方毅邀请回国,在叶剑英主持下任南方大学校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80年10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恢复中共党籍。    

领导完闽北起义后的陈昭礼,先于邓小平被主持中央的李立三派到广西主持广西军委,领导左右江农民起义,并化名为陈豪人,百色起义时,邓小平在上海,陈豪人任红七军前委书记和政治部主任。大概和鄂中的萧人鹄一样,陈豪人上船太早了,犯了阎王忌。

福建事变时,陈昭礼又化名陈希周,受潘汉年的派遣长期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事抗日统战工作,直至被害。

潘汉年(1906-1977)

潘汉年江苏宜兴归径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革命军报》总编辑,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左翼文化总同盟中共党组书记、中共江西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地方工作部部长等。1936年, 任中共与国民党谈判代表。1937年9月,任八路军上海办事处主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在上海等地领导对敌地下斗争和开展统战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社会部部长和统战部部长、上海市委副书记和第三书记、上海市副市长。1955年4月3日, 因“内奸”判刑。1977年含冤病逝。临终前与爱妻董慧女士软禁于湖南茶陵米江茶场(湖南省第三劳改场)。1982年8月,被中共中央平反昭雪,公开恢复名誉

由于和李立三和潘汉年有关系,所以百色起义的领导人,陈豪人就被“等”掉了,那么闽北农民起义,也肯定就没有份。

邓小平女儿的书说,在从广西到江西的路上,陈豪人和叛徒龚楚支持李立三的中央代表邓岗同邓小平吵了一路,然后在一次打仗后,谁也没有告诉,偷偷的溜掉了。50年代,红七军的老战友也出来指认说:陈昭礼加入了第三党。

第三党就是南昌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时任南昌起义革命委员会主席)的谭平山被开除党籍后和邓演达一起成立的“中华革命党”。谭平山不在南昌起义领导人的名单中出现,陈昭礼也就不会在闽北农民起义中出现了。

谭平山(1886-1956)

谭平山,号鸣谦,广东高明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回广东参与组织广州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任中共广东支部书记。大革命时期,是国共合作的积极支持者和执行者,曾作为共产党人代表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国民党一届一中全会和二届一中全会上均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任中央组织部部长。1927年3月担任武汉国民政府委员兼农民部部长,并试图通过武汉国民政府来进行土地改革。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参加南昌起义,被推选为革命委员会主席。南昌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11月,在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被不适当地开除党籍。1930年参与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进行反对蒋介石集团的斗争。

又是一个不适当!幸好,谭平山本人不糊涂,没有和张国焘王明一样,斗争到底,远走他国。并在反右扩大化和文革之前去世。

《闽浙赣苏区创建纪略》中说:在武夷山那一边的福建北部,中央巡视员邱泮林(1930年)7月27日在崇安宣布,将当地的党组织划归赣东北特委领导、当地红军由红十军统一指挥。8月下旬,邱泮林翻过武夷山,正式将闽北的组织关系交给赣东北。至此,赣东北苏区的范围已超越了江西省境,包括了江西东北部和福建北部地区

这个中央巡视员邱泮林的名字,也不常在中共党史上出现。

邱泮林(1907-1938)

邱泮林,又名林清华,广东大埔人。1921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1925年6月加入共青团,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1928年月1月被选为中共闽南临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28年2月,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翌年1月,任中共厦门区委书记,1930年8月,调任江西省委书记,1933年在上海被入狱,出狱后回广东大埔从事教育工作

原来,这个中央巡视员和百色起义中的邓岗及戈横起义的领导人邵式平(红十军前委书记)一样,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乐平党史读物》上,有如下的记载:

1930年9月9日至15日,中共赣东北特委扩大会议在万年富林召开,到会的各县代表共170余人。中共特派员邱泮林和赴上海向中央汇报“信江革命真象”,希望得到“更正确的指示”而回来的邵式平均出席了会议。邱泮林重新传达了中央精神:即继续贯彻当时中央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邵式平还带回了中央的组织决议案(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口头指示。会议认为对中央的决议应立即执行,并决定将党团工会合并,成立赣东北行动委员会,立即调回出击赣北的红十军进行扩编,将大量的赤卫队改编为正规红军。

邵式平(1899-1965)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很多人牺牲了,包括方志敏。

邵式平倒是命大、福大、造化也大。不但成了近代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后也做了老家江西的省委书记。并在1965年病死,十分幸运地躲过了文革的劫难。

邵式平,弋阳县人。早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了革命活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与方志敏一起组织农民运动,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曾任县委书记、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军区司令员、红十军政委、前委书记、省委书记等职。在长征中曾担任纵队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到延安后任陕北公学教育长、抗长分校副校长。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全国解放后,曾任中共华东局委员,中共江西省委第二书记兼省长。在党的“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