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在武汉的时候,曾经和杨学诚烈士的妹妹一起工作过。杨的这个妹妹,叫杨学林,学问不多,但人很好,戴一幅近视眼睛,做事情非常的负责任,人也厉害,我戏称她为“洋教授”。
当时知道,洋教授的哥哥叫杨学诚,是清华毕业的,很有才华,和李先念很好。死时29岁,没有结婚,在武汉有烈士墓,每年祭奠。他当时的想法,是要等革命成功了,全国都解放了,再成家立业。
现在看起来,这杨学诚,真是一个十足的革命的傻子。
杨学诚又名奇山,湖北黄陂人。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出台后,素来埋头用功的杨学诚也不得不卷进这剧烈动荡的政治激流之中。
他热烈地参加了“一二·九”、“一二·一六”两次游行示威和翌年1月的南下扩大宣传,回校后又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1936年2月29日,宋哲元派军警进校搜捕进步同学。地下党支部书记蒋南翔首先被捕,接着北平学联秘书长姚依林和清华民先队纠察队长方左英相继被捕。杨学诚闻讯后,立即组织了爱国同学三四十人,与军警一番搏斗之后,使被捕三人获救。之后,杨学诚还把蒋南翔隐藏在自己屋里,并安全护送他转移。不久,因河北高中学生郭清在狱中不堪酷刑而于3月9日惨死狱中,北平学联发动和组织了“三·三一”抬棺游行,以示对国民党政府的严重抗议。在这次斗争中,会前背着一口空棺材跑到北大三院去开会的是杨学诚,会后抬着棺材在景山大街上领头冲锋陷阵的也是杨学诚。1936年夏,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秋出任支部书记。
1937年4月,杨学诚被选为北平学生的代表,和中共北平市委书记黄敬、民先队总队长李昌等,随刘少奇和彭真到延安参加党的一次重要大会——1937年5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会上他聆听了毛泽东所做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和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论述,增强了他对党的任务、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领会。杨学诚回到北平后,担任了中共北平学委委员和西城区委书记。不久,“七七”抗战爆发,平津失陷。杨学诚作为平津流亡学生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先后建立和领导了济南和南京的平津同学会,最后于9月初到达武汉,担任中共长江局青委委员。以后湖北省委成立,他担任省委青委书记,负责创立和领导了湖北的青年救国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青年抗日运动。
1938年8月,湖北省委派他去鄂中工作。他和陶铸一起创立了近百人的抗日武装,开辟了以应城、京山为基地的抗日游击区。后又组建了新四军豫鄂游击支队,参与领导建设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在鄂中6年艰苦卓绝的工作,是他革命生涯中最光辉的部分。他在这个战斗岗位上,先后担任过中共鄂中特委书记,中共鄂中区党委组织部长、代书记,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兼社会部长,新四军鄂皖兵团政治委员以及豫鄂边区行署副主席、党团书记等职,对新四军五师和鄂豫皖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3年初,他从鄂南返回江北,已是身患多种疾病,但仍抱病坚持工作。严重的肺病使他卧床不起。1944年3月6日,平汉线各据点日军出扰大悟山南北地区。3月7日杨学诚随军转移,在大悟山北麓高家洼病逝,时年29岁。
附一、清华大学:缅怀抗战历史丰碑上的清华人
杨学诚,1934年考入清华物理系,共产党员。他参加和组织了“一二·九”运动,并成为北平学生运动骨干,后来曾先后担任中共鄂中特委书记、区委代书记、新四军第五师鄂皖兵团政委及鄂豫边区行署副主席、党团书记等职务。由于连年敌后艰苦斗争积劳成疾但仍抱病工作,1944年在随军转移中于3月7日因肺病加重高烧去世,年仅29岁。
附二: 念奴娇·忆杨学诚烈士
彭 杰(高11班学员)
进修期间,偶经清华烈士纪念碑,细瞻瞻,杨学诚名入眼帘,伫立凝眸,感慨系之,惟不能已。填词一首,以寄同乡景仰之情。
滠水蜿蜒,迂缓处,栏山叠秀。乔笈求学到清华,年少揖别故土。近春园花,荷花泽畔,离离险影依田。遥忆当年,儒生意气方遒。
硝烟乍起时节,横梨策马,辗转烽火路。扬鞭指点鄂豫池,傅敌长缨在手。豪情累虹,义薄方天,各铸神州。如今安知,故园宏图绘就!
杨学诚(1915—1944)湖北武汉董陂庄人。1934年考入清华,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南下室传队队长。1938年任鄂中特委书记,次年鄂豫也组织部长行政公署副主任。1944年牺牲。家乡董陂有“杨学诚烈士陵园”,是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