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席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共领导下的闽北党组织、政权、军事机构的设置和行政区划沿革

(2005-12-31 06:07:25) 下一个
中共领导下的闽北党组织、政权、军事机构的设置和行政区划沿革
[ 市委 ] [ 2004-12-24 15:18:33 ]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脉南麓闽江上游,东南与宁德市的古田、屏南、寿宁、周宁等县为界,西南与三明市的泰宁、将乐、沙县、尤溪等县相连,东北与浙江省的江山、龙泉、庆元等县毗邻,西北与江西省的铅山、上饶、广丰、资溪、黎川等县接壤,现辖延平区、邵武市、建瓯市、建阳市、武夷山市和顺昌县、光泽县、浦城县、松溪县、政和县,面积2.63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余人。俗称闽北。但在近现代史上,闽北的区域范围却不限于此,屡有变化,这就给阅读闽北革命史、了解闽北区情的朋友带来许多困难。

  闽北西有武夷山、杉岭,北有仙霞岭与江西省、浙江省分隔,地理环境和居民生活习俗与外省有明显的差异,长期以来省界比较固定,除了民国时期的1934年8月至1947年8月,光泽县曾一度划归江西省管辖外,基本上没有变化。但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特定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在几省或几县相邻的边界反动力量相对薄弱地区,建立党的组织、政权,这往往要打破县域、省域而另外命名。如闽浙赣省、广(丰)浦(城)崇(安)县等等,而这些组织、政权又因各个时期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的时存时亡,飘忽不定,有的甚至转瞬而逝,令人摸不着头脑。为了帮助大家了解闽北革命史,了解闽北区情,特对闽北近8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组织、政权、军事机构的设置和行政区划沿革作一梳理。

  在大革命时期,闽北一批在外求学的学生接受马列主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他们受党委派回乡开展建党工作,于同年7月在建瓯成立了闽北第一个党支部,葛越溪任书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中央决定:“闽省暂时划分为闽南、闽北两区。兴化、泉州、厦门、漳州、龙岩、汀州所属为闽南;福州、南平、邵武、建宁(建瓯??引者注)所属为闽北。各设临时委员会管理之。闽北临时委员会直隶中央,闽南临时委员会由粤省委指挥”(《中共中央致闽北闽南临委信》1927年8月)。同时派遣在党中央任秘书的陈昭礼回闽北,于同年8月在建瓯成立了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陈昭礼任书记,机关驻建瓯城关五通巷“三一八”烈士刘葆彝故居,下辖中共建瓯县委、中共崇安特别支部(1928年1月改县委)、中共浦城岱后支部、中共建阳支部等组织。

  1927年9月,临委组织委员潘作民代表临委赴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于9月底返回建瓯传达中央指示,决定改组临委组织,成立福州、延平(南平)两个办事处。会后,陈昭礼即到福州成立了闽北临委驻福州办事处,对已被破坏了的福州党组织作了恢复和整顿工作。

  10月15日,中央决定合并闽南、闽北两临委为中共福建省临时委员会。12月,福建临时省委成立,闽北临委撤销。

  闽北临委撤销后,闽北党组织工作由省临委委员兼特派员葛越溪负责。葛认为闽北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只一人巡视指导有困难,决定并成立建安特别委员会,并由建安特委兼建瓯县委,特委机关设在建瓯县城天主教堂,由葛越溪任负责人,组织建瓯、建阳、崇安等地的农民暴动。

  1928年3月20日和5月7日,中央两次致信福建临委,认为如“工农斗争的发展需要某几县联合的指挥机关时,始组织特委”,“建安特委实际不需要”(《中共中央致福建临委信》1928年3月20日),但这两次指示信的内容均未传到闽北党组织。直至5月间,省委特派员来建瓯巡视工作,批评特委领导暴动不力(建瓯农民暴动因计划泄漏未举行)。特委领导人葛越溪不服批评,赴上海找党中央申诉而滞留上海,后脱党,建安特委和建瓯县委解体。1929年1月,福州市委派黄可英、陈平到建瓯,恢复了建瓯县委,与中共政和支部一同隶属于福州市委领导。在这个时期,党发动了以崇安上梅为中心的崇(安)浦(城)农民暴动 ,成立了崇安民众队、闽北红军局、红军55团、教导团,后又成立了57团、崇浦游击队、建阳独立营等,建立革命政权,形成了红色武装割据。

  1930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为统一对闽北党组织的领导,造成全省总暴动的态势,派省委秘书长杨峻德回闽北组建闽北特委,杨任书记,并由闽北特委兼建瓯县委,下辖建瓯县委崇安县委、建阳特支、政和特支、松溪特支、邵武党团小组。同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将闽北苏区与赣东北苏区合并。9月,杨峻德调回省委工作,特委撤销。

  1930年10月,闽北苏区正式划归赣东北行动委员会(12月改为特委)领导,将中共崇安县委、共青团崇安县委合并组成崇安县行动委员会,机关设在星村,后迁下梅。同时划归赣东北领导的还有中共建阳县委,而将建瓯县委和政和特支、松溪特支划归福州市委领导。

  1930年12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传达到赣东北,纠正了李立三“左”的错误影响,撤销了赣东北行动委员会,改建为中共赣东北特委(翌年9月改为省委),恢复共青团、工会等组织。1931年1月,成立中共闽北分区委员会,肖韶为书记,机关设在崇安坑口。7月上旬,分区委召开了第一次扩大会。7月下旬,分区机关先后迁往虹溪、大安。10月,闽北分区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坑口召开,选举黄道为书记。1933年2月,闽北分区党政机关迁入崇安县城。同年4月,中央决定将闽北分区从赣东北省划出归新成立的闽赣省(一年后解体)领导。这个时期形势比较稳定,组织得到极大发展。闽北分区委下辖中共崇安县委、建(阳)浦(城)县委、浦(城)崇(安)县委、浦西特区委、广(丰)浦(城)县委、邵武特区委、邵(武)光(泽)县委、邵武县委、光泽县委、东方县委(辖光泽、黎川、邵武三县边界地区)、建瓯中心县委、建(瓯)松(溪)政(和)中心区委、建松政县委。还有闽北境外的广丰县委、铅山县委、上(饶)广(丰)县委、上(饶)铅(山)特区委、上铅县委、江山县委等组织。在党的组织迅速发展的同时,建立了闽北苏区政权,1931年1月,闽北分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同年7月改称为分区苏维埃政府。下辖建阳县苏维埃政府、建浦县苏维埃政府、崇安县革命委员会(后改称县苏)、邵武特区苏维埃政府、邵武县革命委员会(后改称县苏)、东方县苏维埃政府、广丰县苏维埃政府、上(饶)铅(山)县苏维埃政府、广(丰)浦(城)县苏维埃政府、浦西特区苏维埃政府、邵武桥头区苏维埃政府、光泽县苏维埃政府、建松政革命委员会(后改称建松政苏维埃政府)、路下桥苏维埃政府、铅山县苏维埃政府、上(饶)广(丰)县苏维埃政府。革命武装也得到快速发展,1931年1月1日建有闽北分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改闽北军分区),先后领导闽北独立团、闽北独立师、闽北军政教导大队、闽北红军58团、崇安赤警营、崇安独立团、广(丰)浦(城)独立营、建(阳)浦(城)赤警营、浦西特区游击队、广(丰)浦(城)独立团、邵武游击队、邵(武)光(泽)独立团、邵(武)顺(昌)建(阳)游击队、光泽独立营、光泽独立团;1933年以后又成立了闽北红军独立一团,闽北红军独立二团、闽北红军独立三团、崇安赤卫军、崇安独立营、崇北独立营、龙(泉)浦(城)游击队、建阳独立营、邵武县委独立营、邵武县委警卫营、邵武独立团、光泽独立营、光泽独立团。闽北苏区发展成为横跨闽浙赣三省边区纵横十余县、人口100余万的广大区域。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主力红军被迫长征。国民党反动派调集10万重兵围攻闽北苏区,苏区失陷,1935年1月,分区党政军机关主动撤出首府大安,开始了独立自主、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分区委决定整顿机关、压缩机构,实行党政军战时一体化,将直属的武装和主力部队3000余人集中在长涧源整编为闽北红军独立师,分兵向外游击。同时要求各县、区成立游击司令部或指挥部,由县、区苏主席和县、区委书记兼任司令和政委,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2月,闽北红军与闽东叶飞领导的闽东红军在政和洞宫山胜利会师,4月,闽北、闽东两游击区领导人在洞宫山召开联席会议,商议成立闽赣省问题。6月,闽赣省委和省军区在崇安岚谷黄龙岩成立,黄道任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叶飞任省军区司令员(未到职)。同时在闽北地区成立四个分区委员会:闽北分区委(亦称一分区),书记汪林兴,下辖崇安县委、建阳县委、广浦县委、西南战区委员会;闽北特委(二分区),书记黄立贵,下辖光北特区委、邵光特区委、邵(武)光(泽)建(阳)县委、邵(武)将(乐)泰(宁)县委;抚东特区委(三分区),书记吴先喜,下辖资(溪)光(泽)贵(溪)中心县委;闽东北特委(四分区),书记王助,下辖建(瓯)松(溪)政(和)中心县委、迪口县委、建瓯县委。还有一些党组织隶属于中共闽东特委、浙西南特委,如松政中心县委、政(和)屏(南)县委、寿(宁)政(和)庆(元)中心县委、龙(泉)浦(城)县委等党组织。这时苏区已经不存在,但人民革命武装依然强大,下设闽北红军独立师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第四纵队、第五纵队、第六纵队,还有4个军分区,下辖西南游击大队、崇西游击队、崇北独立营、建阳独立营、邵光挺进队、建松政独立营等。

  抗日战争时期,闽北各地党组织贯彻中共中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积极主张联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8年1月,闽北红军1500多人整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开赴前线抗日,同时撤销闽赣省委,在闽北成立闽浙赣特委(6月后改福建省委),曾镜冰任书记。省委机关原驻坑口村头村。后国民党顽固派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破坏抗日协议,枪杀共产党员,制造了一个个骇人听闻的反共事件。在顽固派的“围剿”下,省委机关曾先后迁至邵武大山、樟树源和建阳太阳山等地,1943年11月再迁至闽中永泰、仙游等地。当时,闽浙赣特委下辖邵光顺中心县委、建松政中心县委、建瓯县委、崇安县委、浦城县委。中共福建省委成立后,下辖闽北特委、建松政特委、闽江特委等组织,其领导下的革命武装有闽北游击队、建松政游击队、王助支队(建松政游击队)。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挑起全面内战,把福建分为两个“清剿”区,闽北、建松政为第一“清剿”区,进行重点“清剿”。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福建省委于1946年11月在南平的村头村黄连岐召开了省党员代表大会,将省委改称为闽浙赣区委员会(1947年9月再改为闽浙赣省委),决定将下属特委改为地委,并成立省委城市工作部。下辖闽北、闽赣边、闽东北、闽浙边、闽中地委和区城市工作部,并领导了闽浙边地区游击队、闽东北地区游击队等军事武装,1948年1月,省委机关从闽侯县尚干乡迁回闽北,先驻南平的大凤乡东门村,2月转移到上明洋村,成立了南古瓯县委,三四月间,再迁至岩溪村,在该村的水尾山搭棚驻扎。4月下旬,省委在大凤乡杜嵩松李家祠召开扩党练干会议,领导开展游击战争。1948年底,省委机关再转移到大凤乡村尾村桃坪一带驻扎。1949年元旦,再转移到上溪村,将闽北各游击队主力整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边纵队,北上江西,迎接并配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闽北。

  1949年5月6日,中共闽浙赣省委崇安县城工部人员占领崇安县城,并于9日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十五军一三○团消灭了县城外围的残敌,迎接解放军进城,宣告崇安回到人民的手中。这是闽北解放的第一县。之后,南下解放大军在闽北各地游击队的配合下,势如破竹,于11日解放建阳县,13日解放建瓯、浦城、水吉3县,14日解放南平县,15日解放松溪县,19日解放邵武县,23日解放政和县。17日,起义部队“中国人民革命军赣粤闽边区纵队”攻占光泽县城,“服从中国共产党指挥”(不久其一部反叛,翌年2月18日再次解放),6月23日顺昌解放。至此,南平市现辖的各县全部解放。

  闽北中心区域解放后,6月初,中共闽浙赣省委在人民解放军的配合、支持下,在闽北成立中共南平地方委员会、南平专员公署、南平军分区和中共建阳地方委员会、建阳专员公署、建阳军分区,机关分别设在南平、建阳县城。南平专区下辖南平、顺昌、将乐、泰宁、建宁、沙县、尤溪、古田、屏南9县,建阳专区下辖建阳、建瓯、崇安、浦城、松溪、政和、水吉、邵武、光泽9县。8月5日和11日,长江支队第二大队和第三大队分别到达建瓯和南平与地方干部会师,旋即成立中共福建省第一地方委员会、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中共福建省第二地方委员会、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分别取代中共建阳地委、建阳专员公署和中共南平地委、南平专员公署,机关分别驻建瓯(因建阳县城被国民党飞机轰炸,原地委、专署机关驻地成为一片焦土)和南平。

  同年11月24日,华东局为了便于“群众识别”,批准将各地地委按驻地县名称改名,闽北两地委分别改称为建瓯地委和南平地委,两专署也于1950年3月14日分别改为福建省建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福建省南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1年9月,建瓯地委和建瓯专署易名为建阳地委和建阳专署,机关于11月迁往建阳。1956年6月15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精简国家机构、节约行政经费开支的精神,建阳专区撤销,并入南平专区。原建阳专区所辖9县及原永安专区所辖的三元、明溪两县和闽侯专区所辖的闽清县划归南平专区管辖,至此,南平专区下辖21县。九十月间,水吉县撤销,三元、明溪两县合为三明县,12月新设南平市。此时(下转第49页)(上接第46页)南平专区下辖1市19县。1959年2月,三明县划归三明公社(专署级);7月,松溪、政和县两县划归福安专区;秋,闽清县划归闽侯专区,南平县并入南平市。在此期间南平专区辖15县(市)。1963年8月,古田、屏南两县划归闽侯专区;1964年4月,为了加强林业管理,从顺昌、建瓯、南平划出部分公社、大队设立建西县。此时,南平专区计辖1市13县。

  1967年1月,地委、专署机关“造反派”组织于1月25日夺下南平地委和南平专署的党政领导大权,并于2月19日成立南平地区革命造反委员会,3月18日改称为南平地区革命委员会,1968年5月再改为南平专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9月中旬,为贯彻中央关于备战的战略方针,专区革委会机关迁址于建阳县城,1971年7月1日开始改称为建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此前已于5月间恢复了地委领导机构,称中共建阳地区委员会)。1970年7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作出《关于调整行政区划的决定》,撤销建西县,将其并入顺昌县,将建宁、泰宁、沙县、尤溪、将乐5县划归三明地区,松溪、政和合并为松政县并从福安专区划回。此时南平地区计辖1市8县。1975年3月撤销松政县,复设松溪、政和县。此后至今,闽北地区区域范围几无变化,下辖南平市(1995年改南平市延平区)、建瓯县(1993年改市)、建阳县(1994年改市)、邵武县(1983年改市)、崇安县(1990年改武夷山市)、光泽县、浦城县、松溪县、政和县、顺昌县10个县(市、区)。

  1978年3月,福建省建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福建省建阳地区行政公署,1980年至1981年初,全区各县(市)革命委员会相继改为县(市)人民政府。1984年全区各县(市)农村人民公社和农场改为乡(镇)人民政府。1989年1月1日,地区机关迁址于南平,改称为中共南平地区委员会和南平地区行政公署。1995年1月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地级南平市,原县级南平市改为南平市延平区。

□(吴其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