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前身,似乎是《地理知识》,是中国地理学会和中科院地理所出版的,以科普定位,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有几个职业写手,例如杨勤业先生,是搞自然地理出身的,文笔很流畅,但是刊物的档次和地位都较低,经费也不多,和大多数科普期刊一样,惨淡经营。
后来由一个叫李拴科的年轻人来接管,就跟风托大,叫了这个不伦不类的名字:《中国国家地理》。估计名字是叫得很响亮的,中国科学院也花了大力气,拨了不少的款,要作为一个知识创新的拳头,打出中国,砸向世界。
其实这《中国国家地理》连杂志的名称、风格、和标志,都是仿造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拳头产品《NATIONAL GEOGRAPHIC》和《TRAVELLER》,假冒伪劣:扒一个豁口,把颜色涂红,再挂上中国,何尝有丝毫的创新!
这实在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现实,即国人在科研、教育和知识界普遍的浮躁和崇洋媚外。说是要和国际接轨,说是要搞知识创新,结果是升学毕业分配提职晋级主要要考英语,还要看发表的SCI文章的数量,把整个社会风气都给带坏了。
记得十几年前,曾在老家的杂货铺,看到10块前一个的刮胡刀,外型和我用的三洋(SANYO)牌的剔须刀十分相象,一看是深圳产的SANTO牌的。去年LP从国内带来的托鞋,也带了个NIKE的大白钩钩,下面标的商标名称,是NLKE。
说句公道话,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名称已经叫得很响的了,也财大气粗,在南美和欧洲,都有分店,只是缺少个中文版。就是在七、八十年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还出钱资助植物学家到中印边界去探险。两年前的时候,我送给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一个摄影记者一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他还很高兴,没有急吃白咧要上法庭争版权的意思。
就一个后进国家,在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盗版和仿造,似乎是一个捷径。而且我看到的介绍山西的那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就是有梁思诚林徽因山西考古和介绍山西乔家大院的那一期,似乎还不错,只是印刷的图片质量稍差。
不过因为哈佛大学的名气大,就把北京大学改名为《中国哈佛大学》,如果不仅仅是因为经费和拨款的原因,似乎是没有必要。
即便是这个名称很重要,但正如红金龙兄所指出的,最根本的还是如何去走好自己那仍然十分漫长的路。
2005-9-28
附: 红金龙:可怜的《中国国家地理》
来源:清谈天地 www.talkskyland.com
要批判人家就要下把自己摘出来。我不免俗。古训云:“书非借不能读也”。说得很对,我手里有5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愣是一本也没有仔细看过,只是觉得图画漂亮,图画内风景优美,买回来也就是看看图片,领略一下国内的名山大川而已。
今天难得清闲,看了几本,最后的印象就是不忍卒读,可怜的国家地理,愣是被打着旗号的伪科学主义者给糟蹋了。
为什么?我有我的理由。
1,自恋。
通篇的自恋,不仅仅是从文字上,而是从理念从其历史,满眼的自恋。作为一本面向全中国的“地理”“科普杂志”,开篇就是数张的杂志社成立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期有,只我收集的这几本就几乎全部都是,数位作者还是编辑还是社长之类的,愣敢不厌其烦的讲述自己的丰功伟绩,讲述自己的艰苦艰难,讲述当初开始改版的动人故事,对退休老人院的不断不朽的采访,连绵不绝的对答,让人觉得这不是一个杂志的所为。哪简直是要给自己数一个丰碑,哪里是一个优秀杂志要做的内容。同时不能忍耐的是相当大的一部分图片都是旅游者的画面,或者上面一个小人把手举个v字象征自己的成功一样。
当然,倘若一个成功的杂志在自己华诞周年志庆的时候回忆一下过去还是很有那么一丁点的意义的,我也不知道今年是不是这本杂志的周年志志庆,但是其中文章的“撰写”还是从内到外散发出那股酸酸的“恋爱”的味道。拿手边的西藏专辑来说,开篇是对“旅游者”的介绍,好像这些旅游者的身份不介绍清楚就不能真实体会编辑的良苦用心一样,似乎不了解这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就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豪迈之情一样,当然,重点并不是这几位旅游者的介绍,让你哭笑不得的是随后作者不厌其烦的介绍自己的选择旅游的路线,以及当初的定的几套方案,然后各个方案有什么优劣,怎么怎么地,所以最后自己定夺拿了其中一个。ft!如果不是绝对的自恋就是凑字数,糊弄老百姓了!
作为佐证的还很多,不用再举了,最后看看对自己社长的吹捧你就知道了。
2、导游札记
中国国家地理,与其说是一本科普的著作,我看倒不如强调自己是一本旅游札记。尤其是西藏专辑这一本更明显,直接以日记的形式讲述自己的行程,路上的所见,遇到的故事,不期而遇的麻烦。
实在是丑陋阿!作为一本地理杂志没有较多的笔墨详细介绍地质,没有较多的码字用于介绍冰川演化历史,通篇没有关于冰川的科普,宗便埋怨一番地理专家,自己最后还是什么都没给出来,不知道这位总编脸皮有多厚敢说出这样的话,倒是通篇的自己对冰川的感受,买一本杂志就是让你知道他们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这些东西,读者除了浪费自己的精力以外,休想读到任何东西。
3、拙劣的文笔
这一点真的是再清晰不过了,据杂志自己刊登,社长将此杂志定位于“平民化”。真的是平民化,所有的文字都是小学生的文笔,让我们尽情地做一回家长的责任,不信就随手摘抄一句:当我们赶回小村庄的时候已近10点,而单总编仍然意犹未尽,他说如果还有两三天就好了。像这种小学生的文体满书皆是,而且数期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本杂志的编委都是什么水准的,不过我估计小学语文成绩一定很棒,以至于至今流连于儿童的笔调而不疲。
既然杂志定位于“美国国家地理”,各位总编大人总要学习学习人家的介绍方法吧?美国国家地理我至今无缘一窥,不过网上的国家地理看了几个,也没见这种大摇大摆的出卖自己的。
4、内容空虚
这是最主要的问题,也是我最痛恨的问题,如果你有含量丰富的实质内容,如果你有一手的资料,那你用小学生的文笔也就罢了,往好说也算特别通俗化了,可是在这里你除了看到旅游者们在大呼小叫,以及慷慨激昂作捶手抚胸之外,没有任何实质的问题,骂完黄河骂长江,找几个不知名的专家博士说一些不知所以的话,还以为颇有深度,反正我这个学理工的做工程的愣是看不出一点积极的措施,除了小脚女人的臭骂和叹息以外,也就是隔皮瘙痒了。这种不负责任的打着科普的旗号糊弄老百姓的杂志文章除了骗几个钱外,也就是糟蹋中国国家地理这6个字了。
当然人家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比如我就被照片给吸引过来了,不过以后再也不会上当了,这样的照片哪里都有。
最后想说一点,中国国家地理你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