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席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是谁和安源工人在一起?

(2005-08-04 06:25:10) 下一个
提起文革,大家都会想起文革期间由后来的中国画院院长刘春华创作的一张非常走红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毛泽东身穿蓝布长衫,臂下挟红桐油雨伞,目光中带有急切、坚毅、关注的神情,像一个神,充满了使命感,健步行走在丛山峻岭间的崎岖小路上。

毛主席去安源(油画)

1967年7月1日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油画《毛主席去安源》。7月7日 《人民日报》发表刘春华谈创作《毛主席去安源》的文章《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7月9日 《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记者长篇报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出灿烂的艺术之花--记大幅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诞生》。

这幅画的版权目前仍然再打官司。据说1967年刘春华为画这幅画曾亲自到安源搜集素材,并仔细研究毛泽东的著作和诗词。这幅画在1967年10月展出后,非常轰动,许多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仰望着这幅画久久不愿离去。它迅速被制作成各种印刷品发行,印量达9亿多张,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

后来这幅画被称为“革命样板画”,它和“革命样榜戏”一样,是文革的产物!有人肯定地说,《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当年是作为打刘少奇的“大棒”而被捧红的。因为在中共党内,分工搞这城市和工运方面工作的是刘少奇、李立三等人,毛泽东着力农民运动,他在广东搞农民讲习所,在湖南搞农会,兵屯井冈山,首创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夺取政权路线。这便是他获得"马列主义中国化"声誉的支柱。在党内,虽然刘是第二位,但人们心目中的毛管军事(农民运动)、刘管白区(工运或地下工作)的双翼心理很牢固,如果不把刘少奇"工运领袖"的王冠打下来,那么,刘少奇虽然被搬倒,其阴影也有碍毛主席被神化(当时的李立三,早就成了历史上错误路线的代表)。而《毛主席去安源》一副技巧平平的油画,恰恰成了应时之需,一时间,大张小张的复制品在神州大地铺天盖地贴出来。


《毛主席去安源》是1968年8月1日发行的一套文革时期邮票,全套一枚,图案就是采用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作为邮票图案。发行邮票的同时邮电部发出通知规定:“为确保毛主席像在邮票上的尊严、清晰起见,见贴有《毛主席去安源》邮票的邮件,一律不得将邮政日戳盖在邮票上,应将邮政日戳盖在邮件正面空白处”。后因发现部分人钻了不销票的孔子,多次使用《毛主席去安源》邮票,邮电部于同年11月通知恢复盖销寄发。


毛主席去安源纪念章。背面的文字“毛主席万岁”为林彪手迹。

文革结束后,中央纠枉过正,刘少奇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安源大罢工的领导人。而且经过官方的刻意宣传,大家都知道,这是林彪、四人帮从中作梗,才使毛泽东抢了刘少奇的功劳。

刘少奇与安源工人(油画,作者:侯一民) 。

据说,《刘少奇和安源工人》是一件令作者侯一民不堪回首的伤心之作。1959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邀请侯一民创作了《刘少奇在安源》,这是当时所有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中,唯一一幅除毛泽东以外的领袖作品。这个事情,刘少奇在安源的事情是非常感人的。那时候叫“刘少奇一身是胆”,他作为工人代表这样的身份跟资本家做谈判。尽管在60年代初此画以极富感染力的构图和表现方法,为革命历史画的创作树立了榜样。但是因为“文革”中刘少奇的命运,此画受到了批判,作者亦遭受磨难。文化革命的时候,这张画是在《人民日报》头版批判的,侯一民就成了牛鬼蛇神。然后就一个批斗会一个批斗会,把这张画打上大叉叉——红色的——让作者站在那儿举着。 同时也正因为有这幅画的影响力,才有了后来刘春华的《毛主席去安源》。绘画在政治争斗中充当了一种特殊的工具,是现代美术史中独特的现象。后来在“文革”中,为了“将功补过”,侯一民又画了《毛主席与安源工人在一起》。

毛主席和安源工人在一起(油画,作者:侯一民) 。

可是,在作家刘之昆撰写的《李立三之谜》卷首语和“发动和领导安源大罢工”是这样写的:

当我们提起安源大罢工时,稍有历史常识的人一般都会知道那是与毛泽东、刘少奇的名字分不开的。然而,有多少人明了实际的组织领导者会是李立三呢?当我们提起五卅运动,也都知道那是上海工人阶级的一次气壮山河的革命行动,可又有多少人知道,时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五卅运动总指挥的正是李立三呢?!当我们提起南昌起义,眼前会出现一长串叱咤风云的人物,而同样我们并不太了解的是,恰恰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临时常委会委员的李立三,倡导并实际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当我们……

一些史学工作者,不顾历史真伪,极不严肃地采用移花接木的“换头术”,把本来属于李立三的功劳,随意安置到他人身上去。1963年夏,电影《燎原》正式上映前,《北京日报》某记者约李立三写影评,李立三不得不违心地写了一篇《看了“燎原”以后》,发表在当年6月4日的《北京日报》上。之后,马上受到中央某位领导的批评,说文章对毛主席突出不够。不得已,李立三在原文的基础上又增补了一些内容,再刊登到8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更有甚者,在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有人又把在工人群众中流传了几十年的民歌歌词“有个能人李能至”,硬改为“有个能人毛润之”……于此,安源,几乎成了李立三心中的一块“伤心地”,成了他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禁区。他自1923年4月离开安源以后,再也未敢涉足安源了。即使在1954年他回故乡醴陵探亲,对近在咫尺的安源,也只能“望洋兴叹”,不敢“越雷池一步”,实堪可悲之至!

以央视新拍电视剧做为结束吧:李立三扒着毛和刘的肩膀,实在也是挺搞笑的。

央视新拍纪录片《毛主席去安源》伟人剧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