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席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爷爷的故事 (五)

(2004-12-10 09:48:16) 下一个

民国初期,匪患不断,为保境安民,爷爷曾两任寨主,率众挖寨海子、修寨隍、拆家庙、建东西两个寨门,并被公推为周围八大寨寨主之首。

寨海子就是护寨河,有五丈多宽,海子的四周都是相通的,常年积水,外围岸边长满了芦苇和荻草,水浅的地方种有莲花,夏天时男孩子们就光了屁股在海子里面洗澡、秋天和春天可以钓鱼、冬天时就抽干了水挖莲藕和逮泥鳅,女人们则在岸边洗衣服,浆衣服,后来南北东西都修了路,海子被截成了一段一段的。

两扇寨门在解放后就给拆毁了,俺小时候还见过寨隍,男孩子们经常在寨隍上面玩打仗的游戏,寨隍是用黄土蹾起来的,已经残缺不全。

听老年人讲,当年寨子只有东西两个大铁门,铁门外是吊桥,和电影上的差不多。人们出东门,进西门,婚丧嫁娶,非常讲究。

当年的寨隍上建有女墙,墙顶设观察哨,立烽火台,互相照应,匪兵来时,晚上点火,白天放烟,村民们各操家伙,长的杆子短的棍,鞭炮、弓箭、蛋弓、硫磺、铳子并用。兵匪们看到早有准备,一般也就不怎么惹事。

说起爷爷拆庙,也是一时之举,争论多时的。听说爷爷拆的庙,是席家延续500多年的家庙,传说席家的先人,江西九江人,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凉的部将。这陈友凉本来是要做皇帝的,龙袍都准备好了,结果被朱元璋手下的能人给算出来,从安徽凤阳派人到陈友凉的老家,用鸡血给破了风水,陈友凉就兵败鄱阳湖。

先人因不愿意奉朱元璋为帝,就隐姓埋名,到了山西洪洞县。

洪洞县里无好人,席家先人不久去世。明初移民时,先人的第三个儿子看中了席老家的风水,就定居下来,算是第一代。

在第三代的时候,出过一位武状元,立过旗杆,再后来出过两位举人,和一位娘娘,于是由皇帝老子御点亲批,在村子西门外的二郎阁,圈200亩地建立了家庙、戏院和跑马场。

这些都是记载在以前的老家谱上的。但老家谱在文革中间被烧毁了,新写的家谱上,仅有几段话,记得其中的一句是“几百年来,林木荫深,香火不断”句样。

后来的席家,可能是一代不如一代,清朝时期,就没有再出过什么有头有脸的人物,家庙也就年久失修,除了一些泥塑的神胎和祖宗牌位,仅剩残破的主庙、戏院、配殿和周围的院墙。

二十年代到三十的中国,兵荒马乱,土匪层出不穷。席老家二次修寨墙时,有人的人家出人,有钱的人家出钱,挖深了村子四周的海子,堆了高高的土围子做寨墙,但仍然凑不齐木料、砖头和石块,去修建东西两边的寨门和吊桥。

爷爷就找来村里和附近村子里的席家人商议,先祭拜了祖先,说是非常年代,修寨墙材料不够,要拆家庙,等和平年代时再盖。当时没有人不附和,因为安全要紧,但村里人都迷信,说起扒庙,没有人敢动手。

于是爷爷翻身上了庙顶,掀下了第一片瓦,接着,几百号壮劳力一哄而上,三下五除二的就把家庙、配殿和院墙拆了个干净。修起了两座寨门和寨隍上的女墙。

农闲时节,爷爷就在寨子里拉起场子,亲自教授和督促席家子弟练武。

爷爷自己念过书没有,我不知道,他认识一些字,还讲过一些典故和绕口令,如半瓢面半瓢盐包半瓢扁食卖半瓢钱。他觉得读书识字重要,就集资请了私塾先生,教席家子弟念四书五经,所以在父辈和我们这一代,除了大伯父,基本上都是识字儿的。

小时候我记得一个椿粮食用的圆形的石头对窑子,据说就是当初垫城门用的门轴子。后街五保户住的旧石头房子,房顶很高,就是以前的私塾。

改革开放后,众人又公推二伯父和父亲为会首,分别带头续家谱、修家庙,原因就是这家庙开始时是毁于爷爷之手,与文革破四旧无关的,算是后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