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席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商议】关于早期中国留学生的几点补充

(2004-08-19 06:06:32) 下一个
萨苏兄“早期中国留学生选择到哪些国家念书 ”, 文是好文,也是一个好题名,但资料不全,现补充如下(主要数据来源于宋健先生的“百年接力留学潮”): (1) 早年中国人去日本留学的多,除了与学费便宜和中国甲午战败外,与时任湖广总督的清朝洋务大臣张之洞在1898年写的“劝学篇”的倡导有很大的关系:“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书甚繁,不切要害,东人已删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越西洋,有何不可?” 除了袁世凯之外,张之洞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和进步青年的楷模。张之洞这样登高一呼,顿时应者云集。1903年,清廷采纳张之洞奉诏拟定的《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并公布实施。官费、公费、自费留日运动形成高潮,每年赴日青年多达万人。20世纪初10年中国留日学生总数至少有5万人。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主要领导人和地方分会主盟人(孙中山、胡汉民、黄兴、邓家彦、汪精卫、宋教仁、秋瑾、蔡元培、廖仲恺、徐钖麟、吴玉章等)都是留日学者。 清末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数千年形成的民族优越感丧失殆尽。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所取得的巨大社会进步和国富兵强,使大清国朝廷和中国的仕子不得不低下头来,虚心地向以前的这个学生学习。 然而慈禧太后和清朝皇帝都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批留日学生,成了腐朽不堪的大清帝国的掘墓人! (2) 留日运动兴起之前,在洋务派官僚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由中国近代第一位留学生容闳(1854年耶鲁大学毕业)倡导, 清政府在沪、甬、闽、粤等地挑选共120名幼童留学生分四批(1872-1875年)被派往美国。其中包括民国初年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和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等。但好景不长,由于文化差异,清政府害怕美国资本主义"自由化"的精神污染(指幼童去美后脱下长袍,剪了辫子,荒废了中文课业),1882年,留美幼童被召回,留学计划遂夭折。 其后,清政府于光绪初年(1877年)派出海军留学生近百人,赴英国和其它欧洲国家学习军事。其中包括严复,这位老先生1879年在格林威治海军大学毕业后,对西方科学发生了浓厚兴趣,遂后从事著述、翻译,成为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1912年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严复在欧洲学海军的同学就远没有严复幸运,他们回国后大多成为北洋海军的军官,在中日甲午海战中,被打的丢盔撂甲,壮烈殉国! 留美和留欧学生的不济,震惊了国人的神经,也促成了后来的留日高潮。近代名人梁启超、蒋介石、周恩来、郭沫若、鲁迅、李四光等等等等都随此潮在日本学习和工作过。 虎子兄所说去比利时留学的人也有,国民党后来的行政院院长,中国最早的地质学家翁文灏就是其中的一个(翁1912年博士学位毕业回国)。 (3) 然而,辛亥革命以后,实业和科学救国,又成为年轻的中华民国和中国知识青年的希望,美国再一次成为中国派遣官费生(尤其清华生)的首选地。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美国国会有立法,把庚子赔款的剩余部分用于中国的教育和慈善事业。当然,这与教会势力的参与不无关系。 1907年在中国的一位美国传教士说服了深明大义、高瞻远瞩的的美利坚老罗斯福总统,由老罗斯福总统提议将美国分到的庚子赔款2444万美元中的超过实际消耗部分减退1078万美元,用于在中国创办高等教育和招寻中国学生留美。为了防止中国官员的中饱私囊,规定此款由美国人掌握,专款专用。次年参众两院批准老罗斯福总统的提议。 1911年中国为选拔和预培留美学生,在北京建立清华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大学前身)。从1909―1929年清华学校派送留美预备部毕业学生967人;1929―1937年经四次招考,共派送104人;1938―1945年招考两次,共录取39人。总计由清华选派庚款留美学生约2000人。其中包括学物理的叶企孙、吴有训、胡刚复、赵忠尧、施汝为、钱伟长、周培源,学数学的胡明复, 学生物的秉志、高士其、汤佩松,学电机的梅贻琦、顾毓琇,学地质的何杰, 学冶金的周仁,学气象的竺可桢,学化学的侯德榜、杨时先,学航空的张钰哲、钱学森,学水利的张光斗,学建筑的梁思成等等都是各届庚款留美学生。汤佩松在他的自传中写到:别的人去美国留学是因为学习好,我去美国留学是因为我有一个好爸爸(汤父为民国初期的教育总长)。呵呵! 同时,民间也有大量的自费学者赴美求学,故从1909-1945年, 留美学生总数远大于“庚款”学生数,达4000人之多。 (4) 按照宋健的说法,1916年至"五四运动"以后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是第五代。由中国文化界的李石曾、蔡元培、吴稚晖、汪精卫等人发起的“留法勤工俭学会”为发端,到1916年已接待100多人,至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逐步形成全国性潮流,延续了20多年。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蔡和森、蔡畅、李富春等都是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的。严济慈、童第周、徐悲鸿、钱三强、肖三、冼星海等著名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都随此潮在法国学习和工作过。 正如萨苏兄所说,这批自费留法学生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精英,包括再过两天就圣诞100周年的邓公。 (5) 从1920年代开始到1950年代末大规模的留苏学生(开始叫留苏,后来叫“留独”)的情况,可能大家都清楚的很。勿需我多作介绍。 这前后几多批中国留苏学生,不但走红于1920和1930年代中国的革命战争,而且还主持了中国近十余年的朝政。目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里坐以论道的院士新贵们,也多是以早年留苏的学生为主导。 据说前苏联的博士学位很难拿,留苏的学生大多数获得的是副博士学位,改革开放后国家科委和高教部下文,更改为博士学位或可以享受博士待遇(即对外可以称博士)。 前后几十年,也只有7个中国人在前苏联获得了博士学位,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明(陈绍禹),第六位是曾任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第七位是席琳的一个朋友。 说起席琳的这个朋友,脑袋好使的很。这老兄在前苏联读博士期间,适逢中苏边贸开放,就很赚了一大笔卢布回来,十分的高兴,逢人便说这辈子再不用愁下半生。 可是人算莫若天算,人家戈尔巴乔夫总统在那里一折腾,没过几年功夫,卢布就一钱不值了! 因此,中国的留学潮,也可以说是十年河东,十年又河西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