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普网络流行词:槑、囧、Orz、雷(zt)

(2008-12-09 10:55:41) 下一个

ORZ,像不像一个人在做体前屈?


槑,读音méi,古同“梅”。这个“槑”字由两个“呆”组成,于是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傻很天真。

囧,读音jiǒng,古同“冏”,原指光明。在网络文化中,它的内小“八”字视为眉眼,“口”视为嘴。它的内涵就是:作为头,表达沉重的思想;作为脸,表达浪漫与激情;也常常表示郁闷的表情。

Orz,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字,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网意为佩服、感谢得五体投地,也有沮丧、无奈等含义。

雷,原指自然现象。在现代的网络语言中,雷可以说成是惊吓,被吓到了。指看到某些文字,脑子里忽然轰的一声,感觉像被雷击过一样。

雷的原意是名词,典籍《白虎通》解释,雷者,阴中之阳也。网络改为动词和形容词,用于动词时,意思是晕倒,击中,击懵,如我被雷到了,或是你被雷死了;当形容词使用时,意思和惊世骇俗差不多,但专用于装饰胡闹行为,是贬义,比如中科院太雷了,开幕式太雷了。要是你想夸自己的性能力跟湖南通信局局长曾国华一样,有五个情人,每人每周交配数不少于三次,就不能用雷形容,可以用“弓虽”说明,或者以“种牛、种马、种猪”等大牲口来比喻。

和“雷”同样容易理解的还有“囧”(jiǒng)和“槑”(meí),这两个字只要明白是象形字就能捅破窗户纸,意思在脸上写着呢,都可以通假SB或阿Q。

网络发明的象形字中,我以为最具仓颉智慧的是“Orz”。O代表脑袋,r代表手和身体,z代表屈膝的下半身,形容失意、无奈的心境。更妙的是,这个词有很多变种,比如Or2,指屁股长得别致并富有耐力,“囧rz”,指无奈的弱势群体。还有“冏rz”,被吓掉下巴的人。受大家启发,于是我发明了一个复合型变种病毒,“囧r2-Z”。这是一个动宾词组,后面的“-Z”不是负政治负政府的意思,而是举着第三条腿的凶猛动物。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加上后缀之后,词根的原有属性和意思都发生变化,所以要三思而后用。另外要说明,形式上我抄袭了李安,他用香艳的回形针影射扭曲的人性,我用粗俗的老汉推车说明囧人之所以为囧的寒冷人生。

除象形字,网络符号中还有大量象声词,其中“奥特曼”是创意典型。这个词的本意,四十岁以下的人都明白,日本卡通片中的一位超级大牛,而网络新解取自英文“out man”的译音,要是有人说你太奥特曼,意思如“你和我老爸差不多”,都是冥顽不化、落后潮流的意思。

不明白88或886的人绝对算骨灰级老土,不可救药的奥特曼,我七十岁的老父亲为了证明自己能够与时俱进,电话中跟孙子告别的时候便一口一句886,即便如此,他还是落伍了,属于大虾级老土,因为他孙子不说886了,一句大舌头啷叽“我下袅”便撂下话筒。嗯,他孙子说的是最时髦的键盘告别语,具有形神兼备的效果。

流行的网络符号不都是轻松幽默的。正规媒体引用的一些日常用语、政治概念被网民刻意强调而走红后,就不能单单以好玩来来调侃了。如很黄很暴力、打酱油、俯卧撑。这些语言跟更早时候的带三个表、河蟹社会一样,不但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还吃人不吐骨头,骂人不吐脏字地描绘出高调粉饰和残酷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也深刻反映了有话没法好好说的社会状态,起到了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效果。我用你自己的调调形容你,你没法关键词了吧,有本事你就屏蔽。

所以中国网络中,骂人不能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地罗列罪状,酱紫就没人能看到,效果近乎于零。最高明的法子是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夸他,就像李莲英颂扬西太后似的,怎么肉麻怎么来。

但是这未必对所有人都有效。我有一个特爱打扮,相貌一般往下接近大象小腿的女性朋友,每次聚会就问大家她打扮得漂亮不,搞得大家见面就夸她,很靓很性感,为人不能太漂亮,看见她就后悔结婚早了之类。本来我们是提醒她别过分,要有自知之明。结果倒好,这个中科院的科学工作者误以为自己被貂蝉附体,便满世界地嚷嚷,我是天下第一美人。

遇上酱紫的主儿,我只能以惯例结尾,我下袅。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