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谷先生

学者,诗人,书画家,一级美术师。职业认证网球教练。现任“北美中红书院”主席,”中华文化交流大使“等职。号白水道人,老泉,画泉(多用于画款),西邑翁...
个人资料
尹思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唐宋八大家”个个都是书法家

(2020-10-04 09:51:40) 下一个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将古代散文史的水面搅了个天翻地覆,使得散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反观他们八人经历,个个饱经沧桑,几度沉浮,但不羁归不羁,狂放归狂放,玩世也好不恭也好,他们各自都活出了真实的自己,文如其人,见字如面:

 

1、韩愈:读书,写字,是为了保持节操

 

 

韩愈(768—826),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进学解》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我们能看到他作的很多散文,从碑帖中能看见他的书法:

 

▲  韩愈 《揪树帖》

 

▲  韩愈《盆池诗帖》

 

▲  韩愈《桃林诗帖》

 

▲  韩愈《余杭北关鬴》

 

2、柳宗元:通达世务,刚正不阿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马退山茅亭记》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状,去来之不可常。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  柳宗元《龙城石刻》

 

一直以来学界对柳宗元的研究大多侧重在文学和思想体系方面,对于其书法的研究几乎空缺。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成就遮蔽了其书法上的贡献。仅存的《龙城石刻》又一直存在争议。不能看到全貌实属一大遗憾!

 

3、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苏轼《上梅直讲书》

 

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

——宋·苏轼《策别第十》

 


▲  苏轼《寒食帖》局部

 

▲  苏轼《尊丈帖》 约书于1093年(元祐八年)

 

▲  苏轼《归安丘园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  苏轼《邂逅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可算是整个宋朝写字最厉害的一个人,可是,他的字没有王羲之的随意,颜真卿的工整,张旭的洒脱。乍一看,他写的字怎这么"丑"呢?苏轼就说了,我这个字很特殊啊,颜真卿那个叫颜体,柳公权的叫柳体,我这个字呢,叫石压蛤蟆体!

 

▲  苏轼《宝月帖》,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是善于调侃嘲弄自己的,人人都在炫耀自己书法俊美的时候,他确说自己的书法是"石压蛤蟆体",是被石头压死的癞蛤蟆的风格。其实,这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精彩正在于此。

 

▲  苏轼《致季常尺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苏轼《阳羡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  苏轼《屏事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  苏轼《致南圭使君帖》 书于1096年(绍圣三年) 行书

 

▲  渡海帖局部

 

4、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工于书法,气韵有余。

 

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

——《太玄论上》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心术》

 

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

——《用间》

 

▲   苏洵  《道中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苏洵 《道中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苏洵 《道中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苏洵 《 陈元实夜来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苏洵  《陈元实夜来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5、苏辙:凡事看淡,寸心必安

 

 

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号颖滨遗老。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

 

"辙"者,低调、务实、甘于负重,成人之美,正合厚德载物之意。苏洵以此字为沉静厚重的次子名之,是寄望于他不慕荣利、精诚守拙,步步为实、不蹈虚空,用扎扎实实的脚印说话。观苏辙一生,劳苦不避,功成不居,自然祸亦不及,实不负其父之雅望,亦不负"辙"之美名与深意,实可曰:"大矣哉,淡定苏辙!"

 

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近而能远者。

——《上皇帝书》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6、欧阳修:凡事沉住气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选自欧阳修《诲学说》

 

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

——欧阳修《论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

 

我们再看看"一代文宗"的书法水平怎么样?

 

▲  欧阳修 《集古录》

 

欧阳修酷爱书艺,自幼至老学字不辍。四岁时,母亲就教他划沙学字。平时一有馀暇、一见纸笔就练字,自称"余每见笔辄书"。他临习的前代书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李邕、怀素等。学过真书,也学过草书。《学真草书》说:"自此以后,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其名。"

 

▲  欧阳修 《自书诗文稿卷》

 

▲   欧阳修《灼艾帖》

 

▲  欧阳修《致端明侍读留台執事》

 

欧阳修善写楷书。苏东坡曾中肯地评述他的书法特色:"用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这段话不但明白地指出欧阳修的书法面貌,也同时赞誉了他的仪表风范,真是所谓的"书如其人"。

 

7、王安石:无限风光在险峰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关于王安石,人们往往更加关注他作为政治家、文学家的一面,忽略他作为书法家的一面。王安石的书法虽然不能与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但在当时有很高的评价。苏东坡称王安石书法乃是无法之法,不可学。

 

▲  王安石《过从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8、曾巩:做正经人,干正经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祏二年(1057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曾巩能出名,正是因为他的文章,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据说他写的文章一出来,就被人拿去传抄,不到一个月就流传天下,读书人手抄口诵,唯恐落到别人后面。

 

曾巩的文章到底怎么样呢?说起来,它们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严肃认真,韩愈会写《毛颖传》之类的玩笑文字,苏东坡会写《后赤壁赋》那样的酒后幻觉,但是曾巩绝对不会。他总是板着面孔的,说起话来毫不客气,很讲究,很正经: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曾巩《墨池记》

 

曾巩在参观王羲之留下的墨池后,总结出"干任何事情都要勤奋努力,写字是这样,其他事情也是这样"的道理;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曾巩《醒心亭记》

 

曾巩提醒读者欧阳修不是因为山水而快乐。他指出:山水有什么值得快乐的?只有君正臣贤、人民富裕,欧阳修老师才会真的快乐。

 

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赠黎安二生序》

 

纵观曾巩一生经历,曾巩不但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书法家。

 

▲  曾巩《局事帖》

 

《局事帖》是曾巩62岁那年写给同乡故人的一封信,这要从王安石说起。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与父亲皆为北宋名臣,唐宋八大家中有两位和他一生关系重大——一是老师欧阳修,二是好友王安石。

 

他与王安石年轻时便交好,但为官之后,因政治理念不同,关系日渐尴尬。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得神宗信任,推行新法,曾巩主动要求离京外放任地方官。他未曾料想的是,这一去竟是整整十二年。待到写《局事帖》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花甲老人。

 

这十余年里,回京迟迟无望,曾巩的内心始终被豁达与沉郁两种情绪反复纠缠,此时,他收到一位朋友来信,或是有了希望,《局事帖》便是他写下的回信。

 

▲  曾巩《局事帖》局部

 

这短短124个字的信中,曾巩将长年外放的苦闷直白道来,读来意味深长。

 

▲  曾巩《局事帖》局部

 

▲  曾巩《局事帖》局部

 


来源 |中国书法家论坛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