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谷先生

学者,诗人,书画家,一级美术师。职业认证网球教练。现任“北美中红书院”主席,”中华文化交流大使“等职。号白水道人,老泉,画泉(多用于画款),西邑翁...
个人资料
尹思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明 宋克 书法成就及影响

(2015-03-20 19:06:22) 下一个
 
从传世的宋克书《急就章》来看,宋克对《急就章》的临写,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故宫博物院藏宋克所书之《急就章》,行笔劲健,结构多变,首尾相顾,收笔留有明显的波脚,而笔画健峭,每个字虽独立成态,但字与字之间已有明显的“映带”意识。此卷与皇象《急就章》相比,风格已迥然有别,已失去皇象作品中的质朴和凝重,字与字之间更为茂密。皇象的章草保留了隶书时代的“古质”特征,宋克则处于元代书法全面复古时期,行、楷书都十分成熟,对于章草,则是“今妍”型的,在流利纯熟的书写中表现章草的结构和波磔,把皇象作品中的扁方字形拉长,变其圆厚古拙的用笔为挺拔瘦劲,表现出隽秀雄健的风格特征。饶介曾于1367年论书赠宋克:“谁能怀邃初,心焉悟皇颉。闭门工造车,出门即合辙。古人有成言,得之尽毫发。流形归自然,万古字不灭。将同造化功,岂独在书诀?”饶介的论述正指出宋克书风在“合辙”中“造化”,入古出新,而“心悟皇颉”正是对其章草所言。
与故宫藏本相比,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急就章》更为老辣,趋于对“古质”的汲取。字间茂密,意态古雅,字形多呈扁方,多显隶意,整幅作品表现出“端庄杂流利”的特征。董其昌《容台别集》卷三《书品》称:“大都为章草者,必兼右军乃合,不则宋克辈耳。”其初衷或是有贬宋克章草中乏右军笔意和少古意,此卷有汉人遗貌,古意盎然,虽未显右军新妍笔意,又怎能说其无古法呢?北京文物局藏《急就章》虽亦为章草,然多晋唐楷意。王世贞《艺苑卮言》称宋克“章草是当家,健笔纵横,差少含蓄”,或许正能表达此类作品特征,此少“含蓄”是相对“古质”而言的,这种临写方法打破了整幅全以章草波挑表示“隶意”的方法,参以楷行之法,实则为其草书创作之“混合体”打下了基础。
元代书家开启了自唐宋以后书家书写《急就章》的局面。如果说赵孟頫书《急就章》是将章草复兴的话,宋克所书章草使这种复兴更加深入,使得章草一体在书家创作中得到进一步发挥,达到复兴的高峰。与赵孟頫所书的《急就章》相比,宋克章草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赵孟頫的章草创作将其笔意是融入行草书之中的,以行草为主体;而宋克的章草创作是把行草书笔意融入章草之中的,是以章草为主体的。宋克一生反复临写出章草《急就章》,正体现出其对章草的追求。近人马宗霍对其章草有极高的评价:“茂美冲和,信能入晋人之室,唐以后无足颉颃者,未知视萧子云如何耳。”⑨
三、宋克的“混合体”草书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宋克的草书《唐宋诗卷》,纸本,高27.5厘米,长498.7厘米,作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其时宋克34岁。此卷以二王草书笔法运之,并带有明显的元人草书特征,跌宕有致,整卷以今草为主,偶有章草夹杂,前半部分较拘紧,后半部分更为纵逸,显清劲之美。此卷以“二王”、米芾之笔法运之,通卷飞动劲秀,结体严谨,在王羲之“秀妍”和米芾之“欹侧”的基础上更加跌宕多姿,作品中的“濛”、“里”、“研”等字已糅进章草之法,但此卷就总体风格而言,仍可视为赵孟頫一脉之延伸。与此风格相类的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书五言古诗》,草法中杂以章草笔意,用笔内敛含蓄,虽未署年款,但其笔意与晚年迅疾豪放显然不同,相信书写时间当在《唐宋诗卷》前后。
元代的草书,康里子山笔力爽健,转折圆劲自如,字距紧而不密,行距松而不散,显《书谱》遗意,我们从其代表作《书述笔法》里可见。饶介的书法得其指授,其1360年所作《蕉池积雪诗》中可见对康里书法的继承和拓展。通篇圆融畅朗,沉着痛快,气脉贯通。神追大令、怀素,在结体上与康里相近,但更加注意字与字之间的“连绵”。在康里作品中,字字独立,偶尔出现“连笔”。饶氏更为酣畅,常出现三字以上的多字相连,形成“一泻千里”之势。宋克的《唐宋诗卷》亦书于此年,显然受此期饶介书风的影响,神形兼备。宋克在饶介作品中的“茂密”和“清劲”中更增添了“古质感”,行与行之间亦更为疏朗。与康里子山的《书述笔法》相比,其俊逸清劲的风格是一致的,但比康里氏更注意“字势”与“行势”,行笔更显古意,项穆称宋克草书“古雅微存”或正是与康里子山、饶介比较而言。
宋克《杜甫壮游诗卷》手卷,代表了宋克草书艺术的杰出成就,多见于著录⑩。此卷高28厘米,长600厘米,水墨纸本。题款为“右杜子美壮游诗。东吴宋仲温书于广平之草堂”。钤印两方:“东吴生”、“宋仲温”。宋克此卷自明及清及今,迭经诸家收藏,流传有序。著名鉴藏家张珩获此卷后,极为宝重,除多次作跋文外,又于民国23年付上海昌艺社珂罗版影印。付印前特请对宋克颇有研究的于右任先生为此卷作跋,其中云:
昔祝枝山尝称仲温为天才,当章草消沉之会,起而作中流砥柱,故论章草者,莫不推为大宗。唯仲温之书,入钟王独深,其应世也。时为四体书,此则合章今狂而一之,与陕刻所书之杜诗、松江刻所书之陶诗,则完全不同。
当仲温之时,竹木简发见绝鲜,且其时并未注意及此。以仲温之天才,决非月仪豹奴等帖所能拘束,而欲创为大草,则不得不求材于今、狂,此《壮游诗》写法之所由来也。故此种草,谓之为古今草书中之混合体则可,如谓为章草,则误矣!
在宋克《杜甫壮游诗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点画劲健光洁、气势连绵,既有狂草之豪放,又在豪放中增加许多“节奏点”—以章草之波磔增加作品高古生辣的意味,增强了草书的表现力。这种创作方法在宋克34岁时为友人徐彦明作草书《唐宋诗卷》中已见端倪,《杜甫壮游诗卷》在《唐宋诗卷》基础上增加了怀素的连绵体势和康里子山的奇崛刚毅,强化了字形之变化,使转变更为迅疾,点画更为劲健利落,用笔上把章草笔法糅进狂草中更为自然,在“纵势”中的草法间入“横势”的隶法而了无痕迹,更显雄浑之气。翁方纲称其小楷“承元人之隽逸,变宋人之雄奇”,从此卷中可看到其草书亦显此特征。近人于右任跋此卷称“合章今狂而一之”,“古今草书中之混合体”,表明此卷在草书创作上的大胆尝试,以今草、狂草与章草相融,跳出元人草书藩篱,成为元末明初草书创新之集大成之作。解缙评宋克草书如“鹏搏九万,须仗扶摇”,从此卷确可见此气度。
宋克《杜甫壮游诗卷》为代表的“混合体”草书,是对章草、今草和狂草的笔法加以融合形成的书体。吴宽评其云:“其书魏晋,深得钟王之法,故笔墨精妙,而风度翩翩可爱。”虽然王世贞称这种创造“波险太过,筋矩溢出,遂成佻卞”,此论或正指出宋克形成的灵动中表现“隶意”,险劲中突出“揖让”的草书特征,责之为“佻卞”,实不能认识此体所处之时代特征。宋克草书中的取妍尚姿,实为元以来的时代使然。他在混合体草书中强化波磔,又与元代赵孟頫书风拉开距离,这正体现了其在草书上借古开今的戛戛独造。
在宋克的草书中,《停云馆法帖》卷十所录宋克书《钟繇王羲之二小传》风格介于《唐宋诗卷》和《杜甫壮游诗卷》之间,在《唐宋诗卷》的今草中糅合了更多的章草笔法,显清峻之气,既有今草的连绵不断的运笔,也时见章草的波挑笔意,但明显不如《杜甫壮游诗卷》磅礴的气势。宋克草书作品现存的还有《公讌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七言绝句》(山西博物馆藏)、《进学解卷》(故宫博物院藏)等。这些草书风格虽不如《杜甫壮游诗卷》强烈,但其以瘦劲的笔势表现豪迈淳雅的风格,形成了其草书的鲜明特色。《公讌诗》和《七言绝句》在创作形式上,还以立轴表现草书的连绵跌宕的气势。这种轴类书法在赵孟頫、张雨、杨维桢、俞和、倪瓒虽然都有采用,但宋克和明初草书家宋广、陈璧等人在这种形式上有了更大的发挥,明中期祝允明又有拓展,到了晚明,出现了徐渭、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人的巨轴草书,因而在书法形式由明代以前“手卷”样式发展到“立轴样式”的过程中,宋克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明代的草书,以宋克、祝允明、徐渭为代表的三家草书气势豪放,表现出苍古纵逸的艺术追求,体现了明代浪漫书风发展的轨迹。若将三家置于明代草书发展的坐标上,我们可以发现从明初到晚明草书发展呈现出的一些变化。在样式上,宋克以长卷为主,祝允明以长卷、立轴皆有,徐渭则以立轴为主,这种变化表明“立轴样式”在明代已完全形成,文人书法由“案头品玩”转变到“壁上观赏”;在章法上,宋克草书成纵势,以章草、狂草、今草之混合体书写,既有连绵之势,又有波磔之“顿”,增加了章法上的观赏性;祝允明草书整体成纵势,但单体略扁,“点”的变化运用使章法上显得纵横交错之感;徐渭草中夹行,偶见章草,在纵势中显横撑之态,增强了作品的茂密感,以重笔拖长纵势使章法上呈现了强烈的对比,丰富了章法上的内涵。章法上的变化和发展,表明明代草书进一步强化了观赏性,绘画上的章法不断运用到书法中,丰富了草书的表现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