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南大撤退中“奇迹之船”的故事
朝鲜战争爆发五个月以后,正在向鸭绿江畔长驱直进的联合国军,突然遭到巨量的中国军队的袭击,被迫易攻为守,然后后撤。美军在一九五0年十二月十一日到二十四日之间组织了从咸镜南道(Hamgyeongnam-do)兴南(Hungnam)港彻底退出北韩的大撤退。
兴南是北韩东海岸的一个深水港,它实际上是北韩第二大城市咸兴(Hamhung)西面的外港,距离咸兴大约二十公里,当时是联合国军在东部战场最大的补给基地。该港有四个码头,其中一、三和四号码头都能停靠大型船只,码头两侧同时启用时,一次可以停靠十四艘大船。二号码头因为水浅,只能停靠小型船只。在这个为时十三天的行动中,美军动用了一百九十三艘各种舰艇,成功地运走了从东部战线仓促南撤的包括美军第X军团(由海军陆战队第一师(陆一师)、陆军第三步兵师(美三师)和陆军第七步兵师(美七师)组成)、韩国第一军(由首都师和第一步兵师(韩一师)组成)以及联合国军其他部队在内的共十万五千多军人、一万七千五百余台各式坦克车辆以及三十五万吨武器弹药设备和各种供给(其中有计划用于圣诞节庆祝的大量食物礼品),还有九万八千已经在共产主义乐园里生活了五年,却开始希望试试过别样的日子的北韩老百姓。这次行动被美国历史学家誉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海上救援行动之一”。
美军海军陆战队的爱德华·福尼(Edward Forney)上校最初在奉麦克阿瑟的参谋长、联合国军东线总指挥、第X军团司令爱德华·阿尔蒙特(Edward Almond)少将之命具体策划撤退时,根本没有考虑到难民的问题。然而出乎他的意料之外,随着美军和韩军各部的陆续到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聚集在兴南港区美军的防御圈外面,他们中有四千多锲而不舍地伴随着陆一师在冰天雪地里从长津湖一路跋涉了一百二十五公里而来的男女老幼,有跟着韩军首都师和韩一师乘坐火车来的,而最大比例的是咸兴以及兴南当地的居民。这让许多美国兵大惑不解:我们跑到你们的国家打仗,毁了你们的田地和家园,怎么你们宁可抛井离乡,不招自来,非得跟我们走不可?
咸兴的许多人是听了一位颇有声望的权秀贤(Hyun Bong-hak)医生的鼓动而来的。权秀贤是阿尔蒙特在咸兴的民事顾问。他劝告他所有的亲友跟美国人走,并在教堂里告诉一群年老的基督教信徒说,只要大家撤到兴南,联合国军就会安排撤离,尽管阿尔蒙特其实只同意从咸兴撤走四~五千基督教徒、政府官员以及跟美军合作过的人。权秀贤散布的谣言迅速引发了咸兴民众的骚乱,被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孔老夫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教导忽悠的人们不顾一切地抢搭最后一班列车奔赴兴南,没有赶上火车的人就头顶背负手提简单的衣物,徒步赶往兴南。从兴南撤走的难民中有五万多来自咸兴。权秀贤后来被许多人誉为韩国的辛德勒。
一度被阻挡在兴南港区外的十多万难民既害怕越来越近的中国军队的子弹和炮弹,更害怕美国人会抛弃他们。而美国人则害怕难民们会因恐慌而发生骚乱。美国人还担心北韩军人和间谍会渗入难民队伍偷袭联合国军或搞破坏。但是,难民们死活不肯离开,即便美军士兵朝天鸣枪警告也无法驱散他们。有的难民甚至试图偷越封锁线,结果被地雷区的地雷炸伤。
阿尔蒙特从作战的角度考虑,认为运走武器弹药设备更为重要,他不太愿意带难民。但是据说韩军不干,韩军第一军军长金白一(Kim Begil)将军坚决主张应该先让难民撤退。他说他宁愿率领部队从陆路撤退,把船让给难民。他威胁说,如果美军拒绝装载难民,他的部队就带着难民从陆地往南方撤。也许金白一读过《三国演义》里刘备不顾自身安危携带十余万新野百姓逃难的仁义之举(他出生于吉林延边,毕业于满洲国军官学校)。第X军团的随军牧师帕特里克·克利里(Patrick Cleary)则天天缠着阿尔蒙特身边的参谋们恳求他们设法帮助难民。不管如何,人道主义精神最后占了上风,阿尔蒙特让了步,他命令美国舰艇少装物资而尽可能挤出空间塞进难民,并且下令所有韩国海军的舰艇均不再参加战斗值勤,一律用来装载难民。联合国军还在当地租了渔船和客轮运载难民,帮助难民逃离战祸。
在兴南难民撤退中立下最大功劳的是一艘名叫梅瑞迪斯胜利号(SS Meredith Victory)的货轮。
刚下水的梅瑞迪斯胜利号
“胜利”是二战后期美国为了满足其向各个战场运输战争物资的需要而“下饺子”般大批量生产的货轮系列。跟它的前辈“自由”(Liberty)系列货船相比,“胜利”货轮具有马力大、速度快、吃水浅、易于应付各种水域的优点。从一九四三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五年十月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美国人在加州建造了多达五百五十艘的“胜利”系列货船(“胜利”系列的第一艘被命名为“中国胜利号”(SS China Victory))。
以北卡罗莱纳州罗利市(Raleigh)的一座私立学院的名字命名的梅瑞迪斯胜利号完工于一九四五年七月,该船长四百五十五英尺(约一百三十八点七米),宽六十二英尺(约十九米),吃水七千六百吨。因为出世太迟,虽然被编入了国民警卫军国防预备队,但她没能赶上二战。在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Norfolk)海军基地待业了整整三年以后,梅瑞迪思胜利号的船长伦纳德·拉鲁(Leonard LaRue)在一九五0年七月接到命令前去日本横滨的美军基地装载武器弹药运往北韩。
拉鲁是个费城人,出生于一九一四年,时年三十六岁。他手下是一群年轻的水手,大部分都只有二十出头,朝鲜战争是他们第一次参加的战事。
伦纳德·拉鲁船长
梅瑞迪思胜利号通过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抵达横滨,随后穿梭于日本和朝鲜之间。她是艘幸运的船,先是顺利穿越了台风区,成为在九月十五日的仁川(Incheon)登陆中最早抵达仁川的运输舰船之一,接着又在九月十七日躲过了一次空袭,当时几百码外的另外两艘军舰都挨了炸弹,而她却毫发无损。她曾把第一批北韩战俘运到了日本。
十二月中,梅瑞迪斯胜利号正在釜山(Pusan)卸载战斗机燃油时,接到了要她立即北上兴南参加撤离行动的紧急命令,于是她带着压在底舱将卸未卸的装在大约一千六百四十个容量为五十二加仑的油桶里的三百吨战斗机燃油启程了。
在驶近兴南港时,因为北韩海军曾经在港外海域里布过不少水雷(事实上,兴南港外海面是当时整个北韩水雷密度最高的水域),梅瑞迪思胜利号有扫雷艇为她开道。当那艘扫雷艇得知梅瑞迪思胜利号还装着航空燃料以后,一方面更加小心翼翼地操作,另一方面尽可能跟她保持距离,以免遭受池鱼之殃。
从自己的望远镜里,拉鲁船长看到的是一幅悲惨的景象:人山人海的衣冠不整的难民乱作一团挤在码头上,身边是他们能够携带的一切以及像惊恐的小鸡一样的孩子。
十二月二十二日,梅瑞迪思胜利号靠上了兴南港的码头之一。她是最迟投入撤退行动的船只之一。当时陆一师、美七师和两个韩军师都已经撤离,大部分作战物资和难民也已被运走,港区只留下了留守的美三师和还没被撤走的数万难民。阻挡中国军队接近的主力是美国第七舰队的巡洋舰和炮舰上威力巨大的火炮以及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轰炸机投下的燃烧弹。炮声隆隆不绝于耳,夜里火光闪烁。尽管在实际上,强弩之末的中国和北韩军队只能朝港区进行象征性的零星射击,并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的地面进攻,更危险是倒是美军炮弹或炸弹的“友好”误击。
拉鲁在船上接待了几个在港口负责撤退的陆军军官,其中一位上校向他简略介绍了现场的状况:军队基本已撤离,防线正在收缩,还有几万难民滞留在港口。他告诉拉鲁,他们已经决定放弃剩下的物资,不需要梅瑞迪思胜利号装运了。他询问拉鲁是否同意接收难民。他表示自己无权命令梅瑞迪思胜利号载人,他知道这艘船除了四十七个船员的舱位,设计的载客量只有十二人,但这艘船是那些可怜的老百姓的最后的指望了。上校建议拉鲁跟他的助手们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尽力而为。
不料儒雅的拉鲁不加思索,也不跟别人通气,就一口答应了。在他看来,这是责无旁贷的事。所有的船员在知情后也都毫无异议。拉鲁的助手之一伦尼(Robert Lunney)后来回忆说,虽然枪炮声不断,危险近在咫尺,但当时“没有人感到恐惧。也许这听起来很老套,但这是我们的工作。当船长下命令时,我们服从命令。我们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在让难民登船以前,拉鲁不同寻常地命令调转船头,朝向外海,同时要求引擎不得停机,一直保持运转,以便万一中国军队突破防线时,就能迅速离开。
为了加快上船的速度,美国陆军第二特别工程旅的官兵在船舷旁竖起了几个临时升降机,那些难民同时从船舷梯子和升降机上船,然后站在装卸货物时用的木制托盘上,每次十六个人,由船上的大吊吊下货舱。梅瑞迪思胜利号有五个三层的货舱,一层装满了,放上盖子,再装第二层。五个货舱都装满人以后,就只能让难民们挤在走道里、楼梯上以及主甲板上了。为了容下更多的人,主甲板最后几乎成了“沙丁鱼罐头”,所有人只能站着。
原本规定谁也不准带行李上船,因此许多人千辛万苦带来的衣物都被丢弃在码头上。不过船员们对一些妇女顶在头顶上的包裹眼开眼闭。
难民从十二月二十二日晚上九点左右开始登船,持续整夜,直到次日上午十一点才结束。梅瑞迪思胜利号一共装载了一万四千多人。她是最后离开兴南的救援货船。
当时气温在零下十度左右。船上根本没法给那么多难民供应水和食物。难民们没有厕所。船舱里的通风设备坏了。船上没有医生,没有药物,没有一个翻译。
美国水手们感叹说,我们不明白那些执拗的朝鲜人怎么能够几乎一动不动、无声无息地站立那么久。那些难民坚毅而隐忍的性格让美国人印象深刻。
当时年仅十七岁的姑娘Han Bo-bae(韩宝培,音译)则说:“那时是生死攸关,我们别无所求,除了要上这艘船,否则我们就会被杀死。我们不知道这船会去哪里,但没关系,我们只知道只要登上了船,就有救了”。Han的母亲甚至将她跟她的妹妹绑在一起以防失散。
梅瑞迪斯胜利号的目的地是五百四十公里以南的釜山。在越过三八线以前的航程里危机四伏:她不再有扫雷艇开道,更没有任何护航。除了水雷,她既要担心空袭,又害怕遭到潜艇鱼雷的攻击。船上唯一的自卫武器,是拉鲁船长的那支0.38口径的左轮手枪。
如果发生什么不幸的事,船舱里的人绝对是死路一条。而站在甲板上的人,因为没有救生艇和救生衣,也凶多吉少。
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唯一让船员们惊慌了一阵的是有人在货舱里为了取暖而点起了一堆小火。难民们不知道自己坐在三百吨战斗机燃油的上面,只要有一颗火星掉到那堆油桶上,就可以让这艘船变成世界航海史上最大的灾难!
经过二十八个小时的航行,梅瑞迪斯胜利号在十二月二十四日圣诞夜抵达了釜山,却被告知那里人满为患,早就严重超负荷,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接纳一万四千多人了。很多年以后,拉鲁说他在那时想到了《圣经》里玛丽和约瑟夫无法在小客栈找到房间而不得不栖身马厩产下耶稣的故事。拉鲁回忆起那个令人心碎的时刻时伤心地说:“这里没有位置,在他们自己的国家,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处。”
梅瑞迪斯胜利号在釜山卸下了几个伤病人员和几个被朝阳群众揭发出来的三观似乎不正的嫌疑分子,同时得到了少量急需的水、食物、棉衣和毯子等补给。为了安慰和稳定难民,拉鲁还成功地说服釜山当局给船上派了几个韩国军警和翻译。不久以后,拉鲁得悉距离釜山西南八十公里外的巨济岛(Geojedo)可能还能收容难民,于是梅瑞迪斯胜利号起锚继续前行,终于在圣诞节的上午到达了阳光明媚的巨济岛长承浦(Jangseungpo)。
挤满梅瑞迪斯胜利号主甲板的难民
在那里,因为水浅无法靠岸,梅瑞迪斯胜利号只能在岛外海上抛锚。还是每次十六个人,由船上大吊将站在货盘上的人,吊到两艘不停往返的坦克登陆艇上。岸边波浪颠簸,船只上下左右摇晃,那是非常危险的作业,然而整船的难民慢慢地、不过都安全地上了岸。登陆艇上有个工程师阿尔·考夫霍德(Al Kaufhold)看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在登陆艇上摔了一跤。这个场景在他脑海中久久无法散去,他说:“因为兴南撤退,这些难民们活了下来,但是他们除了自己的生命之外,已经一无所有了。”
许多难民们在离开梅瑞迪斯胜利号登上登陆艇以后,向船上的船员鞠躬致敬。
巨济岛原来只有十万人口,却一下子涌来了十五万之多的难民。
从兴南到巨济岛,梅瑞迪斯胜利号上没有损失一个人,相反,却增添了五条新生命。虽然许多朝鲜妇女习惯于在田野里就生产孩子,仅仅受过简单的急救训练的船上的大副萨瓦斯提奥(D.S. Savastio)还是为其中几个婴儿充当了“助产夫”,他在一次帮助接生时,因为一时找不到剪刀,就用牙齿咬断了婴儿的脐带。
由于不懂韩文,为了方便登记,美国人将五个婴儿按出生的先后分别取名为“泡菜(kimchi)1、2、3、4、5”。
没有人知道“泡菜2、3、4”以后的遭遇。“泡菜1”是 Sohn Yang-young(孙永英,音译)。她的家庭在撤退时骨肉分离,令其双亲留下了一生的遗憾。当时港口一片混乱,由于要照顾腹里怀著她的母亲,她父亲让九岁的姐姐和五岁的哥哥跟叔叔留在兴南,并向他们保证很快便会回来接他们。
然而这一别却是永诀。一九五三年七月作战双方签署停战协定,南北韩被分裂成两个国家,人民不能互相往来,无数家庭就这样破碎了。在几十年的时间里,Sohn的母亲在每个早上都会对着一碗水和一碗米饭,为留在北方的两个孩子祈祷。
Sohn珍藏着她父亲郑重交给她的她的哥哥的婴儿照,那背面写着“请妥善保管,直到找到哥哥为止”。Sohn一直在努力希望通过国际红十字会以南北韩离散家庭聚会的方式寻找她的姐姐和哥哥,Sohn 说:“我希望朝鲜统一,我希望能见到他们,只要他们还活着,我就要找到他们”,“我的父母在世的每一天都在思念他们。即使他们现在身在天堂,我相信父母在天上也会寻找他们。”
排名“泡菜5”的是Lee Gyong-pil(李庆弼,音译)。他的全家上岸后就在政府的安置下定居在巨济岛上。Lee后来成了个兽医,他的名片上至今保留着“泡菜5”这个称号。
从梅瑞迪斯胜利号上下来的还有一对从兴南逃难出来、带着个两岁的女儿的年轻夫妻文龙炯和姜韩玉。他们在一九五三年一月生了个儿子起名叫文在寅。文在寅小时候经常帮母亲拾煤渣,做成煤饼卖给街坊邻居。因为家里太穷,他有时不得不靠吃学校提供的一顿玉米粥维生。二0一七年五月,文在寅在大选中胜出,入主青瓦台,成为大韩民国的第十九任总统。
拉鲁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曾经回忆说,“我经常想起那次航行。我想到那么一艘小船,却能够载运那么多的人,克服了那么多的困难,结果所有人都平安无恙。我觉得,在那个圣诞节,我得到了一个清晰的、不可能被误解的信息,那就是,在朝鲜海岸外冰冷刺骨的海面上,是上帝在亲自为我的船掌舵。”
运载着美三师最后一批队伍的美国海军高速运输舰USS Begor在十二月二十四日下午离开了兴南港。当时港区里至少还留有一万多的老百姓,而美军为了防止中国军队获得堆放在码头上的作战物资,最后彻底炸毁了港口和所有仓库。谁也不知道那些没能离开的人的命运,不知道他们是否受到警告而被及时疏散了。
据估计,现今在南韩、美国和世界各地共有约一百万“兴南大撤退”的受惠者及其后代。这些人永远无福享受光芒万丈的金太阳的温暖。
梅瑞迪斯胜利号在一九五二年退役。身体欠佳的船长拉鲁在一九五四年出家,去新泽西州牛顿市(Newton)的罗马天主教本笃会圣保罗修道院(St Paul’s Abbey)当了僧侣,成了马里纳斯兄弟(Brother Marinus。Marinus在拉丁文里意为“海洋”,而拉鲁此前在海上生活了二十二年)。他在修道院管理那里小小的纪念品商店。他于二00一年十月去世,终年八十七岁。
圣保罗修道院在新世纪初险些因年久失修、僧侣后继无人而被遗弃,幸亏在韩国庆尚北道漆谷郡倭馆邑(Waegwan-eup,Chilgok-gun,Gyeongsangbuk-do)的倭馆修道院(Waegwan Abbey)金(Kim Bosco)神父领导下的僧侣以及美国的一些韩裔天主教徒投桃报李,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才使圣保罗修道院重新恢复了活力。
一九五七年,韩国总统李承晚授予梅瑞迪斯胜利号全体船员韩国总统嘉奖(the Korean Presidential Unit Citation)。一九六0年八月,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根据国会通过的特别法令,授予梅瑞迪思胜利号“雄伟之船”(Gallant Ship)的荣誉称号,同时,拉鲁船长被授予美国军方最高的荣誉奖章—功勋服务奖章(the Meritorious Service Medal)。梅瑞迪斯胜利号还创造了“单船最大规模的救援行动”的吉尼斯世界记录。在位于纽约州国王角(Kings Point)的美国商船海事博物馆中,有一整个墙面记录了梅瑞迪斯胜利号的事迹。
二0一七年六月文在寅访美,首站便前往弗吉尼亚州匡提科(Quantico)海军陆战队基地附近的美国国家海军陆战队博物馆,向那里面的长津湖战役纪念碑献花并致辞。
“在六十七年以前,美国士兵为了一个陌生的国家和从未谋面的人民,作出了崇高的牺牲。如果没有长津湖战役,就没有兴南大撤退,就没有、也不会有我。对于这种牺牲,尊敬和感激这样的词汇远远无法表达我的敬意。在那危急的时刻,美国军人帮助难民们从北韩完成撤退,他们的这种人道主义精神让我十分感动”,“六十七年前那艘向着自由和人权航行的胜利号货轮今后仍会继续前行,我很乐意与之同行,”文在寅说道。
文在寅在演讲中还提到他的母亲曾经向他讲述过的当年的经历,在那个圣诞夜里,船员们给船上的每一个难民分了一颗糖作为圣诞礼物。文在寅说:“我相信这件事不曾被讲述过,虽然那只是一颗糖,但我对美国人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向这么多难民发放圣诞礼物的爱心永远心存感激。”
梅瑞迪斯胜利号在越战中重新入役,于一九六六年被改装成运兵船,执行过几次任务。一九七三年,她再次退役,被搁置在加州的色逊湾(Suisun Bay)。一九九三年十月,她被当作废钢铁卖给了位于伦敦的Nishant进出口公司,随即被拖到中国拆解。在四十三年以后,中国终于不费吹灰之力而得到了报仇雪恨扬眉吐气的机会。
美国作家比尔·吉尔伯特(Bill Gilbert)在二000年出版了记录梅瑞迪斯胜利号事迹的《奇迹之船:一万四千条生命和一次奇迹般的航行》(Ship of Miracles: 14,000 Lives and One Miraculous Voyage)一书。次年,麦克哈顿(R.J.McHatton)据之执导拍摄了纪录片“奇迹之船”。麦克哈顿说,梅瑞迪斯胜利号反映了美国特色,她表现出在发生战争的时候,我们怀着高尚的愿望前往那里,虽然有点幼稚,不过我们的想法是去帮助那些人民。二0一四年,韩国导演尹济均(Yun Je-gyun)以兴南大撤退为时代背景拍摄了故事片“Ode to My Father”(中文名:“国际市场”)。
---------------
我阅读了很多有关长津湖战役的博客,文章,参考资料.........
我不信教,但似乎看到了上帝之手!
农民打仗,杀人占地。
商人打仗,救人通商。